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會,但不是現在。
從美元取代英鎊的過程看,人民幣可能在64年後取代美元地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取代過程可能縮短至50年。
有人可能會說,根本用不了這麼長時間,15年或者20年內就可實現。但筆者想說的是,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很骨感。
人民幣要想完全取代美元地位,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中國GDP反超美國,二是中國在金融貿易領域全面超越美國。
如果這兩個條件達不到,那幣種取代一事就不從談起。這是一種怎樣的取代過程呢?我們先了解一下美元取代英鎊。
美國GDP在1872年完成對英國GDP反超,但這並不意味著英鎊從此跌下霸主地位。當時英鎊統治地位還持續了50年。
在這50年內,雖然美國GDP一直領先,但美元還無法挑戰英鎊的統治地位。人民幣取代美元應該也逃不脫這種過程。
單純的GDP超越,並不代表經濟領域的全面超越,尤其是金融和貿易方面。直到一戰結束後,美國才完成全面超越。
這種超越是經濟領域全方位的超越,至此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直到這時,英鎊仍未衰落,依然是霸主貨幣。
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10多年,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期,美元才真正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霸主,這一地位保持至今。
從上述整個過程來看,美國GDP反超英國近60年後,美元才完成對英鎊的超越。那人民幣取代美元又會是哪一年呢?
要具體推選哪一年,必須得知道中國GDP何時反超美國。根據IMF預測,中國GDP超越美國的時間點應該在2024年。
但經濟領域全面超越的時間點卻難以推測,只能依照美元取代英鎊來推測,最終可以得出人民幣在64年後取代美元。
之前曾看到過2014年的一篇文章,說中國在未來15年內人民幣將取代美元,如今6年已過去,剩餘9年能有希望嗎?
希望可能不大,接著來了解一下美元與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情況,下面將從國際支付市場和外匯儲備幣種來說明。
據來自SWIFT發布的報告稱,國際上以美元支付的佔比已升至44.1%,這是美元支付佔比在近4年來創的最高水平。
緊隨美元之後的支付幣種是歐元、日元、英鎊、加元,佔比分別是29.6%、5.1%、4%及2.4%,之後是瑞郎和澳元。
人民幣的支付佔比排名第八,份額為1.23%。什麼是國際支付佔比,通俗的講,就是國際貿易中所用幣種的佔比。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美元的霸主地位是非常牢固的,對排名第二的歐元具有絕對的優勢,其餘幣種幾乎沒可比性。
僅從支付佔比看,人民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能成為國際主流的結算貨幣,才有可能完成後續的超越和取代。
那各國外匯儲備幣種佔比又如何呢?據IMF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1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比高達60.9%。
緊隨美元之後的是歐元、日元、英鎊,佔比分別為20.5%、5.7%及4.6%。而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比為1.96%。
從以上兩類數據可以看出,人民幣包括其它貨幣還無法撼動美元的霸主地位,至少在目前來看,可能性可忽略不計。
我們應該正視這一差距,只有搞清了差距在哪裡,才能逐步縮小差距。如果僅是一味地強調取代,那肯定不太現實。
理論的東西就不再分析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很多都是在空談。正因如此,才有了人民幣15年內取代美元的說法。
短期內唱衰美元的聲音可以休矣,不切實際的口號對人民幣發展沒有好處。只有正視二者差距,才能完成最終超越。
美元未來會被人民幣取代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現在,可能在2084年,也可能會更早,就看如何完成全面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