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2020-12-15 魯網

在現代中國,魯迅思想於精神層面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而綿長。2016年,值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緬懷,在與魯迅相關的文物、作品、文獻等收藏中進行歷史爬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方式。上半年,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美術展」,藉助224件文物、書籍裝幀和美術作品展示魯迅美術思想的形成、建構、影響過程,揭示魯迅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流變的關係;下半年,在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之際,該館又推出了「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在對魯迅的紀念中,重溫北京魯迅博物館從建館初期至今有目的地徵集到的100多位著名美術家捐獻的關於魯迅形象創作的中國畫、油畫、木刻、雕塑等美術作品,不僅可以感受魯迅形象背後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體會美術家對魯迅的敬仰及其對魯迅精神的理解。

   

  魯迅先生(版畫)

  趙延年

   

  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版畫)

  李 樺

  在現代中國,魯迅思想於精神層面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而綿長。2016年,值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緬懷,在與魯迅相關的文物、作品、文獻等收藏中進行歷史爬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方式。上半年,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美術展」,藉助224件文物、書籍裝幀和美術作品展示魯迅美術思想的形成、建構、影響過程,揭示魯迅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流變的關係;下半年,在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之際,該館又推出了「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在對魯迅的紀念中,重溫北京魯迅博物館從建館初期至今有目的地徵集到的100多位著名美術家捐獻的關於魯迅形象創作的中國畫、油畫、木刻、雕塑等美術作品,不僅可以感受魯迅形象背後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體會美術家對魯迅的敬仰及其對魯迅精神的理解。

  「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所以,魯迅對中國文藝的關注是全方面的,其影響也是全方位的。除了文學,魯迅從童年開始就比較喜歡美術,他在教育部任職期間曾經發表過《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並翻譯過美術類的圖書。美術對魯迅來說,也絕不只是個人的雅好,他將其提升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覺悟來對待。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在上海的十年間,魯迅大力提倡新興木刻,影響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從事左翼美術創作,對當時的抗戰宣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毫無疑問,中國現代木刻家受到魯迅的影響最大,這種影響不僅在於掀起了新興木刻運動,更在於木刻所彰顯的社會功用與藝術思想。所以,他們對魯迅的感情也最深,在不同時期創作的魯迅題材的木刻作品也很多。綜觀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後徵集、收藏的表現魯迅形象的木刻作品,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為表現魯迅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的作品,如表現少年時期的《質鋪與藥店》(楊可揚)、《離家去南京》(趙延年)等;表現青年時期的《探求》(俞啟慧)等;表現魯迅和許廣平家庭生活的《以沫相濡》(組畫)(冒懷蘇),以及表現魯迅和日本友人交往的《魯迅與內山完造》(鄔繼德)等。

  二為表現魯迅對兒童和青年的關注與關心的作品,如《魯迅與兒童》(野夫)、《長夜明燈》(鄔繼德)、《魯迅和他的戰友們》(陳煙橋)、《魯迅送書給青年》(歐陽興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黃新波)等。

  三為表現魯迅主要的鬥爭經歷的作品,如《魯迅在廈大平民學校講話》(楊先讓)、《怒向刀叢覓小詩》(趙瑞春)、《魯迅在中大緊急校務會議上》(張佩義)、《1927年魯迅在上海演講》(曹劍鋒)、《為了忘卻的紀念》(朱繼旺)、《義無反顧》(譚尚忍)、《戰鬥的檄文》(李以泰)等。

  四為表現魯迅與共產黨友人的交往的作品,如《魯迅與瞿秋白》(張漾兮)、《魯迅與馮雪峰》(張懷江)、《魯迅與陳賡》(譚尚忍)、《心向延安》(魏揚)等。

  五為表現魯迅倡導新興木刻運動的作品,如《喜閱青年木刻新作》(邵克萍)、《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李以泰)、《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李樺)、《魯迅與木刻青年談珂勒惠支版畫》(黃永玉)、《拓荒者》(查士銘)等。

  六為表現魯迅個人肖像的作品,藝術家張懷江、酆中鐵、彥涵、趙延年、伍必端、盛增祥、沈堯伊、盧沉等都進行了創作。

  這些木刻作品,勾勒出了魯迅的人生軌跡,是對魯迅世界的全方位表現。重要的是,這些木刻作品的內容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刻畫魯迅形象,而是重在以形象或事件來反映魯迅與時代的關係,以及魯迅精神的時代影響。即使是表現其不同時期生活和學習的作品中,也折射出這種創作取向,如作品《離家去南京》,刻畫出了魯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變——為衝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而去南京礦路學堂求學的人生選擇。而從上述木刻作品的標題以及木刻家的名字不難看出,北京魯迅博物館所收藏的這些木刻作品大部分都是中國現代著名木刻家的重要作品。他們之所以把創作的關於魯迅的木刻作品捐獻給該館,或許正是他們以木刻的藝術形式來回應魯迅的吶喊、表達對魯迅的敬仰之情的重要方式。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刻刀把魯迅的形象刻畫出來,並傳播到大眾中,從而讓更多的人可以形象地感知魯迅的品格,弘揚魯迅的精神。

  幾代木刻家對於魯迅形象的塑造,呈現出了他們所理解的魯迅。就塑造的魯迅形象特點而言,這些作品中的魯迅面部表情大致分為憤怒、冷峻的表情與親切、微笑的表情兩大類。簡練、概括、不拖泥帶水,是版畫的特質,也很容易給人以視覺和精神上的觸動。美術家以如此簡練的手法去刻畫魯迅,也在表明魯迅一生中鮮明的兩種立場——前者主要是在刻畫善惡分明、憎恨黑暗的精神層面的魯迅;後者主要是在刻畫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魯迅,也可以套用魯迅的詩句,把這兩種魯迅形象概括為「橫眉冷對千夫指」型和「俯首甘為孺子牛」型。於前者,趙延年的《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典型代表;於後者,李樺的《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是其代表。趙延年的《魯迅先生》所塑造的魯迅形象,主要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突出了魯迅稜角分明的臉龐,同時用短線刻出魯迅冷峻的眼神、直立的頭髮、濃密的鬍鬚,通過木刻藝術所特有的「力之美」傳神地刻畫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品格。李樺的《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所塑造的魯迅形象,主要通過大片的白色背景與魯迅的白色長衫和慈祥的面部表情相映襯,用柔和圓潤的曲線刻出魯迅慈祥的面容,以及左手拿著木板、右手拿著刻刀在向專注聽講的木刻青年演示內山嘉吉所講授的木刻創作技巧的姿勢,從而刻畫出魯迅作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精神導師嘔心瀝血地幫助木刻青年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品格。

  總而言之,這些木刻作品都是在用刻刀來塑造魯迅的形象,用木刻的藝術形式來講述魯迅的故事、刻畫魯迅的精神,雖然部分木刻作品顯現出時代的局限性,但是都從不同角度刻畫出了魯迅一生中的某一個重要的場景,後人從中可以較為形象地感受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精神品格,也可以體會到木刻家創作中的精神向度——藝術屬於全社會、藝術為大眾。

相關焦點

  • 【課內學習】走進魯迅先生——七年級下冊課文3《回憶魯迅先生》
    課文簡要介紹這是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你在這篇文章中看不到假大空的談話看不到任何華麗詞語的雕琢,看不到讚詞與頌歌。你能看到的,就只有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筆輟不耕的中年男作家,一個責任心爆棚的丈夫和大哥。在蕭紅筆下,那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 河南大學出版社《中國新興版畫》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魯迅博物館對...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博士,工藝美術專家、香港澳門區旗設計者肖紅教授,《中國新興版畫(1931-1945)》編委會成員、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主任劉思源,河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邵培松及部分讀者參加了發布會。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記我與師父尤衛華先生  作者:向宏茂 說實在的,一直想寫點關於我與師父尤衛華先生的情緣,可又怕觸動這根心弦,因為我知道,大德無言,大像無形,先生的德才我是無法用筆表達的。擔心弄巧成拙,影響了師父淡泊寧靜的心境,於是,擱筆至今。
  • 魯迅美術學院學生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藝術作品
    魯迅美術學院學生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作品(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級)高向陽國畫花卉藝術作品:梅(國畫系1977級)魯迅美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始建於延安。2010年,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範基地。2013年,學院參與創作設計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35項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8月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示:「同意許副秘書長於十月中赴滬一行。」目前,上海魯迅紀念館有館藏文物藏品8萬餘件/套;累積出版學術研究成果138種;年均舉辦展覽16個;年均舉辦專家講座、名家誦讀、版畫拓印等教育活動近百場;年均接待觀眾及遊客近90萬人次。
  • 魯迅與收藏的故事
    ,而且每次都有收穫:5日,魯迅先生乘船抵天津,晚7時到達北京,宿長發店,得《越中先賢祠目》一冊。之後,魯迅曾三次去琉璃廠,21日購買六朝墓銘拓片7種,23日和28日又在靜文齋、寶晉齋、淳菁閣、松古齋、清秘閣等南紙店買了幾十種信箋,說明當時魯迅已著手箋譜的研究。此外,他還去日本人辦的東亞公司購書一次。   魯迅總是利用各種機會,想方設法收集心愛的圖書。買書對魯迅來說,不僅僅是閱讀、教學和研究著述的需要,而且成為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營養來源。
  • 院校概況|魯迅會美術嗎?為什麼叫魯迅美術學院?
    瀋陽校區設有10個系(中國畫系、版畫系、油畫系、雕塑系、攝影系、環境藝術設計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美術史論系、文化傳播與管理系);設有16個專業及方向:中國畫、書法學、版畫、水彩、油畫、雕塑、攝影、影視攝影與製作、環境藝術設計、城市規劃與設計、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纖維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美術史論、文化傳播與管理。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藤野先生的靈魂永遠伴隨著魯迅,像父親一樣,在靈魂深處,有著交流和寄託。三:精神領域的父親形象在魯迅的精神世界裡,父親的形象在始終腦海的記憶深處的,在魯迅的記憶裡,父親是一個嚴正的,寡言談笑的人,小孩很少去親近的人,對於父親美好的印象在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中得到消解,特別是父親的病,其中父親病中的印象是極為慘烈,且無助,甚至惶恐不安的。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用?一文讓你明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句出自《詩經·小雅·車舝》。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飢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小雅·車舝》是一首寫新郎新婚之喜的詩。全詩五章,每章六句。尾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寫婚車越過高山,行走在大路上。詩人仰望高山,遠眺大路,面對佳偶,情滿胸懷。這是敘事、寫景,但更多的則是比喻。
  • 例論魯迅的批判精神
    例論魯迅的批判精神東營市實驗中學2019級9班 王傑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通過閱讀《朝花夕拾》,我看到的不單單只是魯迅對過去生活的一絲絲懷念,還有對民國時期「半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地主階級的痛恨以及對社會黑暗的不滿與對光明社會的希望。
  • 魯迅逝世80年︱今年出了哪些大先生的書
    《魯迅遺風錄》孫鬱/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6年10月2016年,魯迅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八十年,在這八十年紛亂世事變遷中,其實,大先生一直都在,他的著述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我們當下所看到的魯迅,還是八十年前那個有血有肉的魯迅嗎?即便是魯迅生前,他也沒少被誤解,更何況,他總是人為地被塗上政治色彩。
  • 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滅亡-淺析魯迅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鮮明而又各具特色,他曾經說到他的取材多來自於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先生認為「揭出病苦,引起療救」才是創作的根本目的,他正是看到了中華民族潛在的思想危機,才選擇棄醫從文用文筆來喚醒國民的覺醒意識,使無數人擺脫了舊思想的侵襲,走向了新的道路。然而這些人物形象哪怕時至今日,仍然可以「對號入座」,看似有幾分沉重和壓抑,但是這卻意味著深刻地反思和自我的精神剖析。
  • 【文化觀察】教科書把有趣的魯迅弄丟了?
    、《論雷峰塔的倒掉》等雜文和《藥》、《阿Q正傳》等小說,魯迅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因為後面這些文章中的憤怒和批判而被烘託出來。在很多學生眼裡,魯迅先生每天都在憂國憂民、唉聲嘆氣,「橫眉冷對千夫指」。
  • 魯迅誕辰130周年 「批判時代」精神已過時?
    如何還原真實魯迅? 嚴家炎:他的精神並沒有過時9月25日,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近年來,民間對於這位現代歷史上不可繞過的文化名人有過一些爭議。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教授嚴家炎接受採訪時表示,魯迅在今天沒有過時。所謂「去魯迅化」的言論,是將魯迅簡單化了。
  • 難解的思鄉情結,魯迅先生心向神往的精神家園
    --《社戲》魯迅先生的小說一般都是反映舊中國民生的劣根性,國名精神的麻木,而且小說慣用的筆觸都是冷峻而低沉的,還有幾分壓抑感,比如《祝福》、《孔乙己》等小說,《阿Q正傳》中的描寫阿Q的片段雖然有笑聲,但是都是笑中有淚,一種心酸無奈的嘲諷,可是《社戲》中卻有著難得一見的溫情。
  • 學習和傳承魯迅「立人為本」的精神
    周海嬰文中提出:「立人為本」是魯迅精神的靈魂。這可謂是對概括魯迅一生及魯迅作品主題的一句精闢之語。  魯迅的一生,始終關注著普通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況。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體現出了對底層民眾真正、深摯的尊重、理解、愛與同情,以及對當時那個世界深深的憐憫和憂患。
  • 六年級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藉助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
    六年級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藉助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一、學習目標能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寫的關於魯迅的幾件事。能藉助課文及相關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愛戴——尊敬悔恨——懊悔 慈祥——慈愛深奧——深刻 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三、再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本文通過回憶,記敘了伯父魯迅先生給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 魯迅的價值被西方重新發現
    西方挖掘「魯迅精神」和「民族魂」內涵長期以來,西方魯迅研究的範圍十分狹小,主要集中於他的前期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說,很少涉及散文和雜文,迴避左翼時期的魯迅及其作品。如今態勢已大為改觀。McDougall)出版《情書與現代中國的隱私文化: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生活》,不僅從文學的角度分析《兩地書》的體裁、形式、風格和內容,還對比中國和5個英語國家的隱私文化,以比較文化的視角還原了以「民族魂」為核心的魯迅精神及其人道主義者形象。
  • 尊個性而張精神——魯迅早期思想探索(中)
    魯迅利用課餘時間去講道館練習柔道和摔跤,還為自己備了一把刀,聲稱要回國復仇。秋瑾、徐錫麟的犧牲更激起普遍的反抗精神。在激烈的反清鬥爭中,魯迅「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所以對自己的生活並不作長久的計劃和打算的。光復會也曾派魯迅回國刺殺清廷大員。魯迅最初接受了指派,臨動身前又猶豫了。他問指派者:「如果我被抓住,被砍頭,剩下我的母親,誰負責贍養她呢?」自然是沒有答案的。
  • 魯迅在今天的意義
    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學術成果是《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主要編者)、《阿Q新論——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精神典型問題》、《中國魯迅學通史》(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   各位朋友:   很高興和大家談談魯迅在今天的意義。討論這個問題十分重要,這不僅是魯迅學的首要問題,對我們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