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寶藏小書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要趁孩子好奇心最盛,記憶力最好的年齡,往他的大腦裡多塞東西,不理解也沒關係,先裝進去,孩子大了自然會隨著成長有所悟。
前一段時間 買了這兩本李白、杜甫詩選,我決定利用這個暑假,把裡面的千古名篇挑出來,跟孩子一起背一背。
最近,我倆一起,拿下了李白的這首《蜀道難》。
其實,孩子剛看到這首詩時,很排斥,他覺得這詩這麼長,又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字,太難了。
《蜀道難》
對八歲的孩子來說,這首詩的確有太多生僻字。
這種情況,跟孩子硬來是沒意義的,這麼好的詩,用糟糕的心情去面對,本身就是褻瀆。我用了一點小心機,扭轉孩子的態度:
不要逼著孩子一次全背完,拆分一下,一首《蜀道難》分成三部分,一天背一部分,壓力就小多了,也不會覺得長了。
我原計劃是分四部分的,結果孩子背著背著,覺得這詩太好了,朗朗上口,第三天就全背完了。
其實,經典的古文,《出師表》、《滕王閣序》、《嶽陽樓記》之類,都可以這樣拆分一下再背。
用幽默的當代元素對古詩進行翻譯,最好用孩子熟悉的網絡語言。
比如《蜀道難》開頭,「噫籲嚱」,這三個字,孩子第一眼就被嚇住了,不認識。
怎麼辦呢?我告訴他,「噫籲嚱」這三個字,就是「額滴媽呀」的意思,第一句話就是「我滴媽呀,太嚇人了!」孩子一聽,哈哈大笑,一下子就記住了,也不排斥了。
再比如「爾來四萬八千歲」這句,我告訴孩子,李白這個人啊,就是愛吹牛,動不動就「四萬八千歲、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天台四萬八千丈」,這是誇張的寫法,並不是真實的數字。
我又告訴孩子,李白生活在唐朝最好的年代,天天遊山玩水,他的詩裡都是「哇塞,這裡好美,那裡好壯觀」,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日子爽得不得了。
不像杜甫,天天過得苦唧唧的,詩裡也經常是「大家好慘,人生好難」,甚至連飯都吃不飽,只能苦中作樂……
嗯,背完李白準備背杜甫,通過這樣的對比,先讓孩子對杜甫有個基本認識。
杜甫
我一直覺得,背詩不能只是背,每一首古詩,都是一個立體的知識塊。
比如《蜀道難》,可以跟孩子簡單講一講李白寫這首詩的原因,講講古蜀國蠶從和魚鳧的歷史,當然,家長要提前做點功課。
還可以給孩子講,李白這首詩寫得這麼好,其實他壓根沒走過蜀道。僅從傳聞以及道聽途說,就能把蜀道寫成千古絕唱,當真是詩界牛人。
再比如,背到「又聞子規啼夜月」,孩子看注釋知道子規是杜鵑鳥。為什麼寫蜀中的詩經常提到杜鵑呢,比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於是,我就順便給孩子講了講望帝與杜鵑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古蜀國有個蜀王叫杜宇,他任用了一個非常能幹的人叫鱉靈,鱉靈幫助杜宇治理洪水,功勞非常大,後來就把杜宇趕下帝位,自己做了蜀王。杜宇四處流亡,過得很悲慘,他死後魂魄就化作一隻杜鵑鳥,從那以後,蜀地就有非常多的杜鵑鳥。
很多古詩裡都有典故,多跟孩子講講古詩背後的典故,既拓展了知識,又讓孩子對詩有更完整的理解。
李太白
這個也很有必要,古詩的畫面感都很強,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配著畫一起看,能更好的理解詩,同時也算是美育了。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理解蜀道的雄奇險峻,我找了一些古蜀道的圖片,挺好搜的,一些旅遊類的APP上有很多。
孩子看完圖片,對「危乎高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有了形象化的認識。
同時,因為孩子一直喜歡研究地圖,扔給他一張古蜀道的地圖,他也看得不亦樂乎。
最後,我們相約好了,等疫情結束,我們就去四川古蜀道玩一趟去。
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