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刪掉的語文課文,魯迅一生中最遺憾的往事:比恨更悲哀的是遺忘

2020-08-10 文史哲研讀間

1919年,31歲的周建人在哥哥魯迅的介紹下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成為一名大齡「旁聽生」。也是在這一年,魯迅寫下了短文《我的兄弟》,回憶起自己與弟弟的一段童年往事。

雖然出身書香門第,周建人卻沒能像哥哥們一樣擁有東渡日本留學的機會,自私塾啟蒙,幾乎全靠自學,周建人後來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

周建人自小體弱多病,卻生性愛玩,尤其喜歡風箏。在魯迅眼中,年幼的周建人一直是個「沒出息的孩子」,幼弟對風箏的喜愛是笑柄、是可恥的。

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

父親的早逝、落魄的家庭讓周建人連擁有一隻風箏都成為了奢望,他深知兄長不喜歡這些玩意,便連喜愛都不敢表現出來。有一天,魯迅在堆積雜物的小屋裡偶然發現瘦弱不堪的弟弟正在用撿來的枯枝做風箏,他想都沒想,便伸手摺斷了風箏的骨架,即使如此還覺得不解氣,他更是將用作蝴蝶風箏眼睛的風輪扔在地下,踏扁了。

《風箏》插圖

後人已經無法求證這場令人傷心的往事如何收場,是周建人哭著跑出了屋子,還是魯迅傲然離開只留弟弟絕望地站在原地,但可以肯定的是,「長兄如父」的魯迅,當時多得是對弟弟的失望與期許,以至於連弟弟的眼淚都沒有理會。

20年後,當魯迅看到一本外國的講兒童的書,他才突然頓悟:「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魯迅、許廣平與弟弟周建人的合影

步入中年以後,魯迅五年間兩次寫下自己與弟弟周建人的這段往事,其中散文《風箏》曾入選初一語文課文。在文章中,魯迅反思自己當年粗暴的言行,直言不諱地稱之為「精神的虐殺」。再次面對比自己年幼7歲、卻已經成年的弟弟時,魯迅少了分「恨鐵不成鋼」的急迫,多的是懊悔與忐忑。

「有過這樣的事麼?」再次提起往事,弟弟沒有說出魯迅盼望已久的「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卻表現出全然的遺忘——這是比咬牙切齒的恨更加悲哀的回答,是一個孩子隱忍後的絕望,或者懂事後的辛酸。也許周建人是真的忘了,哥哥曾以怎樣決絕的姿態毀掉自己精心製作的風箏,但魯迅不會忘記,在貧窮困窘的生活中,弟弟的童真、孱弱與無助。

也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魯迅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始終是一位「慈父」:他親暱地稱呼兒子「小紅象」,為此還特意編了一首童謠;春節時,他會帶兒子海嬰爬上公寓樓頂放花炮,即使那時的魯迅已經重病纏身。

2013年,人教版教材將《風箏》剔除,有專家認為,這篇文章晦澀難懂,很難被初中生感知。其實細細想來,十幾歲,正是周建人經歷「風箏事件」的年紀,被童話與現實來回撕扯,也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長大。

即使初中生們很難全然理解魯迅心中的矛盾與深沉,相信《風箏》中的字字句句也會成為一顆解讀人性的種子,悄悄埋在心底,等待他們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幡然頓悟,深以為然: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周建人

相關焦點

  •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調整 魯迅作品《風箏》被刪
    「沒想到今年語文教材科目變化這麼大!」「新增加的9篇文章確實更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也被刪除了,真是遺憾啊!」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魯迅的《風箏》也被刪了,不少語文老師表示,魯迅的《風箏》是人教版語文教材收錄的最後一篇文章了,此次被刪掉後並未更換魯迅的其他經典文章,作為中國文壇的一位大師,魯迅文章首次在初中課本全面「撤退」,確實比較遺憾。近日,也有網友在網際網路上表達心中的無奈:最後一篇魯迅作品《風箏》也從初中課本上「飛」走了!
  •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掉魯迅文章(圖)
    不過,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作了較大調整。在一線教學者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課文:更換9篇改動1篇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一篇文章有改動。
  • 人教版語文教材1篇魯迅課文被換 數量仍居作家之首
    去年9月,人教版教材除了語文仍然使用舊版教材外,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學生,其他學科課本均有所調整。今年,人教版語文教材也進行了調整,初一年級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據了解,人教版教材在北京中小學佔據相當份額。今年新學期,約七成北京市中小學生使用的「京版教材」(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語文教材沒有調整。
  • 刪掉語文課文就是給學生「減負」?清華教授怒斥∶教材越改越爛!
    由此可見語文這一科從古至今在學習者中的地位,但是隨著現在教材的不斷改版,語文課本中許多經典的課文都被刪除,那麼學生到底應該去學什麼呢?還記得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幾乎都是國內名人寫的。比如魯迅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等一些經典文學作品,讓小編至今記憶猶新回味無窮。尤其是朱自清的《背影》,即使如今細細想來也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 課文刪掉經典古詩文等於斷了文化基因
    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9日新華社報導)  總書記說的課文刪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是指前不久上海的消息。
  • 中學生最怕魯迅?從三方面探討課文背後真實的魯迅,攻克語文難關
    中學語文課本每學期都有一篇魯迅的作品,題材涵蓋了小說、詩歌、散文以及學生們最頭疼的雜文。一提到魯迅,大家立馬就聯想到一個鬚髮直立、橫眉怒目的大叔。作為學生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課文背後的魯迅真的嚴肅、無趣嗎?魯迅的作品真的難學、難懂嗎?怎樣激發學生親近魯迅、愉快地學習魯迅作品呢?
  • 讓《背影》回到教材:中學課文的審核尺度令人遺憾
    從小學到高中,你們的語文課本上,就沒有一篇課文感動過你們嗎,例如,你們讀朱自清的《背影》,難道就沒有一點感動?此話一出,學生更茫然了。他們普遍不知道《背影》是個什麼東西,但有一個學生緩緩地對我說,《背影》早從中學課本上撤掉了。我問為什麼,學生答曰:「違反交通規則。」這回輪到我一臉茫然了。
  • 人教版更換魯迅《風箏》等9課文引關注 魯迅過時?
    東方網9月5日消息:新學期開學,全國「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9篇課文被更換,其中包括初一上學期課文、魯迅作品《風箏》。此事經過一些網站報導,成了「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全部刪除魯迅教材」。
  • 語文課本中不能少了魯迅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們其實並不喜歡學習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讀起來枯燥難懂。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略微顯得晦澀。老師們也都是把這些課文當成重點課文來講,喋喋不休,恨不能把每一個字掰開給他們看。更別提那句「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讀起來真是讓人熱血沸騰。魯迅無疑是那個年代青年的指路明燈。
  • 初中語文複習法,根據遺忘時間來背誦課文,再也不怕課文記不住
    而且,語文在進入最後的複習階段時,就與平時的學習和反覆的練習脫不開關係。抄寫、朗讀、背誦是學習語文的三大要素,初中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個單元都會有需要背誦的文章或者是文言文,尤其是文言文,完全背誦下來也不夠,還需要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並且掌握文章的拓展知識也一些相關的考點,如果希望在考試中背過的文章全考,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需要背誦的課文全部背誦下來。
  • 中學語文新增課文受專家青睞 具有多重解讀空間
    在被誤傳的「魯迅大撤退」輿論呼聲的一片混亂中,卻少有人關注魯迅讓位於新增篇目是否合理,進而關注語文課文究竟應當怎樣選。針對這些受忽視的問題,記者昨日採訪了兩位中文系教授洪治綱、昌切,文化學者吳祚來以及作家慕容雪村等,共同探討語文課文怎麼選,怎麼讀。  魯迅作品太難懂?
  • 人教版語文"送走"魯迅 專家:他文章"過於深刻"
    據《法制晚報》報導,新學期伊始,鄭州市中學生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後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9篇被更換,其中包括魯迅的《風箏》,這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中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風箏》的退出,意味著人教版語文徹底「送走」魯迅。
  • 中小學語文課本被刪除課文大盤點,有你們的童年嗎?小心哭著看完
    ,兜媽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那就是初中語文教材《誰是最可愛的人》從課本中被刪除,新增西方名人故事《愛迪生救媽媽》。就像魯迅先生的著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也被從課文中刪除了,大家只是簡單吐槽一下,替魯迅先生「默哀」,沒有太多人表示質疑。但是,《誰是最可愛的人》卻做到了,只因它的替代品《愛迪生救媽媽》。
  • 新版語文教材被刪掉4篇課文,清華教授痛批:愛國情懷消失令人惋惜
    一、小學語文書籍刪減課文達四篇,清華教授出面痛批關注教育的朋友應該知道,從19年的秋季開始,全國的義務教育的書籍統一成了「統編本」的教學版,可能有的人還不太理解,這類版本是由教育部組織和編寫的,有語文、歷史、道德和法治三科教材。跟原版的區別是一年級的「統編本」只有37篇的課文,被刪減掉了四篇——《誰是最可愛的人》、《雷鋒日記》、《黃繼光》和《劉胡蘭》。
  • 課改配套教材中曾被刪掉 桂林山水重上新教材
    遺憾的是2001年全國進行課程改革後使用與課改配套的教材中刪掉了這兩篇課文。欣喜的是,經過我市努力爭取,這兩篇課文目前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重新編入小學、中學新教材。  記者在語文出版社新出版的四年級(下冊)課本中看到,第6課就是散文《桂林山水》,插圖是如夢如幻的灕江風光。《桂林山水歌》則被編進了八年級(下冊)的第26課;人民教育出版社將《桂林山水》編入四年級(下冊)第2課。
  • 高中課本刪掉魯迅著作、《背影》《孔雀東南飛》惹爭議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語文課本中,「去魯迅化」究竟在去什麼?讀者:讀不懂魯迅
    說到語文課本,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篇課文呢?可能你一下子想不起來哪篇課文,但是你對魯迅應該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學習語文課本中,最難啃的骨頭可能就是魯迅的文章,往往一篇文章要學好久好久。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發現了沒有在語文課本中漸漸的沒有了魯迅的文章,甚至沒有了魯迅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去魯迅究竟在去什麼呢?
  • 全國六版高中語文教材調查:魯迅等經典未大撤退
    「語文版」:  魯迅最好的作品《鑄劍》  語文出版社版本的教材(以下簡稱「語文版」),《雷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勸學》、《師說》等著名文章都被選入「語文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課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版本選擇的魯迅的作品是小說《鑄劍》。有人評價其為「魯迅小說中最好看的作品之一」。
  • 新版語文教科書刪掉了課文《陳涉世家》
    就筆者有限所見,其進入初中語文教科書,至晚可以追溯到1960年——該年發行的「九年一貫制試用課本」第十六冊,也就是八年級下學期用書的第19課,課文標題是《陳涉世家》(見圖3);人教社該年出版的初中語文第6冊,課文標題是《陳涉起義》。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只有拋開對魯迅的各種看法,回到那個年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最真實、最鮮活的魯迅。魯迅就是一個戰士,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頭哥」一樣,他「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