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婚禮拜堂中"三拜"的寓義
在我國的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堂,其程序一般是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它是我國婚禮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普通百姓所接受並深度認同。
那麼,拜堂中的三拜有什麼寓意呢?
我國古代思想家把世界上的事物概括為天、地、人三類。人雖然是萬物的主宰,但在先民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經驗裡,天地才是生產生活的承載者,我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天地,例如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空氣清新、河水純淨、陽光明媚等,都是天地給我們的恩賜。既然我們得到了天地這麼多的恩賜,那麼我們在結婚時就應當首先拜天地,以表達對天地的感謝,同時也祈望天地能夠保證我們生兒育女能平安健康、幹事業能夠一帆風順。
除了天地,父母也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是他們撫育我們長大成人。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孝親都極其重視,甚至通過法律條文把孝敬父母規定下來。所以,我們結婚時也要拜父母。
夫妻是建立新家庭的基本要素。要保持家庭和睦,夫妻間就要做到相敬如賓、互敬互愛,因此夫妻對拜也就成了結婚拜堂中的重要一環了。
所以,拜堂中的三拜,包含了新郎、新娘對天、地、人的感謝,是一種樸素而虔誠的思想,值得提倡。
趣味連結:拜天地的習俗
據說,遠古時期的女媧剛開始造人時,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因此,後生常常備感孤單寂寞,整天唉聲嘆氣的。
無奈之下,後生只有把他的寂寞向月亮傾訴:"月老啊月老,給我找個知心人吧!如果你能幫我如願以償,我世世代代都領你的情!"月亮忽然一閃,傳來了一個老人的聲音:"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伴。"
這時,只見一個白眉長鬚老人拄著一根龍頭拐棍,領著一個姑娘飄飄悠悠地來到這位後生的面前,對他說:"我讓女媧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你們先認識一下。過一會兒我就給你們辦喜事。"說完,老人就不見了,只留下他們兩人在那裡四目相對,默默傳情。
然後,月老又領著兩個白髮白須的老人出現了。月老說要為他們舉行婚禮,他指著兩個白髮白須的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們,所以你們首先要拜一拜天公和土地。"
007■新娘為何要蒙上"紅蓋頭"
古時候的婚禮中,新娘頭上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親自揭開。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只蓋住頭頂,用以避風禦寒。以後各族人民紛紛仿效,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據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要求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
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廣為流行,已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裝飾,而且新娘的蓋頭一般都選用紅色的。
關於新娘蒙蓋頭的習俗,有一個神話傳說。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得配為夫妻。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
結果那幾個雲團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
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其他許多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面避羞的描述。也許,新娘蒙紅蓋頭就是由這演變過來的。
趣味連結:娶新乘花轎的由來
早期,迎娶新娘多是用車,而不是轎子。這是因為,車要比轎子出現得早。
封建社會早期,士大夫家庭娶親的禮儀很講究。有"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項規定。每項規定中,又有極為細緻的要求。
譬如,男子到女家"親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裡用黑漆車子,打著火把前去。新媳婦是坐在車子裡的,車上有蓋,裡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見。因為古人認為婦女代表陰氣,迎陰氣入室,宜在晚上進行。
轎子起源大致從唐朝開始,南宋孝宗曾為皇后製造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褲、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帘、窗簾。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彩輿"(即花轎)。這以後,歷代帝王都為后妃製造彩輿,而且越來越華麗。
轎子娶親這個儀式出現在宋代,並漸漸成為民俗。這主要和"親迎"儀式出現了一系列變化有關。例如這時親迎已改在早晨進行,新郎要披紅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轎子也改成鮮豔的花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