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原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這個名字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人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可能大多數人對於魯迅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我們中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幾篇文章,比如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朝花夕拾裡的幾篇文章。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一提到魯迅,仿佛就是他們考試的噩夢。在考試中關於魯迅的題目簡直層出不窮,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碰不到的。
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文章非常的生澀難懂,並不適合青少年來讀。其實想想也是這樣的,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們當時最喜歡看的也不過是武俠之類的小說了。至於安安靜靜的去讀魯迅文章的那種孩子其實是不多的。那麼為何說魯迅的文章讀不懂呢?要我說呀,若是魯迅的文章所有人都能讀懂,都能夠理解它其中的含義,那麼魯迅此人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名頭,不會配得上如此之高的評價。
在中國近代的文學作者之中,魯迅的名頭可謂是最大的。我們要分析和理解魯迅的文章,那就要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那是一個令大多數人都認命的時代,無數的人吶喊、彷徨、不知所措,不知自己的命運在何方。長期的兵荒馬亂使得所有人都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在當時的情況下,有無數的革命者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拯救中國。他們在街頭巷尾大聲疾呼,呼籲民眾站起來反抗,一起找到一條合適中國的路。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讀魯迅的作品時,總能體會出一絲絲的哀傷。那麼既然我們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為何還要再去重新閱讀魯迅的文章呢?為何魯迅能夠被人們稱作是民族的脊梁呢?
雖然時代變了,但是人卻在一脈相承,人性是最難以琢磨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心懷高尚,內心善良。即使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的社會依舊有許多的膿包,這些膿包需要擠出來,汙血需要流出來。這時通過學習魯迅的文章,來點醒大多數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知大家可曾記得,早些年的三鹿奶粉,可曾看到過一個又一個的公益廣告,呼籲大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這些都是社會的陰暗一面,我們可以在他們犯錯之時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處罰。但是中國有一句話說的很好,防患於未然,這就需要我們在青年時期去學習魯迅的文章,去讀懂魯迅的文章,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一個警鐘。其實這也是為何我們在青少年時期讀不懂魯迅的文章的原因。而到了中年,我們經歷的多了,感觸也多了,這時再回頭去看魯迅的文章,即使在真會複雜的言語,我們也能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