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15日,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在中國文壇上也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名字魯迅。
至此,千千萬萬個渾渾噩噩生活在中國人被他的文字敲醒,開始了對他命運的戰爭,在他的文字中滿是對守舊勢力的厭惡,他迫切希望著美好的未來,他「彷徨」,他「吶喊」數億中國人也沒有讓他失望,我們迎來了陽光。
一個世紀後,《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重溫這部經典,希望能讓當今的人不忘從前這位「狂人」的偉大,可是在這個和平的國度生活久了,不少人開始變得佛系,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不值得去重溫了。
但是這些人請不要忘了,若是沒有他,中國人該怎樣被敲醒,該怎樣去反抗,若是沒有他,我們或許還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掙扎,而和平或許還會有好久才能來到這裡。所以重溫魯迅的經典是對這位偉人的尊重。
魯迅一個在中國文壇和中國歷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字,他棄醫從文,只為拯救那些盲目的國人他曾經彷徨。但也依舊的吶喊用手中的筆不停的吶喊,所幸他喊起了不少愛國青年他們為祖國奮鬥,為家人奮鬥更是在為自己奮鬥。
他們跟著「狂人」踏上了那條漫長曲折,但堪稱偉大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人撒下熱血,但無人流淚與退縮這條路的兩旁有不少的阿Q,可是路上的狂人更多,在這條坎坷之路上例風前行,毫不畏懼前方的危險。
「無數的」狂人留下他們的命和血在這條路上,還有無數的狂人無畏地踏上這條路是狂人開創了這個新時期,可他卻倒在了這條路上,但是樹倒,根未死,人倒,魂不散。
魯迅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著名詩人臧克家曾說「有些人活著,他卻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他的文字與魂魄與天長存,與地共老,當你重溫他的文字時,在那些文字背後,是他不朽的靈魂。讀他的書,使我們人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濃密的「一字胡」,如針一般的硬發以及他永遠不屈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