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法院可以用這樣審理我的案子,我還以為阿某不回來我這個案子就沒辦法,現在我家的問題解決了,法官「加克斯」(很好)!」2020年10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永豐渠人民法庭通過網際網路成功在線審理了一起哈薩克語離婚糾紛案件。因被告阿某一方一直在外地,無法前往法院實地開庭。為儘快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烏魯木齊縣法院在徵求雙方當事人同意後,採用網際網路庭審模式審理了這起哈薩克語案件。
庭長賽爾克通過網際網路庭審系統與阿某進行實時對話,完成了核對身份信息、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等法定程序,書記員全程使用哈薩克語記錄,阿某在線即時查看庭審筆錄,掃描「二維碼」完成電子籤名確認。整個庭審過程持續近兩個小時,全程畫面清楚、聲音清晰,音視頻同步留存。
實地調研:中院黨組高度重視,
成功解決哈薩克語案件網際網路在線庭審技術難題
烏魯木齊縣行政區域面積414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83%,屬於典型的地廣人稀,最遠的居民點距離法庭100公裡。轄區由多民族組成,其中哈薩克族群眾2萬多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0%,佔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60.25%,為全縣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居住分散、距離遠是法院審判工作的一個痛點。
作為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派出法庭的永豐渠人民法庭,受理了全院三分之二以上的哈薩克語民商事案件。2020年9月29日,烏魯木齊全市首家「楓橋式法庭」在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永豐渠人民法庭成立。烏魯木齊中院黨組書記張瑋、副院長陳寶貴等一行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到因網際網路庭審技術問題,目前哈薩克語案件無法實現「雲庭審」。
烏魯木齊中院黨組第一時間進行專題研究,確定由中院副院長陳寶貴進行包聯,專項負責。烏魯木齊中院派專人進行一對一的技術指導,分析存在的技術難題,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及時反饋、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經過溝通成功解決難題,哈薩克語案件實現「雲庭審」,打破了傳統庭審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那些並不精通漢語的少數民族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順利完成案件庭審,保證了少數民族當事人充分行使法律明確賦予的訴訟權利,彰顯出司法的人文關懷。
精準發力:線上線下相結合,
將司法觸角延伸至最後一公裡
結合縣域特點,烏魯木齊縣法院始終堅持「群眾第一」的司法理念,探索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司法服務新模式,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訴訟服務深度融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高效便捷、智能精準的訴訟服務,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
在傳統巡迴辦案的同時,烏魯木齊縣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加強網際網路司法和在線訴訟服務,依託科技法庭、網際網路在線庭審、全國統一送達平臺、自助訴訟服務終端及新疆移動微法院等信息化技術和平臺,實行網上立案、網上繳費、「雲庭審」和「在線調解」,充分激發智慧法院建設潛能,真正實現「指尖上的訴訟服務」,高效便捷地化解矛盾和糾紛,贏得當事人的一致認可。
在上級法院的關心支持和精心指導下,烏魯木齊縣法院將持續充分發揮智慧法院建設成果,進一步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司法」模式,實現智慧法院建設與訴訟服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服務人民群眾司法需求、服務法官辦案、服務司法管理,切實推動新時代法院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打通農牧民司法服務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