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實,魯迅的偉大在哪

2020-12-20 怪咖日常研究室

中國青年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01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這些都是魯迅先生留給我們後人的印象。那個曾經始終貫穿於我們語文課本的偉大作家,在我們長大後,他的偉大才更加的能讓我們可以理解。

毛主席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02

那究竟為何,魯迅先生值得如此的稱道?

我想,應當來自於他對舊社會的解讀剖析和人性的洞察。在舊社會,做到前一點的不是沒有,但像魯迅先生一般上升到現實與國民劣根性的洞察應當是少之又少,這也是為何魯迅先生的文字歷久彌新,仍對現代國民有警醒意義的原因。

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裡描寫了荒誕的吃人現象,那麼,現代難道就沒有「吃人」現象了嗎?只不過換個形式罷了,此前花唄在地鐵站張貼窮人利用花唄給妹妹過生日,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吃人」?

魯迅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寥寥幾句,就揭露出舊社會人性的自私和當時中國舊社會封建禮教的毒害之深。

先生假如活於我們當今社會 ,應當會對於我們 當今社會問題有著更深的見解和評述。

03

對於現代社會殘留下來的關於傳統文化的糟粕,關於現代社會關於彩禮嫁妝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先生也許會說:從來如此,便對麼?我們常對於權威或大多數人的話語深信不疑,但仔細想想,他們的觀念也來自過去觀念的影響,而只有質疑與革新,才能進步。

魯迅說:在人人說假話的年代講真話;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擁有充實的心靈。現代社會,已經是流量的時代,真正需要聽到的聲音總容易被浮躁的聲音掩蓋,但在這樣一個社會中,說付代價的真話顯然更需要勇氣。

"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這不就是對現實中鍵盤俠的有力回擊?

正如先生所言,中國青年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現代青年需要讀魯迅,是因為青年對社會現實的認識,不意味著就要學習如何變得世故,像魯迅一樣戰鬥的生活,此後你就是社會發展的光。

相關焦點

  • 魯迅與泰戈爾,一個浪漫詩人一個偉大鬥士,你更喜歡哪一個?
    魯迅與泰戈爾,一個浪漫詩人一個偉大鬥士,你更喜歡哪一個?泰戈爾魯迅與泰戈爾的大名誰都不陌生,這兩個亞洲文豪,將自己國家的文學水準提高到一個國際的層次,而且幾乎是單槍匹馬的塑造了兩個國家體系的文學架構,我們很難講他們兩個偉人究竟誰更偉大,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影響力大的簡直多不勝數,無論是作為中國白話文第一傳奇的《狂人日記》還是中國現實改編的桂冠《故事新編》,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佳作,對於這樣的天才作家來說,一部作品實在是沒有辦法囊括他的重要思想和內涵,但是如果硬要來分析一下,小編今天還是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部,我們所有人都會認同的偉大作品,這就是《吶喊》。
  • 魯迅先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魯迅先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魯迅的母親——魯瑞(1858—1943),紹興鄉下安橋頭人。她沒有正式上過學,幼小時,塾師給她的兄弟上課,她只能站在門外偷聽。不久,連這個權利也被剝奪了。她就自己找些書看,遇到不認識的字,問問別人,終於以自修獲得看書的能力。
  • 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其實非也!
    1918年5月15日,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在中國文壇上也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名字魯迅。一個世紀後,《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重溫這部經典,希望能讓當今的人不忘從前這位「狂人」的偉大,可是在這個和平的國度生活久了,不少人開始變得佛系,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不值得去重溫了。
  • 一支筆喚醒千萬中國人的革命先驅、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魯迅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偉大文學家故事四則:魯迅的標點,馬克吐溫的諷刺
    1.巴爾扎克和小偷巴爾扎克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一生著作頗豐,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巴爾扎克生活貧困潦倒,卻有一些小偷認為他是一個大作家,肯定有不少積蓄。2.魯迅的標點符號文章中的標點符號雖然不是字,卻在文章中起著重要的斷句作用。魯迅時期的出版界對於標點符號不重視,標點符號不算字記入文章。有一次魯迅先生為一家出版社撰稿,事先得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於是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 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入木三分,更具有現實意義
    魯迅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始於青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他在日本學醫,可是有一天由於在影片上看見了被壓迫者的慘象,立刻震撼了他的靈魂。從那一時刻開始,先生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急需改變人們的精神。
  • 民國時期最偉大的10位作家,看看你都認識哪幾位?
    民國時期最偉大的10位作家,看看你都認識哪幾位?民國可以說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我們這個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恥辱,不過最後終於是經過了八年的抗戰,打贏了那場戰爭,這才重新恢復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榮光。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鬱達夫在《懷魯迅》中曾這樣寫道: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魯迅,無疑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偉大人物。魯迅所處的時代,古老中國遭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
  • 許廣平筆下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天,死神面前,偉大亦是平凡
    而當時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是愛人許廣平,後來許廣平也將這一天的魯迅整理成文字,給觀眾展示了魯迅行將就木之際的堅持,讓人無不生畏。許廣平給這篇文章起名《最後的一天》,詳盡地描述了魯迅最後的時刻。其實她後來還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魯迅的文章,截止1959年10月,她完成了將近10萬字的《魯迅回憶錄》,還有不少刊登在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提供了極為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 魯迅的朱安,朱安的魯迅
    喬麗華所著《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堪稱「巨著」——雖然它僅300多頁,薄薄的一本。對於魯迅研究來說,該書無疑是富於衝擊力和建設性的。在該書中,魯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著自己寂寞、悲慘、荒誕的人生,而她的這種人生與魯迅密切相關。
  • 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最偉大的藝術就是男人扮女人」,我覺得反過來說...
    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最偉大的藝術就是男人扮女人,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扯淡,但的確是魯迅先生說的。當時魯迅使用這句話嘲諷當時包養「小旦」的達官顯貴們,但是我覺得這句話反過來說也異常不可。隨著影視業的發展,熒幕上出現了很多女扮男裝的角色,有些甚至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 魯迅很現實的語錄,道出了與知名人士交談要注意的一點,警醒世人
    知名人士交談要注意的一點,大家認為應該是哪一點呢?如果在沒有讀魯迅的語錄前,大家會怎麼回答呢?相信很多人經過思考後,都會這樣來回答。比如說言行舉止一定要有禮貌,沒有素質和禮貌的人,知名人士會懶得搭理你,甚至打心裡就瞧不起你。
  • 魯迅筆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鬱達夫在《語絲》「隨感錄」欄目發表《革命廣告》一文,聲明 「這一個不革命的小資產階級鬱達夫……對於奢華費錢的咖啡館,絕跡不敢進去」。緊跟著鬱達夫的短文後面是一則 《魯迅附記》,附記中寫道:  這樣的樂園,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學家,要年青貌美、齒白唇紅,如潘漢年葉靈鳳輩,這才是天生的文豪,樂園的材料……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後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他在論述五四以來中國鍛造了一支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時說:「而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魯迅在今天的意義
    魯迅究竟是誰?魯迅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魯迅研究橫亙整個20世紀,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魯迅學,而自魯迅學濫觴之日起,研究家們都在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這樣思索持續了近80年說明了魯迅的偉大,說明了他的深刻思想觸及了中國人的靈魂。
  •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是年少,魯迅這四句話句句醒目
    少年讀書大都一知半解,甚至盲目學習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對任何事情都是蜻蜓點水,匆匆略過,從未深刻鑽研學習過深奧的事物,也就如歌德所言:年輕人總是忽視身邊小的事物,幻想著偉大,等到回過頭看看自己浪費的光陰,不免心悸。
  • 文化探討:從魯迅文學到卡夫卡的敘述風格
    而現實中被望文生義的豈止是一個詞語。一個人,一種思想,都有可能被片面化或者曲解。魯迅很偉大,他的偉大並不在於後人冠以他的諸多頭銜,而是他能夠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如實地做他自己。陳丹青說魯迅很「好玩」,魯迅的確是好玩的,而對於只在語文課本上和魯迅相遇的人而言,魯迅永遠是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魯迅《傷逝》:這碗「毒雞湯」,對現代人的意義在哪?
    但是敘述者的態度、認知、情感和作家對這件事的態度、認知和情感是不一樣的,作家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講述一個自己都不認可的故事,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會把自己對於人物的質疑、對於真相的認知帶出來。隱含作者不是人物形象,而是某種觀念和態度的化身,一般是對敘述者的觀念、態度的矯正。
  • 魯迅作品如此受歡迎,為什麼中小學課本卻在刪減?
    一說起魯迅,我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小學課本中的朝花夕拾等一些文章,而在現在的小學課本中,魯迅的很多文章都被刪減掉了,作為曾經民國時期的大文豪魯迅的一些文章,文筆犀利,針砭時弊,對於社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看過的人無不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