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平臺隨手傳福音
如果耶穌沒有降生,人類的歷史會怎樣?讓我們帶著求問的心,跟隨作者的腳步,來回首耶穌這平凡又卓越的一生!
作者:臨風 原標題:《誰偷走了聖誕節?》
來源:《OC電刊》 轉自:微信訂閱號OC
華特•迪斯尼的女兒寫過一本她父親的傳記。她記載自己六歲上學時,同學告訴她,她的父親創造了米老鼠、神奇王國和這一切童話世界,讓她大吃一驚,原來自己爸爸這樣偉大。回家後她問爸爸:「你怎麼都沒有告訴我你就是華特•迪斯尼?」是的,我們這每年慶祝聖誕的人,可能也並沒有意識到,這位歷史上的耶穌到底有多偉大。讓我們對正焦距來看耶穌做人的一面吧:
如果耶穌基督沒有降生,如果我們能夠用魔法把歷史中一切有關耶穌這個人的事跡和他的影響力完全抹去,人類的歷史會是什麼樣子?今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耶穌雖然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但他的言行風範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靈感與動力,他短短的一生革命性地激發了人類對生活的意義與目的重新作思考。雖然在人類歷史上,總不乏有組織(包括宗教的和政治的)或個人假宗教之名作惡。縱使如此,耶穌如果沒有來到這世上,那會是一個絕然不同的世界,一個由恐懼和無聊所帶來災難性的世界。
圖表:公元前和公元後以耶穌基督的誕生來劃分
為了紀念這位邊遠地區木匠的生日,歷史被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後。全世界的作息表都變成周日休息,而不是按照猶太人傳統周六的安息日。羅馬的元老和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在公元111年就曾寫信向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的)圖拉真解釋說,基督徒周日早晨聚集崇拜,為的是紀念耶穌的復活。這些基督徒所形成的「教會」,就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超越地域、政權、種族、性別、偏見和隔閡的一個散布愛的團體。
羅馬人崇敬的是強者、富人、英勇、權力。因著耶穌的到來,人類改變了對同情心的看法。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他的視野與人不同,一開始就關心並看重「邊緣人物」,除了婦女和小孩以外,還包括那「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和「無有的」。但這不是當時羅馬人的習俗,羅馬人如果有所施捨,也是為了高舉自己的名聲。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逐漸改變了這一切。
耶穌的門徒也是這樣照顧那些被世界拋棄的人們。使徒保羅一再提醒教會要照顧那「孤兒寡婦」。同樣地,初期教會照顧社會上的寡婦和孤兒,並不只限於親人。第三世紀,第戎(在今法國)的聖本尼格納斯(Saint Benignus of Dijon)收留、照顧被拋棄的幼兒,包括那些畸形兒。這是人類社會的首創。他對信心的堅持使得他(甘心樂意地)被羅馬皇帝用殘忍的方式處決。
人都應當照顧自己的親人,但是在黑死病流行的時候,連親人也顧不得了。著名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說:「教會成長的因素之一是兩次大瘟疫,它消滅了當時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正當人們急忙把屍體丟棄街頭的當兒,這一小群奇怪、自稱為教會的族群,卻把那些被人拋棄的病人帶回家裡。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照顧陌生人。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所跟隨的耶穌是這樣看顧那些瘸腿的、瞎眼的、耳聾的和癱瘓的人。」
當這個運動在第四世紀擴大的時候,歷史上第一個照顧長期病人的醫院形成了。它的設立者就是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到了第六世紀,一般修道院都附屬有醫院,照顧那些患病的弱勢族群。這個傳統一直維持到廿世紀,日內瓦會議設立了紅十字會,以紅色的十字架為標記。」(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1997)
在西方,如果你見到非公營的孤兒院、醫院、救貧中心等等,這些照顧弱勢族群的機構,它們絕大多數都與耶穌基督脫離不了淵源,他竟然徹底改變了世界對愛心的看法!
圖:聖本篤雕像(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福音12:30-31)
照顧「鄰舍」是耶穌基督最重要的教訓之一,而這裡所謂的「鄰舍」,按照耶穌的解釋,就是那些有需要的人,不只是同黨、同姓、同宗、同學、同僚而已。
可是,這裡也提到一個意義深重的字眼:「盡意」。什麼是「盡意」?英文是「with all your mind」,意思是說,你要用整個理性和思想來愛上帝。原來信仰不只是感情用事。
當羅馬滅亡以後,蠻族當道,匈人(Hun)、哥特人(Goth)和西哥特人(Visigoth)毀滅了羅馬的文明。當時沒有印刷術,手抄本又很容易腐爛,那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著作,以及有關基督教的著作,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四世紀起許多基督教的僧侶在修道院裡學習這些知識。幾個世紀下來,他們不斷重新抄寫這些經典,不只是基督教的經典。因為,對基督教徒而言,所有的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
因為要「盡意」的愛上帝,教會開始開辦學校教育年青人,並且設立了大學。第一所大學是12世紀設在巴黎的大學。13世紀,教會成立了牛津和劍橋大學。此後,教會在歐洲各大城市不斷地設立大學。其實,就連「大學」(university)這個名稱也是其來有自。我們「盡意」地愛這位上帝,因為他是可理解的(rational)。所以,他所創造的宇宙和現實也是可理解的。「大學」的目的就是在學習了解這個可理解的宇宙(universe)。可以說,西方所有古老的大學都是基督教會設立的,用來學習上帝所創造的宇宙和萬物。信仰與理性之間,也就是信仰與知識之間,並沒有基本的衝突。
廿世紀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阿爾弗雷德•懷特黑德(AlfredNorth Whitehead,或譯為懷海德)曾經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是什麼因素促使科學的發展?」他的答案是:「那就是從中古以來人類的信念:上帝是可以理解的。」(萬物背後是有規律的!)人的前提假設會決定性地影響他思考的方向和求知的路徑。如果早期人類就以為整個宇宙不過是個隨機演化的過程,那麼牛頓力學很可能就不會發現,更不要說是相對論了。我們雖然不能下結論說,基督的信仰促成了科學的發生,但是,現代科學的確發生在有基督教信仰的歐洲。
因為天上地上的萬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無論是坐王位的,或是作主的,或是執政的,或是掌權的,都是本著他造的;萬有都是借著他,又是為著他而造的。(歌羅西書1:16)
「讓每一個學生領受這樣的教誨:使他知道,自己的一生以及學習的目的就是認識上帝和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並以基督為所有知識的根基。」(錄自早年哈佛大學的學生手冊)
許多國家(包括中國)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教育都是基督教的宣教士帶來的。
若是提到人類文明中偉大的音樂、繪畫、雕刻、文學、詩歌、等等,我們如果把耶穌基督的影響抽離,那將會變得何等地蒼白和貧乏!我們將沒有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艾略特、巴赫、韓德爾、米開朗基羅、倫勃朗、聖彼得大教堂……
這位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寫過一本書的耶穌,他到底是誰,竟然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文明?
圖:阿弗烈·諾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
這位從來沒有參與過政治的耶穌,竟然革命性地定義了宗教與政治間的關係。他說:「凱撒的應當歸給凱撒,上帝的應當歸給上帝。」他又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有關「政教分離」的講話,也是絕對違反當時傳統觀念的。他並非要求信徒們退出社會、文化,但是他昭告,信徒們並不被這個社會所「擁有」,他們是天國在地上的過客。如此,他們一方面是地上國度最好的公民,因為他們維護真理,愛護「鄰舍」;另一方面,他們向一個更高的權威效忠。他們認為,當時候滿足時,任何權勢都要向這更高的權威負責。因此,耶穌真實的跟隨者不會去為私心黨同伐異。
研究伊斯蘭教歷史的專家,普林斯頓退休教授伯納德•劉易斯(Bernard Lewis)曾說:「在古典阿拉伯詞彙中沒有『平民的』與『神職人員的』、『靈魂的』與『暫時的』、『世俗的』與『宗教的』這些分野,這種分野是基督教的,在伊斯蘭教中並沒有對等的觀念。」難怪「政」與「教」的關係在伊斯蘭為主的社會中如此糾纏不清。
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僕的或自由人,男的或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8)
耶穌這種 「愛上帝」、「愛鄰舍」、「人是有罪的,但也是有尊嚴的」和「政教分離」的種種觀念,雖然不能直接演繹出民主、自由、憲政,以及受權力制衡的「有限政府」(而非「大有為政府」),但從奧古斯丁、馬丁路德一直到洛克,這些觀念是在基督教的文化土壤裡發芽、壯大,而沒有被「一教獨大」所消滅。耶穌從來沒有企圖在這世上設立政權,也從來沒有鼓勵「奮銳黨」的門徒搞革命,這不就是耶穌「政治智慧」的表現嗎?
你們聽過有這樣的吩咐:「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可是我告訴你們,當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祈禱。(馬太福音5:23-24)
在十字架上,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麼。」(路加福音23:34)
初期教會的信徒為了跟隨耶穌,他們所付的代價,所作的犧牲和所遭遇的迫害是歷史上所僅有的,他們在殉道的血泊裡成長。事實上,連「殉道」這個字都是聖經的字眼!他們被嘲笑、侮辱、被狗撕咬、作標槍的活靶、被猛獸咬死、被當作競技場的火炬,但是,他們沒有仇恨,沒有組織抗暴隊伍,沒有革命,只有更多的愛。他們愛羅馬人,因為這是他們的主所設立的榜樣。
這樣的愛竟然也感動了羅馬人,一位羅馬的指揮官,名叫莫裡斯的,他最後再也下不了手屠殺基督徒,寧願因此被處死。這是什麼愛?竟然感動了敵人?
託爾斯泰的《復活》明顯是受到這個愛的感召。當時在俄國是禁書,卻感動了一位在英國受訓的律師。他開始與託爾斯泰通信,併到南非成立了一個「託爾斯泰社區」。託爾斯泰與非親人寫的最後一封信就是給這位律師的,在信裡他大力稱頌那位舍己愛人,愛仇敵的耶穌。這位律師後來回到印度,推動非暴力的獨立運動,他的名字叫甘地。甘地雖然不是基督徒,但是我相信,他絕對不會不熟悉耶穌的登山寶訓,也絕對不會沒有受到耶穌的啟發。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人類歷史因著耶穌的到來和他的言行而改寫。他是受壓制者的希望,是絕望中人們的靈感。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師。他是人類最偉大的心靈,最有智慧的人物。他開創了人類最偉大的運動,使得所有的人不能不嚴肅地面對他所提出的問題。他獨一活出了完美的人生。他獨一勝過了死亡。他賜下人世間最好的禮物。他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他是上帝的兒子,是世界的救主。
我們在這個聖誕節就是要紀念這位「道成了肉身」的人子,用感謝、用敬拜、用愛心表明他降生的意義。在這個節期我們需要思想:他究竟來做什麼?是否也是我生命的主?他將怎樣來改變我的人生?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隨手傳福音,回復聖誕快樂四個字欣賞聖誕歌曲
隨手傳福音微信公眾平臺,伴隨弟兄姐妹隨手傳福音。
微信號:suishouchuanfuyin
關注指引:
①長按微信號suishouchuanfuyin,複製,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關注隨手傳福音。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隨手傳福音」,即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