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魯迅恐懼症」?語文老師這樣講,中學生才能懂魯迅

2020-11-09 小獴閱讀

中學生害怕讀魯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在少年時代也曾恐懼魯迅。但在講授魯迅的作品時,我們應當重視那些導致學生反感魯迅的普遍性問題,從而對症下藥,消除他們的恐懼和隔閡,提升他們在閱讀中的感受力。

問題一:怎樣看待魯迅批判傳統的「偏激」?

魯迅曾說過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話,主張年輕人要「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很多人會感到訝異,魯迅難道不應該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嗎?為什麼要將傳統一棍子打死?會有這樣的疑惑,其實是因為我們不完全了解魯迅所處的年代,缺乏足夠的歷史感。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五四」剛過去不久,中國仍然處在封建文化非常嚴重壓制的狀態下,有人卻要回頭提倡「尊孔讀經」了。魯迅對當時復古的思潮,對許多名人引導青年多讀古書很不以為然,他要衝破這個壓制,讓青年獲得思想的解放,才針鋒相對提出「少看中國書"的。


事實上,魯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體驗是非常深刻的。除了寫小說,寫雜文以外,他的三分之二的功夫都是在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他整理《唐宋傳奇集》,寫《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對傳統文化的整理研究達到了近百年來最高的水平。

所以他對中國文化的評價非常權威。他認為中國文化最大的病,是對人的壓抑,對個性對生命的壓抑,對創造力的壓抑,所以他要猛烈攻打,衝破傳統的束縛。他是從這個含義上來主張不要讀「中國書」,而希望青年解放思想,面向世界,向外吸取營養,多讀所謂「外國書」。

如果離開特殊的語境,簡單地指責魯迅教青年不讀「中國書」,認為他不該表現如此偏激,那就不可能理解魯迅批判性的精神指向,就會歪曲了魯迅的本意和用心。

問題二:如何看待魯迅「罵人」與「國民性批判」

我們讀魯迅小說有時候感覺不舒服,甚至覺得噁心,覺得魯迅為什麼小題大做到了「罵人」的地步,比如他說:「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礙白話者。」

這是因為他能夠非常深刻、激烈地批判國人的劣根性,不介意揭短和露醜,而我們又甚少見過類似的文章,所以覺得很不習慣。中國人得一些共同的疾患久矣,司空見慣了,見怪不怪,也都麻木了,魯迅卻要真實地說出,我們通過魯迅可以發現自己,重新打量我們周遭有哪些落後和灰暗的情形,這是魯迅的貢獻。


魯迅痛切地感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病,他批判國民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是不開藥方的,他甚至有些絕望,但是把「病根」指出來了,讓我們震撼,魯迅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魯迅的作品不是給十七八歲的少年男女寫的,讀魯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歷練,中學生不那麼喜歡魯迅,也可以理解,但還是要沉下心來讀點魯迅,對「國民性批判」有些了解。

問題三:作為「五四」運動的猛將,魯迅是否無條件接收西化?

對於科技,魯迅認為,科技進步可以給世界帶來好處,那是「照耀世界的神聖之光」。但是魯迅又說,不能過高地評價科學對國民精神改造的價值。他甚至懷疑科學、物質文明無節制的極大發展,可能會構成對人生的一種「威脅」。

他提醒世人,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學和物質文化,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和潛在的危害,例如引起人的欲望的加速發展,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必將泛濫,這將是人類的災難。


魯迅抨擊科學偏至、物慾膨脹所帶來的人文衰落,矛頭直指西方當時的社會弊病,魯迅認為這是一種「通蔽」,是「新疫」, 是普遍的,一經出現,就不容易控制的,這也就是「時代病」, 或「文明病」。

這些觀點在《科學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論》兩篇文章中得到充分的闡述,當時是在190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沒有拉開序幕。因此,魯迅對西方文化也有深刻的認識和批判,並非盲目追隨。而這一點可能是許多人所忽略的。

相關焦點

  • 中學生最怕魯迅?從三方面探討課文背後真實的魯迅,攻克語文難關
    有朋友說:十幾歲時怕自己不懂魯迅,現在還是怕,只是怕的原因不一樣了。那時候怕考不好,現在怕不懂社會的冷暖。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周樹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中學語文課本每學期都有一篇魯迅的作品,題材涵蓋了小說、詩歌、散文以及學生們最頭疼的雜文。一提到魯迅,大家立馬就聯想到一個鬚髮直立、橫眉怒目的大叔。作為學生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課文背後的魯迅真的嚴肅、無趣嗎?魯迅的作品真的難學、難懂嗎?怎樣激發學生親近魯迅、愉快地學習魯迅作品呢?
  • 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怎樣讀?怎麼教學生讀?溫儒敏教授解讀了這些...
    我記得1964年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五年制,有個五年級的同學跟我講,他說你要想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寫作,你就把《魯迅全集》啃下來。我聽他的話,就把《魯迅全集》似懂非懂地全部讀下來,後來不知道讀過多少回了,果然是獲益甚大。
  •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她認為,這跟老師在平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人教版裡除了《風箏》這篇文章略有難度外,其他的文章都可以聯繫生活,通過生活化的講解,讓學生隨著魯迅的文筆去感受生活。在教學中,這樣生動的講解,並不會讓學生覺得難。「有些老師在教學中把魯迅神話後,講得過於深刻,學生理解自然是艱澀難懂。」
  • 人教版更換魯迅《風箏》等9課文引關注 魯迅過時?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昨日作出回應,稱對於某新聞網首頁的失實報導表示遺憾,「目前為止,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不過,魯迅作品是否適合尚在語文基礎階段的初中孩子來讀,在網上仍舊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  「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這是多數學生對魯迅作品的感覺。
  • 學生坦言"魯迅是熟悉的陌生人" 專家:讀魯迅需老師引導
    有老師認為,魯迅作品生澀難懂,不太適合中學生;更有老師指出,學習魯迅有利於學生擺脫淺思維,需要老師引導。    部分中學生僅在課內讀魯迅    記者採訪發現,如今,國內各個套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都入選相當數量的魯迅作品,沒有哪一位現當代作家作品的入選篇幅和數量可以跟魯迅相比。
  • 出版社:魯迅仍是作品入教科書最多的現代作家
    》、《祝福》、《拿來主義》等篇目,選修教科書《演講與辯論》裡選用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學校下發的教材《語文讀本》裡,選了魯迅的《藥》;《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讀本》裡,選了魯迅的《春末閒談》。  講解方式需要創新  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裡的進進出出,為何如此牽動人心?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下一代在多大程度上讀魯迅、懂魯迅,實際上投射的是許多這一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孫鬱對記者說,魯迅的作品和影響存在一天,國人圍繞他的談論就會存在一天,這是魯迅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宿命關係」。
  • 人教版語文"送走"魯迅 專家:他文章"過於深刻"
    據《法制晚報》報導,新學期伊始,鄭州市中學生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後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9篇被更換,其中包括魯迅的《風箏》,這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中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風箏》的退出,意味著人教版語文徹底「送走」魯迅。
  • 魯迅的文章逐漸被語文教材「剔除」,「去魯迅化」是否正確?
    棄醫從文的醫生是著名作家魯迅。當時,魯迅對中華民族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9年以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剔除魯迅的《藥》、《阿Q正傳》《孔乙己》等9篇經典文章被下架。那麼,為什麼近年來魯迅的文章被排除在教科書以外呢?
  • 小學課文魯迅的《好的故事》,老師教哭,學生難暈,溫主編這樣說
    「秀髮飄逸的語文老師一夜之間禿頭」;「備課雲裡霧裡,學生暈暈乎乎」;「文章難懂」……好多小學語文老師在社交帳號上說魯迅先生的散文《好的故事》不好教。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在其講座《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中,指出「《野草》是最文學、最難懂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主編們就把最難懂的文章放在了最新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上。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鬱達夫在《懷魯迅》中曾這樣寫道: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魯迅,無疑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偉大人物。魯迅所處的時代,古老中國遭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
  •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掉魯迅文章(圖)
    不過,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作了較大調整。在一線教學者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課文:更換9篇改動1篇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一篇文章有改動。
  • 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怎麼可能!
    作為幾十年來語文課本裡要求熟讀並背誦的「大魔王」,近年來,有關魯迅作品退出語文教材的傳言時有出現。今天(8月27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不攻自破。
  •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裡剔除了?
    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對於當下的中學生來說,這該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回想我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反正問得最多的就是,作者這樣寫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魯迅肚子裡的蛔蟲,我哪裡知道啊!老師把問題逐個拋出來,鼓勵大家積極發言,最後討論來討論去,終於等來老師公布正確答案了。
  • 語文課本中不能少了魯迅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們其實並不喜歡學習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讀起來枯燥難懂。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略微顯得晦澀。老師們也都是把這些課文當成重點課文來講,喋喋不休,恨不能把每一個字掰開給他們看。但是轉過多少年,等我當了老師,似乎也在重複當年老師的做法。因為成年之後的我們深知魯迅的難能可貴。長大了,才讀懂了魯迅。原來我們都是狂人,都是阿Q。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裡,很多作家逃避現實,沉醉在自己的「小閣樓」裡,有的甚至成為了麻醉人們的針管,而他的作品卻如當頭一喝,叫醒了很多人。
  • 中學語文魯迅作品被指生澀難懂 幾乎成教學雞肋(圖)
    河北滄州中學語文老師陳劍告訴記者:「魯迅的作品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讀懂的,每個人每個階段的體會都不同,還要融合在當時的大背景中來解讀這些文學作品。拿《阿Q正傳》來說,我覺得就可以講一個月的時間,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短短的幾堂課時間太短了,也難怪學生難以理解。」
  • 語文課本裡沒有了魯迅,沒有了霍去病,出現了許多明星,這樣好嗎
    還記得曾經的語文課文嗎?如果一篇文章能被選入教科書,那就說明這篇文章有足夠的影響力,如果個人傳記能出現在教科書的文章中,那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膜拜的。早在前些年,上海的一個教科書出版社就把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詩歌從教科書中替換掉了,甚至連魯迅
  • 人教版教材魯迅文章被刪 網友:魯迅文章印象深刻
    光明網教育訊日前,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中魯迅的《風箏》被刪,換成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網傳「魯迅文章退出是因為『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魯迅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等批評之聲,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教材的文章替換隻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
  • 她自謙是魯迅的學生,因魯迅做了這舉動,她和魯迅結下梁子
    說到魯迅,大家知道他是我們小時候上課出現次數最多的知名作者了,語文老師每次講到他的文章總恨不得把文章重點詳細講幾遍,讓我們好好理解裡面的深刻含義。確實,魯迅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早年為了救國,去了日本學醫,後來發現學醫不能拯救國人,只有拿起筆作為武器,喚醒國人,他的文章包含著許多批判精神,雖然批判不直接,但思想深刻,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是感受不到裡面包含的思想,這就是為什麼老師總會講講文章背景,好讓我們理解魯迅的意思。
  •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
    這個情況引起過很多人的深思,筆者前不久寫過一篇《〈背影〉是80後一代人記憶,大學教授建議刪除,網友:父愛無關瀟灑》,詳細討論了此事,有朋友在評論中指出:文字,文學,文化,還是傳統的更有生命力,更含蓄,更有欣賞價值,更富教育啟迪之意義。其實不僅僅朱自清,被刪得最多的還是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中學課本刪減魯迅文章爭議再起 專家:不必太糾結
    吳淞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唐秋明說,高一第一學期沒有魯迅作品,第二學期要學《為了忘卻的記念》和《藥》;高二兩個學期各有一篇《白莽作〈孩兒塔〉序》和《拿來主義》;到了高三還是學兩篇《未有天才之前》和《阿Q正傳》(節選)。  這樣看來,目前滬版教材中魯迅的篇目並不多。雖然魯迅仍在滬版語文教材的作者隊伍裡佔據第一把交椅,但與過去相比,其作品所佔比例已經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