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逛博物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不少博物館都會按照主題來布展,可以讓你更好的了解到這一個主題的歷史和演變,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仿佛穿越了一次時光隧道。
比如在山西博物院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展廳那就是戲曲故鄉,不論是布展還是文物都可謂是戲曲界的翹楚者。可以說中國的戲曲發源於原始宗教儀式中用來祝福和感謝神明的歌曲和舞蹈。
經歷了千年後,演變成了唱、念、做、打等多元化的表演形態,也就是戲曲。歷史悠久的山西成為了中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
如果你去過山西不少村落的時候,一定不難發現這裡的戲臺比比皆是,像高平市王報村金代的二郎廟戲臺,像臨汾市魏村牛王廟元代戲臺,像永濟市董村二郎廟元代戲臺等都是山西境內現存較早的戲曲場所,而清代的戲臺在山西被保存下來的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說山西境內保留下來的戲臺建築在國內都算是翹楚者,可以說如此豐富的遺存的確見證著山西的戲曲歷史和魅力所在。
尤其是在元代的時候,中國的戲曲戲曲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時期,而作為戲曲的重要之地山西一直肩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元代雜劇四大家中有3位均出自山西,另外其他著名雜劇家也不少都來自於山西,而其中《西廂記》的作者董解元也是山西人士,因此在山西博物院中開設這麼一個專題展似乎很符合情理。
言歸正傳我們來說說這個戲曲展廳吧!首先當你進入展廳之後看到的就是一些陶俑,其中騎馬的陶俑最讓我喜歡,唐裝穿著的陶俑們,身騎馬匹手上拿著各種樂器,有的敲鑼有的吹奏等等。
展廳中間的位置按照特定比例仿造了山西境內的戲臺模型,有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是金代的高平市二郎廟戲臺以及臨汾的牛王廟元代戲臺等,如果你沒有機會親臨觀看的話,那麼通過模型可以提前領略古建築的魅力。
不過相比複製的戲臺模型來說,我更喜歡真正的文物戲曲磚雕、戲曲壁畫,當中又以出土於山西省侯馬市董明墓的金代戲曲磚雕最為精美,曾經還上過央視的國家寶藏。可以看出來使用原材料磚石雕鑿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整個建築為單簷歇山頂,中間立有兩根八角形的柱子用以支撐臺面,第一眼首先看到的就是戲臺之上的五個彩色戲俑,從左到右分別是裝孤、副末、末泥、裝旦和副淨,其中正中間的末泥為主演,而當中除了副淨則體現出了雜劇中的滑稽調笑之外,其餘的均為其他形態,可見中國戲曲逐漸走向了系統化。
除了人物形態豐富之外,整個建築同樣非常精美,東西各雕6扇格子門,並且還可以看到花卉人物的造像。
晉南侯馬出土的金代晚期磚雕墓中,同樣可以展示了當時戲曲的文化。夫婦端坐在堂屋之中,男女侍從在其旁。南邊則是表演的場面,從左到右分別為副末、副淨、裝旦、裝孤和末泥。
在展廳接近尾聲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幾組壁畫模樣的文物,仔細一看和我在臨汾洪洞廣勝寺水神廟中看到的幾乎是一模一樣,仔細看了下介紹的確就是那一幅壁畫的複製品。這一組復原的壁畫同樣是給那些沒有機會前往廣勝寺水神廟的旅行者提前欣賞的機會。
總體來說,山西博物院的戲曲展廳規模不大,文物也不算多,可是就在有限的空間中卻見證著山西戲曲乃至中國戲曲的演變,讓旅行者受益匪淺。那麼你曾經到過山西博物院的戲曲故鄉展廳嗎?最喜歡裡面的什麼文物可以留言分享。(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