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其實非也!

2020-12-15 樹樹說故事

1918年5月15日,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在中國文壇上也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名字魯迅。

至此,千千萬萬個渾渾噩噩生活在中國人被他的文字敲醒,開始了對他命運的戰爭,在他的文字中滿是對守舊勢力的厭惡,他迫切希望著美好的未來,他「彷徨」,他「吶喊」數億中國人也沒有讓他失望,我們迎來了陽光。

一個世紀後,《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重溫這部經典,希望能讓當今的人不忘從前這位「狂人」的偉大,可是在這個和平的國度生活久了,不少人開始變得佛系,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不值得去重溫了。

但是這些人請不要忘了,若是沒有他,中國人該怎樣被敲醒,該怎樣去反抗,若是沒有他,我們或許還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掙扎,而和平或許還會有好久才能來到這裡。所以重溫魯迅的經典是對這位偉人的尊重。

魯迅一個在中國文壇和中國歷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字,他棄醫從文,只為拯救那些盲目的國人他曾經彷徨。但也依舊的吶喊用手中的筆不停的吶喊,所幸他喊起了不少愛國青年他們為祖國奮鬥,為家人奮鬥更是在為自己奮鬥。

他們跟著「狂人」踏上了那條漫長曲折,但堪稱偉大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人撒下熱血,但無人流淚與退縮這條路的兩旁有不少的阿Q,可是路上的狂人更多,在這條坎坷之路上例風前行,毫不畏懼前方的危險。

「無數的」狂人留下他們的命和血在這條路上,還有無數的狂人無畏地踏上這條路是狂人開創了這個新時期,可他卻倒在了這條路上,但是樹倒,根未死,人倒,魂不散。

魯迅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著名詩人臧克家曾說「有些人活著,他卻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他的文字與魂魄與天長存,與地共老,當你重溫他的文字時,在那些文字背後,是他不朽的靈魂。讀他的書,使我們人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濃密的「一字胡」,如針一般的硬發以及他永遠不屈之魂!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
  • 魯迅的文章被語文課本不斷刪除,是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他了嗎?
    在我們的學習生涯裡,魯迅先生和他的文章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學生時代。老師也一直強調,魯迅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因此,對於魯迅,都是很崇拜的。近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
  • 魯迅在今天的意義
    其實,這種反思,不僅對於一個民族是至關重要的,就是對於一個人,乃至整個人類,也是最為重要、帶有根本性的。日本、韓國也是從反思這一點接受魯迅的,已故的日本魯迅學家伊藤虎丸先生提出了「個的思想」,認為人只有通過「回心」和「反省」、「看見自己」,才可能「自己成為自己」,達到「個的自覺」。   古希臘神廟上鐫刻著一句話,提醒著後人:「認識你自己!」
  • 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入木三分,更具有現實意義
    魯迅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始於青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他在日本學醫,可是有一天由於在影片上看見了被壓迫者的慘象,立刻震撼了他的靈魂。從那一時刻開始,先生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急需改變人們的精神。
  • 魯迅文章為何被教材陸續剔除?教育應注重當下社會價值觀
    對於剔除魯迅文章,各地的語文老師也有話要說,他們認為,魯迅的某些文章,連老師本人都看不太懂,對於未經世事的學生而言,更是晦澀難懂。在魯迅創作的當下社會,有些社會現象並不能直白言說,而魯迅在批判當時社會時,所用隱喻、暗喻等手法來表現,正符合當時的社會情境。
  • 曾經你認為魯迅那些看不懂的文章,長大後根本不用看全都看懂了
    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一提到魯迅,仿佛就是他們考試的噩夢。在考試中關於魯迅的題目簡直層出不窮,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碰不到的。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文章非常的生澀難懂,並不適合青少年來讀。其實想想也是這樣的,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們當時最喜歡看的也不過是武俠之類的小說了。至於安安靜靜的去讀魯迅文章的那種孩子其實是不多的。那麼為何說魯迅的文章讀不懂呢?要我說呀,若是魯迅的文章所有人都能讀懂,都能夠理解它其中的含義,那麼魯迅此人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名頭,不會配得上如此之高的評價。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想必對魯迅著作及思想比較了解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沒有一定的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不僅僅要對魯迅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創作環境中的人性,即魯迅對中國人人性的描寫。魯迅的文章,表面說故事,什麼之乎者也啊,深層次仍然是說人性。這一點,僅了解歷史背景,沒有一定的閱歷,仍然是不行的,讀不懂的。例如在《藥》那篇文章中「人血饅頭」治病的事,暗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魯迅文章過時了嗎?為何教科書中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他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批判反動派,無疑是正確的,但如今是新時代了,是和諧社會了,沒有什麼尖銳的敵我矛盾了,只有人民內部的矛盾,不需要魯迅那樣尖利的批評文章了。果然如此嗎?的確,中國現在是強大了,富足了,但已經很完美了嗎?一切都很合理公平了嗎?沒有陰暗面,沒有腐敗了嗎?顯然不是。
  • 魯迅的文章難道不再受歡迎了嗎?並不是,而是適合我們以後去讀
    說起魯迅先生,估計大家都是認識的,這個當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用他的筆桿書寫了太多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很多都被收入進入了我們平時上課的課本裡,對於很多人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小時候都有著很深的啟迪意義。他的故事,他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充滿深刻思想的,都是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味的。
  • 教材刪除魯迅文章你怎麼看 再見阿Q閏土祥林嫂
    對此,鳳城初中的薛老師解釋說,「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魯迅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儘管先生早就在《野草》中唯願自己的文章速朽,但關於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進退」,總能輕易地激蕩起輿情的漣漪。  又一次,網友在熱議著魯迅文章的「退出」,在熱議中表達著溫情與敬意。關於「撤退」,圍觀者其實是在擔心「魯迅」從中小學教育的課堂中心逐漸淡出,成為無法被容忍的文化行為。在此種幾乎一觸即發的情感反射背後,隱藏的是固化的認知。
  • 語文高考文學類閱讀試題是《理水》,魯迅文章將退出語文教材?
    其原因:其一就是魯迅的文章思想比較深刻,對於學生的來說,理解與學習都有難度,語文課程教學大都跳過魯迅的文章不講,而且佔比較大,影響對其他文章的選錄。其二就是魯迅的文章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其內容和現在的時代脫軌。不應該再去大力渲染。
  • 對於現實,魯迅的偉大在哪
    毛主席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舊社會,做到前一點的不是沒有,但像魯迅先生一般上升到現實與國民劣根性的洞察應當是少之又少,這也是為何魯迅先生的文字歷久彌新,仍對現代國民有警醒意義的原因。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裡描寫了荒誕的吃人現象,那麼,現代難道就沒有「吃人」現象了嗎?只不過換個形式罷了,此前花唄在地鐵站張貼窮人利用花唄給妹妹過生日,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吃人」?
  • 文化:重溫魯迅的傳奇之路,讀與不讀的區別,讀書的意義
    魯迅,雖說沒有像毛澤東那樣的一代偉人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但這位發誓要改變國家命運的人,棄醫從文,從此以墨為刀、以筆為刃,在那個紛擾繁雜的年代裡,說盡一句句別人不敢說的話,寫盡一本本別人不敢寫的書,刺穿一個個企圖對中國圖謀不軌的敵人的心臟。
  • 哲學對現實生活,有沒有指導意義?
    幾乎每一個文科生從高中剛開始接觸哲學的時候都會有疑問,學辯證唯物主義有什麼用,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其實這裡談到的,應該也不僅限於「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個哲學流派本身,而問題關鍵在於哲學有什麼用。對於現實生活的啟發或指導意義,哲學或許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很多科學的根基或許卻源於哲學思辨。這也不禁讓人想到很多學科的爭論都是從最基礎的一些問題談起。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爭論的最後落腳點,通常都回到了人性上來。其實,這樣的一個過程,相當於一個對於整個經濟學理論的逆推過程。
  • 魯迅文章被踢出課本,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給出答案
    眾所周知,我們這一代人,那可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應當說是從小學到大,他的很多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這些文章那時被收錄在了課本裡。但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課本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魯迅的文章。
  • 人教版語文"送走"魯迅 專家:他文章"過於深刻"
    趙瑜說,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拿這篇《風箏》來說,寫於魯迅44歲時,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已經讓這時期的魯迅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反省。文章看似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再比如,「《傷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
  •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但在她看來,這篇文章難懂的地方在於有些部分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裡去理解。「現在新放進來的幾篇文章,反而更經不起推敲。」  魯迅的文章都難嗎?趙玲覺得這是一種誤區。她認為,這跟老師在平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人教版裡除了《風箏》這篇文章略有難度外,其他的文章都可以聯繫生活,通過生活化的講解,讓學生隨著魯迅的文筆去感受生活。在教學中,這樣生動的講解,並不會讓學生覺得難。
  •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在不斷更新的中學語文課本裡,可能大家最容易引起不同年齡階段人的回憶的,就是課文裡面那些雷打不動也沒有刪除過的文章吧。尤其是對於個別的作家來說,比如我們熟悉的魯迅、朱自清這些大文豪們,都有好幾篇文章伴隨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長大成人。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不過,這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大背景,畢竟白話文才剛起步不久,因此魯迅之文還是存在著一些文言文的語句表達習慣。魯迅的文章在當下的社會上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市場。筆者認為,對於魯迅的文章,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則對此提不起什麼興趣,甚至還會將其貶低。因為具有爭議性,所以有關魯迅文章的話題,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探討。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被大面積刪除?難道是文章出了問題?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被大面積刪除?難道是文章出了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情讓人很奇怪,初魯迅先生的《月光下的少年》,還有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他的《祝福》這些文章在學生的課本裡幾乎要無跡可尋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他的文章寓教深刻,為何在課本裡沒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