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字輩簡說
宗法,是一種來源于氏族社會末期家長制度,依靠血緣關係分大宗和小宗的調整家族關係的制度。
家族,是由姓氏、血緣等親緣關係連接而成的人的集合。中國的古代君主和諸侯基本都是靠家族關係維繫社會發展的。像周朝的分封制、晉國六卿等就是如此。
說到家族關係,就要先說一下祖宗十八代的稱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九代】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是為: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為上九代。
【下九代】
己之子為子, 子之子為孫, 孫之子為曾孫, 曾孫之子為玄孫, 玄孫之子為來孫, 來孫之子為晜(kūn)孫, 晜孫之子為仍孫, 仍孫之子為雲孫, 雲孫之子為耳孫。是為: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為下九代。(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是上九代與下九代的分水嶺,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內。)
孟 氏 字 輩
(56世~105世)
希 言 公 彥 承 宏 聞 貞 尚 衍
興 毓 傳 繼 廣 昭 憲 慶 繁 祥
令 德 維 垂 佑 欽 紹 念 顯 揚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煥 景 瑞 永 錫 世 緒 昌
《孟氏家譜》說:行輩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之諱,改 "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統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二十個字輩,並諮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昌"字輩共一0五代。
聖賢先祖孟子畫像
古時孟氏族譜要求族人要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尊卑關係。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據民國年間編寫的《孟氏族譜載》:孟氏字派與儒家的孔、顏、曾等"雖姓氏不同,始祖各異,然可示同屬儒門後裔",故這些姓的字輩均相同。民國《孟氏族譜》還為孟氏子孫規定了十六條族訓,即孝悌、忠信、讀書、務農、忍讓、勤儉、善行、本分、戒奢華、戒賭博、戒淫蕩、戒酗酒、戒種墳間隙地、戒瑩間牧牛羊、戒健訟、戒戲謔。這些族訓現在看來有些已經過時,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堂號,是各姓氏的代稱,往往以祖上的光榮業績,人物事跡或具有啟示後人的故事來定堂號的。
孟姓的堂號是"三遷堂",其來歷是孟軻的母親教子有方,為了培養孟軻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後終於搬到學校旁邊,才把孟子培養成聖人。這就是《三字經》中講的 "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三遷"的故事始見於西漢劉向所著的《列女傳》,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說: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戲為賈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說: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譯文如下:
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孟母帶著孟子原來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於出殯送葬的人群經常從他家門口走過,所以,九歲的孟軻經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學著孝子號掏大哭,或學吹喇叭,或和小夥伴們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看到這一切,認為長居此處,不但會影響孟軻讀書,而且會敗壞他的品德,於是便遷居到鄒縣城西北的廟戶營,當時,廟戶營是一個繁華的集鎮,行商客賈,送往迎來,江湖術士,瞞哄欺人。終日置身於這樣熙熙攘攘的鬧市之中,孟軻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著商人做生意,討價還價,叫賣吆喝。他的東鄰是一家屠戶,孟軻常去向他們學習殺豬宰羊。孟母認為此處也不利於孟子的學習成長,於是,又遷到鄒縣城南門外的學宮旁。當時,這裡是孔子的第三代孫孔及(字子思)在此設置的學宮,稱"子思書院",孟子遷到此處後,每天聽到的是朗朗的讀書聲。他還時常到書院跟子思的弟子們學習讀書,演習周代禮儀。孟母把他送入學宮跟隨子思的學生們一道讀書。由於孟子認真讀書,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大儒。可見孟母對其子的教育用心十分良苦。故孟氏後世便以此作為堂號,曰"三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