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阿德勒
昨晚下班一回到家,就聽見鄰居家傳出來的呵斥聲,「這樣的數學題教了你快100遍了,還不會,你腦子裡灌的水呀,笨到家了你,作業不寫完你就別想睡覺……」
居她家孩子8歲了,就開始厭學,不愛學習,寫作業磨蹭,拖拉,要不就抗拒,發脾氣,一會要吃水果,一會去廁所;好不容易坐下來沒寫幾個字就發現他太不認真了,字體歪歪扭扭不說,而且寫字像畫畫,耐著性子在一旁好言教導,可她女兒並沒有聽到心裡去,扣扣橡皮,咬咬鉛筆,寫著寫著思想就開小車,她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把書扔到地上,對他大吼:「是不是非得罵你才能寫作業,乾脆別寫了!"在女兒的眼淚和害怕中她常常會對女兒大吼,甚至忍不住給他一巴掌。
但看到眼淚簌然而下的女兒,內疚,自責,切深深後悔自己的情緒失控,她事業交際圓滑,但面對女兒時有心無力的挫敗感讓她感覺特別的難受。
前一段時間我正好讀了心心媽的《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此書恰好在這方面給出了答案,原來不是孩子不想不認字,故意做對,而是兒童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能力做到專注認真而已。
孩子在2到12歲心智會隨著年齡而增長,認知和自控能力也在緩慢增長,如果說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孩子學習不認真,可不認真的態度不是也同樣出現在我們的身上嗎?我們平時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是不是也常常思緒雲遊開小差嗎,在心情煩躁的時候也會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控制不住自己嗎,更何況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
一位資深兒童教育專家通過觀察記錄,發現了2到12到孩子自控力時間表:
2~3歲的孩子專注時間為10~12分鐘;
5~6歲的孩子專注時間為12~15分鐘;
7~10歲的孩子專注時間為20分鐘;
10~12歲的孩子專注時間為25分鐘;
12歲以上的孩子專注時間可以達到30分鐘以上。
由此可以得出,學習不夠認真並不是孩子的問題,故意做對,於我們也有責任。比如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總是一味的催促寫快點,寫好點,而沒有認真靜下心來教孩子認真寫字的習慣。培養孩子這些好的學習習慣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陪孩子一步一步的練習。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這裡做的不好,那裡幹的不對,而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當成了理所當然。
經過反思,我認識到自己有時候的確會是這樣。洋洋的背誦能力很強,國學,有時候她可以一上午背五章,但是到了下午他學習就變得非常的懶散,就不想再背了,處處在學習上和我作對。此時我會感覺她的表現非常不好,對於她上午的努力視而不見,冷漠的對待孩子進步和努力成果。此時她的「不足」就佔據了我的所有視線。
有時候工作不順,我還需要壓住自己的情緒,坐在孩子身邊給他指導學習,孩子會敏銳的感受到這種氣息變的唯唯諾諾,想通過咬手指,摳橡皮來改變自己的狀態,越是這樣,他越思想開小差。他只是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底下我們的負面情緒帶給他的恐懼感,這就是為什麼越是我們情緒不好,孩子表現越發令我們不滿。我也是常常在這個時候忍不住對孩子動手,甚至拿起書砸向孩子,當我們訓斥孩子去把書本撿回來的時候,可以看到他發抖的的小手。而在此時,如果再想讓孩子把注意力用在學習上,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而且會極大的減弱孩子在學習上的興趣。
由於知道我如果情緒失控會給孩子帶來極大傷害,所以我就告訴孩子。如果媽媽對你說:「我生氣啦!你就馬上離媽媽遠點兒,找一個安全地方。等會兒再出來看看媽媽的臉上是否還在生氣!」
這個方法果然好用。每當因為學習孩子而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我一發信號,孩子就會馬上遠離我。看不到孩子,我的情緒會慢慢隨著「攻擊目標」的消失而穩定下來,孩子也能避免被無辜殃及。
由於孩子學習常常中常常開小差。我被拿起了我家的番茄小鍾, 用很興奮的表情告訴他:「我們單位要所有家裡的孩子的進行比賽,看看誰家的孩子能在五分鐘之內開小差次數最少,連續五天成績最好的小朋友獎勵玩具熊一隻。」
她會很高興參加這樣的比賽。 他每次神遊,我就會在幾張紙上畫上一個叉號,我的這個動作會讓他對開小差有了概念,於是下意識的自動減少開小差的次數。
每五分鐘統計一次,只要本子上有一個叉號,她就會要求重來,我也會告訴他:「在大多數的時間裡,他的表現已經非常的專心了,下次你想要開小差的時候,就可以心裡告訴自己,這樣就可以取得最好的成績啦。」
到了後來就是沒有獎勵,洋洋還是很樂意進行這樣的挑戰小遊戲。我也會偷偷嘗試把番茄鍾時間慢慢拉長。
基本沒有小朋友在不知道學習是什麼的時候就討厭學習的,因為對於小孩子,周圍的一切都陌生,有趣,值得學習。是大人給某些事物打上標籤,讓他感受到學習也有痛苦,甚至痛苦大過了快樂,產生很大壓力,或者因為給小朋友制定目標導致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勝任,久而久之,形成厭惡學習的條件反射。
通過觀察我發現:女兒在上幼兒園時候很樂意寫作業,每次都很主動,寫作業跟玩兒一樣,讓她很快樂。但自從上了小學之後他是打心底裡不願意寫作業。
他的幼兒老師是一個很棒的老師,特別受小朋友的喜歡,他的這個幼兒園老師深諳於「寓教於樂」的教育方法。每次到學校去聽公開課都特別的感慨,孩子們真是在遊戲中、唱歌中、跳舞中就把知識給學會了。所以洋洋對於幼兒園老師布置作業,很輕鬆的就完成了,因為在此時孩子們的心中,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後來我就去向她的幼兒園老師請教。他告訴我,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很重要。只有孩子的感覺好了,才能願意去做,這個道理放在寫作業,讀書上同樣成立。
比如,當作業感覺有些難度的時候。我會一臉疑惑地問他:是不是你們老師弄錯了呀?這麼難的作業竟然要你們來做,我打個電話問一下。但走到門口的時候,我會特意的提醒一句:你先別做呀,太難了,你一定要等著我,我一會兒就回來,今天的題簡直太難了!
每到這個時候,洋洋就會一看到我離開馬上去寫作業,而且當我回來的時候,她會遠遠的喊我:媽媽你先別來,再等一會兒。
在等我再次回來之後,她會一臉自豪的坐在那裡。當看到洋洋的作業時,我總會一臉驚訝的問她:是誰把作業給寫完了?難道是天上的鳥兒?他總會大聲笑著告訴我:「媽媽是我。」
我會裝模作樣的把他的本子拿起來,道:竟然全對了!難道你吃了太上老君練的仙丹?快張開嘴巴,讓我看一看。
她總會笑著告訴我,我已經咽到肚子裡了。女兒此時便會迫不及待的讓我給他布置下一項作業。
這種情節小遊戲總是讓她沉迷於其中,開心順利的就把作業給寫完了。
由於需要賺錢養家,沒精力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工作忙時孩子玩耍的時間總是很長,學習時間很少;閒時陪孩子就安排他學習的時間很多,導致他心情煩躁。這一點我做的很不好,我需要去學習如何平衡孩子學習和玩耍的節奏,安排作息和學習內容。能培養出學霸的爸爸媽媽,無一不是堅持不懈地陪著孩子學習的,在這一點上我真的很佩服他們。好在我也有優點,善於鼓勵,這一點我能在表揚後從孩子的學習狀態和積極性看出來。
同時我更加關注洋洋學習主動和認真的地方,進行不同方面的鼓勵,當我的策略改變之後,洋洋的學習的狀態和心態都在向積極的方面改變著,我和洋洋在一起的學習時光變得輕鬆愉快。我能看到孩子的積極性越來越強,學習和生活中充滿了自信,不再唯唯諾諾。
我通過學習知道了自己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負面影響,努力克制並反思自己的情緒來源,徹底改正了以前「嚴師方能出高徒」的錯誤觀念。通過對孩子點滴進步的表揚和鼓勵,孩子情緒狀態已經明顯改觀,但我對孩子引導和教育到這裡這絕對不是終點,我們家長在對教育孩子方面的摸索,就像是逆水行舟,阻力很大,這些阻力有很多偏偏是我們一直堅持的「錯誤信念」:我們在小的時候被輸入的很多觀念,其實現在來看大多都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已經完全不適合當下的社會環境,而這恰恰是我們教育孩子最大的阻力。
通過這些,我還想讓自己知道,在培養孩子道路上,必須努力去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畢竟人生路很長,而這些恰恰是生活變得幸福的原動力;更讓我知道,沒有什麼是用愛和歡笑解決不了的。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自我認識、成長的過程,孩子的言行舉止,絕大多都是學習父母的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也就會反映著父母平時的言行,教養孩子就是從父母自身行為做起,但沒有人是十全十美,想做一個完美父母,倒不如成為與孩子一同學習成長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