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宜賓普通農民的中國夢:豐福仕與「茵紅李」

2020-12-22 四川新聞網

  宜賓晚報記者吳濤文/圖

  他現年50歲,是宜賓縣喜捷鎮新民村土生土長的農民。

  他是新民村最早種植李樹的人,為了提高產量和質量,他跟這小小水果——李子叫上了勁。

  他和當地幾名「土專家」把嫁接技術運用到李樹的選育和培育中,經過反覆篩選,反覆試驗,最終種出了當地李樹品牌——茵紅李。

  茵紅李名聲漸起。初中畢業的他,把自己「種」成了農技師,「種出」了美好生活,他引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僅憑他之前兩個月口頭那句「收購價每斤2.5元」的承諾,外地商人在兩個月後的李子成熟時,滿心歡喜地來到村裡將他20多噸茵紅李悉數運走。而在運走時,其他商人正用每斤四元多的價格搶著收購村民們的茵紅李。

  他的誠信讓他當時虧了許多,其實後來他的這種「傻」回報了他——正是在那位外地商人的引薦下,他賣出的15萬株茵紅李幼苗插在了汶川臥龍鎮、耿達鄉2000多畝的土地上。

  他叫豐福仕,以前他所獲得的諸多榮譽都不多提了,今年他被評為四川省第三屆誠實守信道德模範。

  6月4日一早,雨過天晴,晚報記者來到宜賓縣喜捷鎮新民村。

  平坦公路穿村而過,從公路一側拐入村社,水泥路面的村道兩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李樹林成片生長,青青的果實掛滿了枝頭,離你最近的果實就在你頭上的樹枝上隨風搖晃,站在村道上伸手可及。

  走在這樣的村道上,心情哪能不舒暢。

  「還有二十多天就成熟了,到時候就可以大面積採摘了。」陪同記者行走的豐福仕憐愛地望著這些「寶貝疙瘩」充滿希望地說。他選了一顆有些成熟的李子遞給記者嘗鮮。記者用手抹了抹,朝著果子呈些許暗紅顏色的部位輕咬一口,有點脆,有點甜。這是一顆正在成熟的茵紅李。

  豐福仕特地帶著記者來到該村政權組他老屋旁邊的李樹林裡,滿眼都是樹枝上的青青果實。這裡就是他以前的責任田,他最初種柑子、種葡萄、種李子就是在這裡起步。他現在的家在公路邊,交通方便,村裡的茵紅李專業合作社也座落在公路邊,他擔任著社長。

  去他果園的小道,部分也打成了水泥路面,其餘的也鋪成碎石路,「想全部弄成水泥路面,春賞李華夏嘗果,喜捷鎮這幾個村也有鄉村遊看點的,如果遊客來得更多了,老屋那地方可以重新修造成農家樂。」豐福仕在盤算著這樣的規劃。

  陽光下,老屋無言,默訴歷史的變遷。

  1窮則思變

  回憶起過去的貧窮生活,豐福仕說他「窮怕了,窮夠了」。他父母都是本地老實巴交的農民,生育了六個子女,他們種地,種麥子,種玉米,生活貧困。那時在農村,兒女大了結婚了要分家是常理。豐福仕說,他結婚時家裡根本沒東西來分,好不容易吃上一頓肉,這種「泡泡肥肉」也是別人用來去皮熬煎的那種板油。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豐福仕的一個親戚在翠屏區菜壩種植柑子能賣錢,他就去請教和學習種植知識,然後帶了些果苗回來種在自己的承包地裡,結果因為栽培技術不過硬,失敗了。

  後來他又種葡萄,沒想到經濟效益甚微,他仍以失敗告終。

  他非常苦惱,自己除了分得的幾畝承包地外,根本沒有其他本錢,他還能幹啥?「那時,種出的糧食四角多一斤,而在城市的街上賣的小小李子都是一塊多一斤。」豐福仕回憶說,「當時我還了解到,種李子比種柑子和葡萄要相對容易些,技術要求和管護水平要粗放一些,我可以從相對簡單的種植整起走。」

  他把一家人承包的三畝多地全部種上了李樹。「當時,村民們種的都是糧食,村鄰還嘲笑我,說我把田水放幹了不種糧食,不想吃飯想餓死哇。」豐福仕對記者說。

  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事。讓豐福仕和村民都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普及種植由他參與培育出的茵紅李,讓政權組、新民村乃至整個喜捷鎮農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2艱難創業

  種下李樹,他精心管護,明白了果樹生什麼蟲子,打什麼農藥,農藥要分季節地打,知道了要疏果,要提優扶壯……他終於收穫了果實,這次搞種植他沒賠本,還小賺了一筆,他終於見到了收益。

  1994年,豐福仕覺得自家的承包地不夠用了,於是他以每畝300多元的租金租來五畝地種植李樹。「1997年、1998年這兩年,是我最困難的時候。」豐福仕說,他的資金缺口很大,他又租了10畝地來搞種植,當時只能貸款到數百上千元,他厚著臉皮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多元,2002年時在信用社貸款了1萬元,這4萬多元直到2006年才全部還清。「那時,借來的錢用於支付用地租金、人工管理費、肥料錢,還有一家人的生活費、娃兒的學費。」豐福仕回憶說,「還好,我堅持下來了,沒有放棄。如果那時放棄了,就沒有我的現在。」

  在培育出茵紅李幼苗之前,讓豐福仕焦慮的是,他發現本地李樹生長周期長,產量也不高,如果上一年產量還行,那麼第二年的產量就下降得很厲害。他開始查找原因,和那時還少得可憐的三兩名當地種植戶一起交流經驗和技術,翻看果樹栽培技術書籍,才明白只有運用嫁接技術才能改變產量不穩定的現狀。

  他把哪棵李樹產的李子果大肉厚、那顆味甜皮薄的李子產自哪棵李樹都銘記於心,像牢記自己爭氣的孩子一樣,他抽枝剝芽,把它們嫁接在毛桃樹上,精心呵護,等待他們長出新枝。

  反反覆覆地試驗,認認真真地對比,讓他明白了在老李樹上嫁接的先天不足,知曉了在毛桃樹嫁接的優異性。這樣用了7年的時間,到2001年,他們終於培育出李樹新品種——茵紅李。他們提高和穩定了李樹的產量和質量。

  「當時請了專家取名,專家給出了『翡翠』和『茵紅李』待選,因為成熟的李子向陽那面是暗紅色,所以選擇了『茵紅李』這個名字。」豐福仕笑著對記者說。

  2010年,茵紅李通過了四川農作物品種的審定,四川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於2011年給豐福仕頒發了證書。

  3致富引路

  不多言不多語的豐福仕種李子賺了錢,完全出乎村民當初說他不種糧食要餓飯的意料,他不僅有飯吃,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事實勝於雄辯,村鄰們找到了致富領路人,跟著他種李子的村民越來越多了。

  豐福仕提供給他們茵紅李幼苗,無償傳授給他們施肥、用藥、疏果、修剪的實踐操作技術。「他很實在,當初我就是看他嫁接的茵紅李市場反響好,就向他購買了一些苗子,商量好他出技術,我出土地,多年來沒有鬧過一次矛盾,共同發展成了今天的示範園。」新民村茵紅李種植大戶李聲權這樣誇他。40多歲的李聲權從1999年就跟著豐福仕種李子,現在也發展到有掛果林三四十畝,還未掛果的有100多畝,去年收入了近二十萬元,他也買了小車,過上幸福生活。

  豐福仕培育的茵紅李果苗質量優,而且他的售後服務做得好,不僅新民村村民樂意向他購買,而且附近的新龍村等該鎮村民也來購買他的果苗,甚至連高場、雙龍等鄉鎮的群眾都專程來向他學習茵紅李種植技術。

  2009年,豐福仕等5名「土專家」共同出資10萬元,在原新民茵紅李協會的基礎上,發起並成立了茵紅李專業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打造」的總體思路,採取「統一種苗,統一培訓,統一技術,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為村民提供種苗、技術、信息、產品加工銷售等方面的服務。

  38歲的本社村民秦福德告訴記者,去年他的三畝多李樹,賣李子收入1萬多元,果苗也賣了2萬多元,非常感謝豐福仕對他的幫助。

  如今在新民村政權組,全組三四十戶村民都種了茵紅李。新民村村主任吳茂橋告訴記者,全村四百多戶村民都種有茵紅李,去年全村人僅靠賣李子、賣果苗的收入就達到了1800萬元。村民能靠茵紅李增收,豐福仕功不可沒。

  豐福仕早在2010年就租了100多畝地種李樹,到現在已擁有成年李樹、苗圃地共300多畝,他的果林基地除了新民村、新龍村有之外,還發展到了翠屏區邱場鄉和屏山縣鴨池鄉。僅在去年,他為果林支付出的人工管理費就達五六萬元。

  4誠信為本

  他對村民講誠信,無償提供種植技術;他對工人講誠信,用工即付,從不拖欠工資;他對商客講誠信,收購價口頭說了就算數,哪怕虧了一大截也要信守承諾。

  豐福仕告訴記者,2005年、2006年這兩年,喜捷鎮村民收穫的茵紅李把柏溪城裡的桂花路沿街邊擺滿了。本地銷量已飽和,價格就穩不起,他很著急,開始想辦法讓茵紅李外銷其它地方。

  2007年,豐福仕通過自己一個朋友的關係,試著把茵紅李推薦給一名成都的水果商,成都老闆對茵紅李很感興趣。同年7月份,成都老闆來到了村裡,品嘗到了傳說中的茵紅李,當即就把豐福仕收穫的3噸茵紅李全部收購了。直到現在,種有茵紅李的喜捷鎮村民都不為銷路發愁了。青澀的茵紅李果子還掛在樹上時,成都、重慶等地的水果經銷商就來到村裡與村民商談訂購事宜,等果子成熟時直接用貨車拖走。

  2011年5月,成都水果商劉老闆驅車來到新民村找著了豐福仕,兩人達成了每斤2.5元的口頭收購協議。當年7月,劉老闆滿心歡喜地拖走了豐福仕20多噸茵紅李。而當時,其他商人正用每斤四元多的價格搶著收購村民們的茵紅李。

  他的誠信讓他當時虧了許多,其實後來他的這種「傻」回報了他——正是在那位外地商人的引薦下,他賣出的15萬株茵紅李幼苗插在了汶川臥龍鎮、耿達鄉2000多畝的土地上。現在每個月,他都要去汶川為茵紅李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記者手記

  用行動追逐夢想

  豐福仕,一條憨厚而健壯的漢子,他衣著樸實,寡言少語,問一句答一句,找不出他有什麼豪言壯語,他只是默默地用行動去徹底改變他過去「窮夠了」的窘況。

  記者採訪他時,在他身旁的妻子也不主動插話,問她當初支不支持他的創業,她只簡單地反問了一句:「不支持?如果不支持,那到處借來的幾萬元咋個還?」如今,豐福仕成功了,由他帶動的村民們也嘗到了致富的甜頭。而豐福仕仍有遠景規劃,「一旦時機成熟,不光李子種得好,來賞李花嘗李子的遊客多起來了,農家樂也可以修,搞生態鄉村遊就要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村民致富的路子也更寬了。」

  當前,全市上下正在開展「中國夢·宜賓夢」主題教育活動。我想,農民的致富奔小康當然屬於我們的夢想之一。水果產業,綠色而環保,是民生的項目之一,嘴上說說當然不能發展經濟,只有行動,找準因地制宜的內容,腳踏實地去幹,排除萬難地幹,不言放棄地幹,像豐福仕那樣帶領村民幹出一番新天地。

相關焦點

  •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2020-12-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普通農民成了「沙梨王」
    人物檔案    李應賢,高級農藝師,洛寧縣果樹研究所所長,曾先後獲得「河南省勞動模範」、「雙擁先進個人」、「愛心助學先進個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個人他培育的「金珠果」沙梨,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果業優秀產品」。    本報記者黃紅立通訊員易劍波    提起洛寧,許多人知道這是一個國家級重點扶貧縣,卻不知道這是一個水果生產大縣,該縣特色水果種植面積已達23.5萬畝,年總產量2.6億公斤,年產值6億元,特色水果種植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 李紅江:「中國夢」我的夢
    滿滿的行程規劃帶給李紅江的是充實與快樂 「晨起寫作,周三參加合唱團,周四參加美學活動……」看到備忘牆上記錄的行程,記者沒有想到一位7旬老人的日常竟是這樣的豐富多彩、充實忙碌。李紅江,一位生於1949的共和國同齡人,她告訴記者,如今的自己太幸福了!這份幸運,源於自己生在中國,長在中國。
  • @所有家長 宜賓「最紅」老師、課外品牌培訓學校名單來了!
    >培訓學校優秀校長名單宜賓市2019-2020年度品牌 培訓學校獲獎名單宜賓市敘州區春之聲舞蹈培訓學校梓嘉藝術培訓中心熙隆少兒培優珙縣小天鵝培訓學校興文啟辰藝術培訓學校舞夢國際體育舞蹈影奕文化藝術培訓學校宜賓市2020-2021年度 優秀校長名單宜賓市敘州區春之聲舞蹈培訓學校--刁小俊熙隆少兒培優--胡潔莎梓嘉藝術培訓中心--李雪梅宜賓市翠屏區美琪培訓學校--田芳博美藝術學校--羅孝銀珙縣小天鵝培訓學校--劉啟萍興文啟辰藝術培訓學校--付傑波舞夢國際體育舞蹈
  • 一位普通通通農民的家長會發言稿
    一位普通通通農民的家長會發言稿 首先,謝謝老師對的信任,能選我當優秀家長,我很榮幸。其實我是一位普通通通農民。我也沒有什麼文化,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我半是順其自然,一半是說服教育。方法有以下幾條:1、 不能對孩子說謊,叫孩子從小養成不撒謊的好習慣。
  • 浙大德國留學生畢業論文寫「中國夢」 騎行萬裡調研
    嶽凱涵向指導老師提出通過騎行來了解中國,並重點探究中國普通民眾對『中國夢』的理解,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和鼓勵。學校還專門為他申請了作為課題研究的項目經費。」11月27日,浙江大學中國學中心教師鹿遠告訴澎湃新聞。
  • 宜賓,為酒而生的城市
    長達6387公裡的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自西向東流經了青海、西藏、四川、重慶、湖南、江蘇、上海等八省二市一區,流域面積達中國陸地面積的1 /5,流域地區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46%,串聯起中國最富庶的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在這條經濟帶的上遊,有一座城市被譽為「萬裡長江的第一城」,它就是宜賓。
  • 搶先看︱福建省「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布置完畢!都有啥
    金秋九月,碩果纍纍 作為福建省"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的 主會場 目前泉州永春縣的各項準備工作就緒
  • 宜賓一農民家接連出兩高材生,一個上研究生!一個上了重本!
    一個勤勞儉樸的普通農民家,不但要供養兩個女兒上學,還讓她們上大學並考研。大女兒今年考上了研究生,父親代她到鎮上領了政府給的獎勵金;二女兒西南大學地理專業即將畢業,還學完了第二專業數學。「我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的父輩沒能給他們提供好的條件,他們自己也沒有特別的謀生技能,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地上山幹活。
  • 重啟夜經濟,宜賓「貳麻酒館」成全新打卡地!
    宜賓新聞網 宜賓人關注宜賓新聞網 時尚的燈光、舒適網紅的裝修氛圍……4月17日,風靡成都的文藝小酒館「貳麻酒館」正式亮相宜賓。
  • 一位被稱為「當代老杜」的農民詩人
    今天薦評一位農民詩人——程堅甫。有人稱之為「當代老杜」,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 德國「洋農民」的中國農場夢
    新華社南京9月23日電(記者王子銘、何磊靜)在中國各地歡慶首個農民豐收節之際,自稱「洋農民」的德國小夥馬克斯也很激動,他試種的20畝藍莓早被採摘一空。夏季已過,藍莓漸淡出水果市場。但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馬克斯依然忙得不亦樂乎,這位34歲的「洋農民」準備在當地大幹一番事業。
  •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一行考察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
    12月16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杜同和秘書長一行蒞臨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參觀考察。宜賓市政協副主席李毅,四川輕化工大學校長庹先國,副校長高小林、羅惠波熱情接待了來訪客人。高小林就學校歷史文化、宜賓校區規劃布局、校園文化特色、校地企合作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介紹。 羅惠波就學校釀酒特色學科發展、釀酒生物技術及應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及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等情況進行了介紹。
  • 萬安農民畫村 巧手丹青繪出「中國夢」
    新華網(楊益民 攝)    新華網南昌9月18日電(楊益民)9月19日,江西萬安縣田北農民畫村將迎來「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展。    為迎接全國農民畫展的到來,田北畫村、西朗畫裡人家煥然一新。走進村子,具有鄉土氣息的各種農民畫撲面而來。農民畫展示牆、廊橋路燈,畫院門口的大石,農家小院的白牆都成了農民畫家的創作場地。
  • 這份宜賓吃喝玩樂攻略請收好
    宜賓市地處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交匯處,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城、中國酒都、中國竹都」的美譽。宜賓著名景點:龍華古鎮位於宜賓市屏山縣平山鎮南37公裡處。因有明代所建龍華寺而得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 繼李子柒之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輸出傳統文化走紅海外
    青山綠水間,他分毫不差地組裝出一座微縮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沒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溪水間打造出一座木拱橋;把一塊四方木料鑿成可以開合的魯班凳……最近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成為繼李子柒後又一位輸出傳統文化的中國網紅,被譽為「當代魯班」,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昨日,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阿木爺爺說,一邊逗孩子一邊做小玩意兒,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