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是如何替代黃金的?
其實這個時間距離我們並不那麼遙遠!
二戰之後,1944年有美、英、中、法等44國代表參加的世界貨幣金融會議上,創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就是: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1盎司黃金價格為35美元;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國政府承擔各國政府(中央銀行)以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義務;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幹預。
簡單說,你們把黃金給我美國大佬,大佬就給你們美元,你們拿著美元更好更容易買賣東西。
當時正值二戰後,百廢待興,黃金換美元,大家都用美元來往,可以方便國與國之間做生意。振興經濟,減少交易成本。後來,1971年8月5日,美國實在扛不住了,翻臉不認帳,停止對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履行美元對黃金的兌現義務。隨後幾年裡各國政府紛紛宣布其貨幣與美元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制代替了固定匯率制。
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達成《牙買加協定》。世界各國的美元儲備不能按照35美元來跟美國兌換黃金。黃金的美元價格開始自由浮動。
自此,信用貨幣主導國際金融體系。所以,大家應該注意到現代貨幣理論其實沒有多少年。
新浪財經:comex黃金期貨周線圖
歷史與過程大概就是這樣,但是我想表達什麼呢?
從這段歷史裡,我們可以得知,美元和黃金的關係是負相關的,美元漲,黃金跌,美元跌,黃金漲。為什麼美元升值黃金就會貶值?並且每次都是美國經濟強,黃金就跌,一遇經濟危機,黃金就起來。其實,黃金就是「看空美國的期權」。其實,根據黃金價格歷史走勢圖來看,黃金其實根本不存在保值的情況。房子、土地能保值,股票、藝術品能升值。
雖然美元印得多,但這對應了全球經濟總量的不斷上升。美元在國際貿易中流通比重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美國國力越強,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夠硬,那麼黃金就越顯得沒那麼重要。就是因為黃金有金融屬性,所以反而被拖累了「內在價值」。現代信用貨幣體系是美元主導的。只有當美元出現重大狀況的時候,黃金的替代屬性、避險屬性才能顯現。所謂的避險,其實避的美元的危險,如果美元一切正常,黃金就是金屬的屬性。
什麼時候美元才會出現重大狀況呢?過去幾十年,只要美國的經濟打個噴嚏,黃金就會精神抖擻一下。但是黃金價格的提振都是短暫的、暫時的,更多是恐慌性的,而不會是趨勢性的。所以當美國經濟緩和了,不惡化了,黃金就會消停了。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美國的國力不行了,要往下走趨勢了,那咋辦?!如果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流通比重開始下降了呢?大家對美元的需求相對減少了,那麼黃金價格會怎麼走呢?美國的反全球化、退群,每強化一步,其實就是在去美元化,去美元化了美元需求就不旺,那黃金......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國力就算下降也會是漫長過程,不會說完就完,起碼也要做個雙頭或者多頭的M字走勢。可是,美國現在的態度是閉關鎖國,反全球化、退群。這種對外態度、疊加近年不斷地量化寬鬆印美鈔,在無限量無下限的貨幣供應之下,天下苦美國久矣,現代信用貨幣體系就面臨了重構。
當大家幻想哪些貨幣會替代美元的時候,要冷靜一點。瘦死駱駝比馬大。美國國力根基還在,所以說取代、超越,目前還是海市蜃樓。不過,原有的世界格局已經被打破了。「去美元化」 的貿易佔比會趨勢性上升。這個變化首先會發生在諸多國家開始調整自己外匯儲備的構成佔比。
一個月以前,我們談「黃金定價」體系時就說過,這不是一場恐慌,也不是危機,而是一個趨勢。
首先是政治,其次是經濟;首先是美元,其次是黃金。要知道問題發生的源頭在哪裡,才好判斷這究竟是事件,還是趨勢。
這個重構過程中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變化?不清楚美聯儲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這已經不是一個看法,而幾乎是「共識」 —— 「反全球化」與「美國第一」的內生矛盾如何化解?
黃金究竟是2000美元每盎司還是5000美元每盎司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事。真正重要的是,反襯出弱勢美元對於美國經濟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