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閱讀天天育兒好文章】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需要溺愛但不能溺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不容易適應外面的環境,在家裡是小霸王,在外面行為不乖張,要不然就是弱小的小綿羊,孩子在外面和在家簡直是判若兩人。
近日,在朋友圈看了一條新聞,起初以為這條新聞應該是欺騙交通的假新聞,結果打開一看,是正統的真新聞。
7歲的小男孩從9月初上小學就不適應各種學校生活,跟同齡孩子不接觸,上課就是走來走去,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只要一心情不好就找媽媽哭訴,老師和同學怎麼勸都勸不好,更誇張的是,孩子的媽媽到學校後,在辦公室孩子就喝媽媽的母乳,這讓老師大開眼界,如果孩子慢慢適應了也還好,但一個多月來孩子沒有任何進步,為了其他同學,學校不得把孩子的媽媽說出去,或者讓孩子再留在學前班一年,雖然這說得很委婉,其實是讓孩子脫離了學校。
沒辦法,孩子的媽媽也只能接受,不能因為孩子一個人鬧得全班同學不得安寧,孩子的奶奶看著孩子呆在家裡,心想這長期不學習的孩子不浪費,就帶著孩子去醫院問醫生有什麼解決辦法。
醫生詳細詢問了孩子的奶奶,原來這位媽媽是位單親媽媽,為了這個孩子她付出了很多,她全心全意為孩子,只要孩子喜歡就滿足,在母乳的問題上,孩子的媽媽一直堅持自然分乳,把斷奶或棄權的權利交到孩子手中。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黏媽媽,母乳一直沒有斷過,直到孩子七歲上小學也沒有斷過。
醫生看了看這個明顯比同齡孩子瘦弱的男孩,說問題的關鍵還是孩子的母親,解鈴還須繫鈴人,無能為力。
作為一名寶媽媽,個人認為新聞中的媽媽是對孩子的溺愛,其實仔細想想母乳對於孩子的成長和自由也是一種變相的綁架。
一是育兒要結合實際。
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七八歲還喝母乳的孩子,一般孩子一兩歲就斷奶了,這個時候孩子還比較懵懂,斷奶很容易斷奶,斷奶後孩子的胃口和食量也會變好,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有好處。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育兒方法,比如有的專家說孩子哭了不能抱,要從小鍛鍊孩子的意志,有的月子大咖說,孩子哭了要第一時間抱起來,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同樣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答案,所以,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一定要結合實際。
第二,家長要學會放手。
新聞中,媽媽們不願意給孩子斷奶,其實或多或少都是擔心孩子不喝母乳會不會失去孩子,這一點很多父母也有,他們擔心孩子不和自己親近,親子關係會變得冷淡、單薄。
孩子在不斷成長成熟,父母在看著孩子走遠,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立,成為更優秀的人才才是聰明父母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是格格,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籤約作者,親子閱讀推廣人,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母嬰育兒知識,如有疑問或困惑請留言,歡迎收藏、點讚、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