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晚報記者吳濤文/圖
他現年50歲,是宜賓縣喜捷鎮新民村土生土長的農民。
他是新民村最早種植李樹的人,為了提高產量和質量,他跟這小小水果——李子叫上了勁。
他和當地幾名「土專家」把嫁接技術運用到李樹的選育和培育中,經過反覆篩選,反覆試驗,最終種出了當地李樹品牌——茵紅李。
茵紅李名聲漸起。初中畢業的他,把自己「種」成了農技師,「種出」了美好生活,他引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僅憑他之前兩個月口頭那句「收購價每斤2.5元」的承諾,外地商人在兩個月後的李子成熟時,滿心歡喜地來到村裡將他20多噸茵紅李悉數運走。而在運走時,其他商人正用每斤四元多的價格搶著收購村民們的茵紅李。
他的誠信讓他當時虧了許多,其實後來他的這種「傻」回報了他——正是在那位外地商人的引薦下,他賣出的15萬株茵紅李幼苗插在了汶川臥龍鎮、耿達鄉2000多畝的土地上。
他叫豐福仕,以前他所獲得的諸多榮譽都不多提了,今年他被評為四川省第三屆誠實守信道德模範。
6月4日一早,雨過天晴,晚報記者來到宜賓縣喜捷鎮新民村。
平坦公路穿村而過,從公路一側拐入村社,水泥路面的村道兩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李樹林成片生長,青青的果實掛滿了枝頭,離你最近的果實就在你頭上的樹枝上隨風搖晃,站在村道上伸手可及。
走在這樣的村道上,心情哪能不舒暢。
「還有二十多天就成熟了,到時候就可以大面積採摘了。」陪同記者行走的豐福仕憐愛地望著這些「寶貝疙瘩」充滿希望地說。他選了一顆有些成熟的李子遞給記者嘗鮮。記者用手抹了抹,朝著果子呈些許暗紅顏色的部位輕咬一口,有點脆,有點甜。這是一顆正在成熟的茵紅李。
豐福仕特地帶著記者來到該村政權組他老屋旁邊的李樹林裡,滿眼都是樹枝上的青青果實。這裡就是他以前的責任田,他最初種柑子、種葡萄、種李子就是在這裡起步。他現在的家在公路邊,交通方便,村裡的茵紅李專業合作社也座落在公路邊,他擔任著社長。
去他果園的小道,部分也打成了水泥路面,其餘的也鋪成碎石路,「想全部弄成水泥路面,春賞李華夏嘗果,喜捷鎮這幾個村也有鄉村遊看點的,如果遊客來得更多了,老屋那地方可以重新修造成農家樂。」豐福仕在盤算著這樣的規劃。
陽光下,老屋無言,默訴歷史的變遷。
1窮則思變
回憶起過去的貧窮生活,豐福仕說他「窮怕了,窮夠了」。他父母都是本地老實巴交的農民,生育了六個子女,他們種地,種麥子,種玉米,生活貧困。那時在農村,兒女大了結婚了要分家是常理。豐福仕說,他結婚時家裡根本沒東西來分,好不容易吃上一頓肉,這種「泡泡肥肉」也是別人用來去皮熬煎的那種板油。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豐福仕的一個親戚在翠屏區菜壩種植柑子能賣錢,他就去請教和學習種植知識,然後帶了些果苗回來種在自己的承包地裡,結果因為栽培技術不過硬,失敗了。
後來他又種葡萄,沒想到經濟效益甚微,他仍以失敗告終。
他非常苦惱,自己除了分得的幾畝承包地外,根本沒有其他本錢,他還能幹啥?「那時,種出的糧食四角多一斤,而在城市的街上賣的小小李子都是一塊多一斤。」豐福仕回憶說,「當時我還了解到,種李子比種柑子和葡萄要相對容易些,技術要求和管護水平要粗放一些,我可以從相對簡單的種植整起走。」
他把一家人承包的三畝多地全部種上了李樹。「當時,村民們種的都是糧食,村鄰還嘲笑我,說我把田水放幹了不種糧食,不想吃飯想餓死哇。」豐福仕對記者說。
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事。讓豐福仕和村民都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普及種植由他參與培育出的茵紅李,讓政權組、新民村乃至整個喜捷鎮農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2艱難創業
種下李樹,他精心管護,明白了果樹生什麼蟲子,打什麼農藥,農藥要分季節地打,知道了要疏果,要提優扶壯……他終於收穫了果實,這次搞種植他沒賠本,還小賺了一筆,他終於見到了收益。
1994年,豐福仕覺得自家的承包地不夠用了,於是他以每畝300多元的租金租來五畝地種植李樹。「1997年、1998年這兩年,是我最困難的時候。」豐福仕說,他的資金缺口很大,他又租了10畝地來搞種植,當時只能貸款到數百上千元,他厚著臉皮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多元,2002年時在信用社貸款了1萬元,這4萬多元直到2006年才全部還清。「那時,借來的錢用於支付用地租金、人工管理費、肥料錢,還有一家人的生活費、娃兒的學費。」豐福仕回憶說,「還好,我堅持下來了,沒有放棄。如果那時放棄了,就沒有我的現在。」
在培育出茵紅李幼苗之前,讓豐福仕焦慮的是,他發現本地李樹生長周期長,產量也不高,如果上一年產量還行,那麼第二年的產量就下降得很厲害。他開始查找原因,和那時還少得可憐的三兩名當地種植戶一起交流經驗和技術,翻看果樹栽培技術書籍,才明白只有運用嫁接技術才能改變產量不穩定的現狀。
他把哪棵李樹產的李子果大肉厚、那顆味甜皮薄的李子產自哪棵李樹都銘記於心,像牢記自己爭氣的孩子一樣,他抽枝剝芽,把它們嫁接在毛桃樹上,精心呵護,等待他們長出新枝。
反反覆覆地試驗,認認真真地對比,讓他明白了在老李樹上嫁接的先天不足,知曉了在毛桃樹嫁接的優異性。這樣用了7年的時間,到2001年,他們終於培育出李樹新品種——茵紅李。他們提高和穩定了李樹的產量和質量。
「當時請了專家取名,專家給出了『翡翠』和『茵紅李』待選,因為成熟的李子向陽那面是暗紅色,所以選擇了『茵紅李』這個名字。」豐福仕笑著對記者說。
2010年,茵紅李通過了四川農作物品種的審定,四川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於2011年給豐福仕頒發了證書。
3致富引路
不多言不多語的豐福仕種李子賺了錢,完全出乎村民當初說他不種糧食要餓飯的意料,他不僅有飯吃,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事實勝於雄辯,村鄰們找到了致富領路人,跟著他種李子的村民越來越多了。
豐福仕提供給他們茵紅李幼苗,無償傳授給他們施肥、用藥、疏果、修剪的實踐操作技術。「他很實在,當初我就是看他嫁接的茵紅李市場反響好,就向他購買了一些苗子,商量好他出技術,我出土地,多年來沒有鬧過一次矛盾,共同發展成了今天的示範園。」新民村茵紅李種植大戶李聲權這樣誇他。40多歲的李聲權從1999年就跟著豐福仕種李子,現在也發展到有掛果林三四十畝,還未掛果的有100多畝,去年收入了近二十萬元,他也買了小車,過上幸福生活。
豐福仕培育的茵紅李果苗質量優,而且他的售後服務做得好,不僅新民村村民樂意向他購買,而且附近的新龍村等該鎮村民也來購買他的果苗,甚至連高場、雙龍等鄉鎮的群眾都專程來向他學習茵紅李種植技術。
2009年,豐福仕等5名「土專家」共同出資10萬元,在原新民茵紅李協會的基礎上,發起並成立了茵紅李專業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打造」的總體思路,採取「統一種苗,統一培訓,統一技術,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為村民提供種苗、技術、信息、產品加工銷售等方面的服務。
38歲的本社村民秦福德告訴記者,去年他的三畝多李樹,賣李子收入1萬多元,果苗也賣了2萬多元,非常感謝豐福仕對他的幫助。
如今在新民村政權組,全組三四十戶村民都種了茵紅李。新民村村主任吳茂橋告訴記者,全村四百多戶村民都種有茵紅李,去年全村人僅靠賣李子、賣果苗的收入就達到了1800萬元。村民能靠茵紅李增收,豐福仕功不可沒。
豐福仕早在2010年就租了100多畝地種李樹,到現在已擁有成年李樹、苗圃地共300多畝,他的果林基地除了新民村、新龍村有之外,還發展到了翠屏區邱場鄉和屏山縣鴨池鄉。僅在去年,他為果林支付出的人工管理費就達五六萬元。
4誠信為本
他對村民講誠信,無償提供種植技術;他對工人講誠信,用工即付,從不拖欠工資;他對商客講誠信,收購價口頭說了就算數,哪怕虧了一大截也要信守承諾。
豐福仕告訴記者,2005年、2006年這兩年,喜捷鎮村民收穫的茵紅李把柏溪城裡的桂花路沿街邊擺滿了。本地銷量已飽和,價格就穩不起,他很著急,開始想辦法讓茵紅李外銷其它地方。
2007年,豐福仕通過自己一個朋友的關係,試著把茵紅李推薦給一名成都的水果商,成都老闆對茵紅李很感興趣。同年7月份,成都老闆來到了村裡,品嘗到了傳說中的茵紅李,當即就把豐福仕收穫的3噸茵紅李全部收購了。直到現在,種有茵紅李的喜捷鎮村民都不為銷路發愁了。青澀的茵紅李果子還掛在樹上時,成都、重慶等地的水果經銷商就來到村裡與村民商談訂購事宜,等果子成熟時直接用貨車拖走。
2011年5月,成都水果商劉老闆驅車來到新民村找著了豐福仕,兩人達成了每斤2.5元的口頭收購協議。當年7月,劉老闆滿心歡喜地拖走了豐福仕20多噸茵紅李。而當時,其他商人正用每斤四元多的價格搶著收購村民們的茵紅李。
他的誠信讓他當時虧了許多,其實後來他的這種「傻」回報了他——正是在那位外地商人的引薦下,他賣出的15萬株茵紅李幼苗插在了汶川臥龍鎮、耿達鄉2000多畝的土地上。現在每個月,他都要去汶川為茵紅李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記者手記
用行動追逐夢想
豐福仕,一條憨厚而健壯的漢子,他衣著樸實,寡言少語,問一句答一句,找不出他有什麼豪言壯語,他只是默默地用行動去徹底改變他過去「窮夠了」的窘況。
記者採訪他時,在他身旁的妻子也不主動插話,問她當初支不支持他的創業,她只簡單地反問了一句:「不支持?如果不支持,那到處借來的幾萬元咋個還?」如今,豐福仕成功了,由他帶動的村民們也嘗到了致富的甜頭。而豐福仕仍有遠景規劃,「一旦時機成熟,不光李子種得好,來賞李花嘗李子的遊客多起來了,農家樂也可以修,搞生態鄉村遊就要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村民致富的路子也更寬了。」
當前,全市上下正在開展「中國夢·宜賓夢」主題教育活動。我想,農民的致富奔小康當然屬於我們的夢想之一。水果產業,綠色而環保,是民生的項目之一,嘴上說說當然不能發展經濟,只有行動,找準因地制宜的內容,腳踏實地去幹,排除萬難地幹,不言放棄地幹,像豐福仕那樣帶領村民幹出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