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2020-12-17 楊田說育兒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我們現在討論魯迅,總覺得討論不明白,仿佛中間有很多的隔閡;詆毀他的人,挖空心思把他塑造成面冷心冷的人;

頌揚他的人,不遺餘力地把他捧到神壇上;其他不明所以的人霧裡看花,越發糊塗。

只有拋開對魯迅的各種看法,回到那個年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最真實、最鮮活的魯迅。

魯迅就是一個戰士,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頭哥」一樣,他「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他「從不記仇,有仇當場就報了。」他橫眉冷對,碰到再強的敵人也不屈不撓。這恰好是當前這個精緻的利己主義時代,

魯迅本可以很平淡地過完一生,但是他沒有選擇安逸。

面對積貧積弱、民不聊生,那個時代的黑暗,那樣的現實環境,在魯迅的身上浸潤出黑暗的顏色,他最終選擇拋開醫生的職業,拋開風花雪月,拋開「溫良恭儉讓」,他讓自己像戰士一樣硬朗,同時像戰士一樣冷酷,他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從此,魯迅便以筆為武器,來守衛正義,喚醒了很多麻木的精神。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只適合當時的社會,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而我卻認為任何時代都需要魯迅精神——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當魯迅走後,曾經和魯迅勢不兩立的林語堂,在《魯迅之死》中如此評價魯迅:

「魯迅與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

魯迅雖然生活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但是他身上有種敢於反抗敢於批判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是每個年代都所需的,只要這樣每個人才成為真正的人,社會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美好的年代裡,很難理解什麼叫做「天下為公」,也很難理解什麼叫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斯時斯人斯情斯境,不設身處地地站在那個時代,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時代裡,曾經有這樣一個「戰士」魯迅,時隔八十年,我們仿佛依稀能看到,在無邊的黑夜裡,魯迅點燃一支香菸,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當今社會需要魯迅,更需要具有魯迅精神的人,需要有人站出來直面強權、剛正不阿;需要有人面對金錢不為所動、堅守本心,需要有人面對暴力不畏懼、保持脊梁。

魯迅的精神深刻的影響了我們這個民族,他的多篇小說已經被選入了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的代表作還有《吶喊》《野草》《朝花夕拾》等等,這些作品都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讀。

魯迅先生像一位偉大的導航者,在迷霧和暗礁中給人指出海路,給人以信心,帶領船隊從黑暗駛向光明。

就連毛澤東在文革時期最後一次提到魯迅是「讀點魯迅」,簡單四個字意味深長,不僅僅是作為學習魯迅作品的最高指示,更重要的肯定魯迅思想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有學習的必要。

想要了解到更多魯迅的思想,就靜下心來讀讀他的作品吧,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心靈享受。

建議大家讀讀這套《魯迅經典》,它包含了魯迅所有的代表作,一套書就可以了。

僅需99元,兩張電影票的錢,就可以讓你了解到魯迅的思想,給你帶來人生的改變。

點擊下方卡片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我薦|張文江:魯迅論「猛人」
    不得已放在一邊,過了好幾年,此文拆散成若干片段陸續發表,主要內容保存了一些,但原文的線索就此中斷了。隨著這一進修計劃的中止,我的魯迅研究也中止了。儘管研究不再得到推進,魯迅並沒有完全淡出視野,只是隨著古典研究的深入,在整體學術格局中他的形象有所變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現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密切相關,而魯迅和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可分割。
  • 有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網友的回覆讓人服氣
    有人在網上提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只覺得文章乾澀難懂,不見得哪裡厲害了,甚至覺得有點討厭。看不下去的網友忍不住了,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那人心服口服!孩子,求你多讀讀書,在社會經歷兩年再問。小時候覺得魯迅文章拗口,言語過激,現在愈發體會魯迅所說的種種,愈來愈佩服,高山仰止。魯迅,我們親切稱他為迅哥兒。他是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現在的語文用現代文就是他等人倡導的。
  • 魯迅筆下的九類知識分子
    幫兇的特點在於「使血案中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使統治者的殺人食人了無血跡。無論幫忙幫閒,都需要才華,司馬相如和屈原的作品至今仍有人讀,因為有才氣。可怕的是有幫忙、幫閒之志,無幫忙、幫閒之才,這樣的人就稱為「扯淡」。 二、「二醜」 「二醜」出自紹興戲曲,在舞臺上扮演清客的角色,清客、幕僚也就是幫閒。
  • 現在人還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嗎
    怎樣才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頭條曾發出這樣的疑問。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參與者,魯迅先生的時代正是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和自由的過渡的時代,魯迅先生代表的是從文化和思想領域去解放當時的受壓迫的最廣大的社會底層的人民。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很明顯,梁實秋這裡所說的「有一種人」,正是當時以痛罵社會、痛罵文人著稱的大文豪魯迅。梁實秋這段「懟白」的目的,在於指責魯迅:只知道提出問題,卻不懂解決問題之道。言外之意是:魯迅你真不地道,只知道「破」不知道「立」。
  • 魯迅先生的那些名言金句
    而周樹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因為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所以讀起來很難理解,學生們都怕學習魯迅的文章。然而有意思的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可以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魯迅的各種語錄,不管是出於諷刺還是戲謔,人們對魯迅的作品似乎沒有那麼牴觸了,這倒是跟學生時代形成了兩個極端。不過網絡上的內容魚龍混雜,有些語錄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並非出自魯迅之口。
  • 中學生最怕魯迅?從三方面探討課文背後真實的魯迅,攻克語文難關
    這樣的作家,每一個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託爾斯泰,德國的歌德,他們在自己的祖國是家喻戶曉的,人們從小就讀他們的作品,而且要讀一輩子,不斷地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啟示,獲得靈感,獲得精神的支撐。因此,他們的作品總是成為國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們的作品的教學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礎性工作。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在現代中國,魯迅思想於精神層面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而綿長。2016年,值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緬懷,在與魯迅相關的文物、作品、文獻等收藏中進行歷史爬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方式。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孩子有「魯迅恐懼症」?語文老師這樣講,中學生才能懂魯迅
    中學生害怕讀魯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在少年時代也曾恐懼魯迅。但在講授魯迅的作品時,我們應當重視那些導致學生反感魯迅的普遍性問題,從而對症下藥,消除他們的恐懼和隔閡,提升他們在閱讀中的感受力。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精神勝利法這個名詞大概就是從《阿Q正傳》裡面發展起來的吧。很多人可能會問精神勝利法是什麼?就跟現在的自己安慰自己是差不多一個意思。有一句話說得好,你這麼擅長安慰別人,肯定度過了無數個安慰自己的夜晚吧。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失敗之後靠安慰自己以達到心理欣慰的目的。不過這篇中篇小說還不完全是為了批評精神勝利法,還講了在革命年代下層的勞作人民的心理歷程。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對外展出,這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第七十年,展覽呈現了關於建築的建造、搬遷、擴建,也記錄了社會各方面對魯迅紀念館的支持與付出。
  • 對於現實,魯迅的偉大在哪
    毛主席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舊社會,做到前一點的不是沒有,但像魯迅先生一般上升到現實與國民劣根性的洞察應當是少之又少,這也是為何魯迅先生的文字歷久彌新,仍對現代國民有警醒意義的原因。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裡描寫了荒誕的吃人現象,那麼,現代難道就沒有「吃人」現象了嗎?只不過換個形式罷了,此前花唄在地鐵站張貼窮人利用花唄給妹妹過生日,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吃人」?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一針見血揭示人性黑暗,現在很多人在做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文筆犀利,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魯迅先生以筆代槍,給黑暗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在民國時期,那個大師頻出的時代,魯迅先生無疑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語文課本中不能少了魯迅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們其實並不喜歡學習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讀起來枯燥難懂。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略微顯得晦澀。老師們也都是把這些課文當成重點課文來講,喋喋不休,恨不能把每一個字掰開給他們看。;《友邦驚詫論》揭露了極端兇殘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投敵賣國罪行;《戰士和蒼蠅》表達了這樣一種戰士的孤憤。
  • 魯迅研究學者: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有自卑感?
    我們看周揚對魯迅的描述,再看陳丹青對魯迅的描述,反差是非常大的。錢理群的描述,跟我們一些教授的描述,也不一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魯迅先生30年代初和曹靖華翻譯了康斯坦丁·費定的《城與年》這部作品。魯迅當時對它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認為是20年代蘇聯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 耿直男魯迅給年輕人必讀書單
    今日在看魯迅的雜文《華蓋集》時,碰巧也發現魯迅推薦的一份書單。這是發表在1921年《京報副刊》的一個短文,《青年必讀書》。不過這個書單實在有些特別,如果放在當今社會,真是連微博的14個字都填不滿。青年必讀書   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短文的主要內容只有兩行:這兩行,一看就是個耿直男。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魯迅在今天的意義
    「抗拒為奴」思想,是一直延續到當代最重要的價值   魯迅在20世紀初中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大聲呼喚「精神界之戰士」,提出「立人」主張。他登上五四文壇後,寫出《阿Q正傳》等不朽著作,從反面批判人性的殘缺,後期則以雜文為武器全力抨擊封建專制主義扭曲人性的社會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