比故宮人少,山西上過央視的博物院,可看到800年前的戲曲古墓

2021-01-08 馬且停

喜歡逛博物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不少博物館都會按照主題來布展,可以讓你更好的了解到這一個主題的歷史和演變,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仿佛穿越了一次時光隧道。

比如在山西博物院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展廳那就是戲曲故鄉,不論是布展還是文物都可謂是戲曲界的翹楚者。可以說中國的戲曲發源於原始宗教儀式中用來祝福和感謝神明的歌曲和舞蹈。

經歷了千年後,演變成了唱、念、做、打等多元化的表演形態,也就是戲曲。歷史悠久的山西成為了中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

如果你去過山西不少村落的時候,一定不難發現這裡的戲臺比比皆是,像高平市王報村金代的二郎廟戲臺,像臨汾市魏村牛王廟元代戲臺,像永濟市董村二郎廟元代戲臺等都是山西境內現存較早的戲曲場所,而清代的戲臺在山西被保存下來的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說山西境內保留下來的戲臺建築在國內都算是翹楚者,可以說如此豐富的遺存的確見證著山西的戲曲歷史和魅力所在。

尤其是在元代的時候,中國的戲曲戲曲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時期,而作為戲曲的重要之地山西一直肩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元代雜劇四大家中有3位均出自山西,另外其他著名雜劇家也不少都來自於山西,而其中《西廂記》的作者董解元也是山西人士,因此在山西博物院中開設這麼一個專題展似乎很符合情理。

言歸正傳我們來說說這個戲曲展廳吧!首先當你進入展廳之後看到的就是一些陶俑,其中騎馬的陶俑最讓我喜歡,唐裝穿著的陶俑們,身騎馬匹手上拿著各種樂器,有的敲鑼有的吹奏等等。

展廳中間的位置按照特定比例仿造了山西境內的戲臺模型,有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是金代的高平市二郎廟戲臺以及臨汾的牛王廟元代戲臺等,如果你沒有機會親臨觀看的話,那麼通過模型可以提前領略古建築的魅力。

不過相比複製的戲臺模型來說,我更喜歡真正的文物戲曲磚雕、戲曲壁畫,當中又以出土於山西省侯馬市董明墓的金代戲曲磚雕最為精美,曾經還上過央視的國家寶藏。可以看出來使用原材料磚石雕鑿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整個建築為單簷歇山頂,中間立有兩根八角形的柱子用以支撐臺面,第一眼首先看到的就是戲臺之上的五個彩色戲俑,從左到右分別是裝孤、副末、末泥、裝旦和副淨,其中正中間的末泥為主演,而當中除了副淨則體現出了雜劇中的滑稽調笑之外,其餘的均為其他形態,可見中國戲曲逐漸走向了系統化。

除了人物形態豐富之外,整個建築同樣非常精美,東西各雕6扇格子門,並且還可以看到花卉人物的造像。

晉南侯馬出土的金代晚期磚雕墓中,同樣可以展示了當時戲曲的文化。夫婦端坐在堂屋之中,男女侍從在其旁。南邊則是表演的場面,從左到右分別為副末、副淨、裝旦、裝孤和末泥。

在展廳接近尾聲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幾組壁畫模樣的文物,仔細一看和我在臨汾洪洞廣勝寺水神廟中看到的幾乎是一模一樣,仔細看了下介紹的確就是那一幅壁畫的複製品。這一組復原的壁畫同樣是給那些沒有機會前往廣勝寺水神廟的旅行者提前欣賞的機會。

總體來說,山西博物院的戲曲展廳規模不大,文物也不算多,可是就在有限的空間中卻見證著山西戲曲乃至中國戲曲的演變,讓旅行者受益匪淺。那麼你曾經到過山西博物院的戲曲故鄉展廳嗎?最喜歡裡面的什麼文物可以留言分享。(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相關焦點

  • 明晚,山西博物院國寶亮相《國家寶藏》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山西在歷史的長河中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和歷史遺存。2月2日(周六)19:30,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即將迎來山西博物院專題——「根系三晉,貫通5000年華夏文明」。
  • 故宮博物院大規模「院外展」亮相山西太原
    新華社太原10月1日電(記者王學濤)「2018太原·故宮文物展」1日在山西太原博物館開幕,故宮博物院1000餘件文物與觀眾見面。這是太原博物館開館後的首展,也是故宮博物院一次大規模的院外展覽。本次展覽從2018年10月1日開始,至2019年3月31日結束,共有壽慶、宮廷琺瑯器、御窯瓷器、名家書畫、明清官式建築、老照片、數字故宮7個專題展。「數字故宮·萬象紫禁」數字展示廳吸引了不少觀眾,它以專題片、互動體驗等方式,從古建築、歷史事件、文物珍藏等多個角度,生動講解故宮蘊含的豐富信息和背後故事。
  • 初代故宮人那志良:95年前,故宮博物院如何典守文物?
    作為初代故宮人,那志良1908年生於北京,17歲便進入故宮成為一名職員,一直到1998年去世。他將自己畢生的時間都花在了守護故宮文物之上。那志良既是故宮文物的典守人,又是故宮博物院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金秋九月 故宮博物院舉辦多項展覽活動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宮廷建築及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藝術品寶庫,在序列齊全、內涵豐富的180多萬件藏品中,新安畫派作品有800餘件。此次展覽從中遴選出146件精品,回到作者故鄉展出,扇、冊、軸兼備。「明月清風共一家,全以山川為眼界」,精彩紛呈,蔚為大觀。藏品中,不乏新安畫派的名家名作。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故宮博物院閉館避免交叉感染 恢復開放時間待定
    故宮博物院閉館原標題:故宮博物院關於閉館的公告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故宮博物院決定,自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已經網上購票的觀眾,故宮博物院將儘快通過原付款渠道退還票款,並通過您預留的手機號碼通知退款信息。祝大家新春快樂,健康平安!
  • 郵票上的《國家寶藏》——故宮博物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8090集郵,ID:jiyou809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為第三季的「開門」博物館,依舊是自然是我們熟悉的——故宮博物院。故宮舊稱「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建築精粹的集大成者;是六百年風雲滄桑的見證者;是璀璨輝煌的中華文明的代表者。
  • 「點讚」《國家寶藏》第二季啟動,山西博物院將讓國寶活起來
    山西日報客戶端綜合報導:《國家寶藏》第一季以前所未有的「紀錄式綜藝」節目模式,創造性地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精神,獲得了社會各界及海內外的熱烈反響。10月9日,第二季節目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成功舉行,山西博物院將在本季亮相。
  • 「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昨日下午,由北京冬奧組委和故宮博物院主辦的「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開幕儀式,著名導演張藝謀,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等嘉賓到場參加。該展今日將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亮相,展覽至2021年2月5日結束。
  • ...更要「開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在北京西郊籌劃故宮北院區
    過去,80%的人都是這麼參觀故宮的。」聽了這話,現場大小聽眾,都笑了。 另一方面,現代故宮確實仍有不少「禁區」。5年前,故宮開放面積只佔紫禁城30%;2014年終於開放到了50%以上;2015年開放「西路」,使開放面積佔65%;去年至今,3/4的面積都開放了。單霽翔透露,按規劃,到2020年,開放面積佔比將超80%,目標則是85%以上。
  • 山西博物院加盟《國家寶藏》,將推出哪些文物,大家來猜一猜
    從陶寺遺址到北魏風華、從人祖媧皇到唐風晉韻、從帝堯陵廟到晉商故裡,無論是早已失傳的上古時代,還是字跡漫漶的歷史記載,山西文明、山西文化、山西文物都在中華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日,作為保存、傳承和傳播山西文化的重要載體,山西博物院正式加盟央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這個消息再一次在省內掀起了一股文物熱潮。
  • 山西博物院:系列線上活動帶您感悟三晉文化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王媛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山西博物院推出了系列線上活動,期待公眾從中感悟三晉文化,從文物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 博物館和博物院有什麼區別?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級別一樣嗎
    國內的博物館,有的叫館,有的叫院,名稱上不是太一致,但實際上它們是一回事。從級別上來說,博物院和博物館其實也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高低。比如故宮博物院是中央部委級;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省級;西安博物院是地市級;良渚博物院是縣級,它們都叫做博物院。為什麼有的叫博物院,有的叫博物館,這還要說到對它的英文名詞「museum」的翻譯。博物館本身是西方近代社會的產物,最早的博物館是阿什莫林博物館,它在1683年創立於英國牛津。
  • 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展
    昨日,「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作為福建鄉賢長期關注蔡國強的發展足跡,他觀看展覽後感慨道:「蔡國強就是從古泉州港走向世界的藝術家。」範迪安說,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千帆競發,萬國客商雲集,泉州文化鄉愁很好地在蔡國強的作品中體現,讓參觀者感受到藝術家海洋般寬闊的胸懷和愛拼敢贏的精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奔馳,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經營者會輕言改名嗎?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
  •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目前擔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主編)、《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參編)以及系列工具書《明代宮廷建築大事史料長編》(主編)等。但是清初孫承澤在《春明夢餘錄》中說:「初,燕邸因元故宮,即今之西苑,開朝門於前」。「太宗登極後,即故宮建奉天三殿,以備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於東,去舊宮可一裡許,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過之」。燕王府在西苑的說法,大約出自明代中晚期嘉靖朝大學士嚴嵩。孫先生因為這個觀點的影響,把四者的因襲關係弄混淆了。
  • 故宮博物院新增慈寧宮等四大開放區域(圖)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10月,故宮裡的棗子熟了,銀杏葉泛起點點黃色,紅彤彤的柿子壓彎了枝頭。在這個豐收的季節,故宮博物院迎來了建院90周年。從10月10日起,開放4大區域、推出8大展覽,這是故宮博物院慶祝誕辰日的獨特方式。雁翅樓、慈寧宮、壽康宮、寶蘊樓……走進這些被影視劇一次次演繹的宮殿樓閣,仿佛揭開了一層層大清後宮的神秘面紗。
  • 臺灣故宮博物院建立的來龍去脈(組圖)
    臺灣故宮博物院外景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翡翠白菜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琺瑯瓷器  1948年秋天,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政府的行政機構)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下達了一道緊急命令,要求後者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編制一份名單並配以詳細說明,同時準備安排這些文物用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法向有書如其人之說。顏真卿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映照於筆下。其中的刪改塗抹,正可見顏真卿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後人稱此書文墨並佳,曠世絕品。  一代文豪蘇軾的《寒食帖》也在此,蘇軾生前雖未到過臺灣,但曾被貶海南多年,對海島風光他是熟悉的。《寒食帖》作於去海南之前。
  • 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獨家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要集思廣益,儘量少走彎路。那些年故宮博物院沒有實行閉館制度,365天都開門。當時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軸線一帶,這是遊客必到之處。每天參加維修工程的工人最多時有1000多人,還有相當一批人在院裡搞經營,還有臨時工,還有部隊、檔案館在裡面辦公,這給古建築維修和文物保護帶來很大壓力。好在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