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你認為魯迅那些看不懂的文章,長大後根本不用看全都看懂了

2020-08-18 山海清談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原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這個名字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人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可能大多數人對於魯迅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我們中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幾篇文章,比如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朝花夕拾裡的幾篇文章。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一提到魯迅,仿佛就是他們考試的噩夢。在考試中關於魯迅的題目簡直層出不窮,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碰不到的。


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文章非常的生澀難懂,並不適合青少年來讀。其實想想也是這樣的,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們當時最喜歡看的也不過是武俠之類的小說了。至於安安靜靜的去讀魯迅文章的那種孩子其實是不多的。那麼為何說魯迅的文章讀不懂呢?要我說呀,若是魯迅的文章所有人都能讀懂,都能夠理解它其中的含義,那麼魯迅此人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名頭,不會配得上如此之高的評價。

在中國近代的文學作者之中,魯迅的名頭可謂是最大的。我們要分析和理解魯迅的文章,那就要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那是一個令大多數人都認命的時代,無數的人吶喊、彷徨、不知所措,不知自己的命運在何方。長期的兵荒馬亂使得所有人都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在當時的情況下,有無數的革命者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拯救中國。他們在街頭巷尾大聲疾呼,呼籲民眾站起來反抗,一起找到一條合適中國的路。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讀魯迅的作品時,總能體會出一絲絲的哀傷。那麼既然我們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為何還要再去重新閱讀魯迅的文章呢?為何魯迅能夠被人們稱作是民族的脊梁呢?

雖然時代變了,但是人卻在一脈相承,人性是最難以琢磨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心懷高尚,內心善良。即使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的社會依舊有許多的膿包,這些膿包需要擠出來,汙血需要流出來。這時通過學習魯迅的文章,來點醒大多數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知大家可曾記得,早些年的三鹿奶粉,可曾看到過一個又一個的公益廣告,呼籲大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這些都是社會的陰暗一面,我們可以在他們犯錯之時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處罰。但是中國有一句話說的很好,防患於未然,這就需要我們在青年時期去學習魯迅的文章,去讀懂魯迅的文章,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一個警鐘。其實這也是為何我們在青少年時期讀不懂魯迅的文章的原因。而到了中年,我們經歷的多了,感觸也多了,這時再回頭去看魯迅的文章,即使在真會複雜的言語,我們也能深刻理解。

相關焦點

  • 魯迅文章移出課本:沒學好任何一門語言,也就學不好任何一門學科
    有人提議將魯迅先生的文章請出語文課本,理由竟然是他的文章太難懂。這不免有點荒謬。如果一個學生不多讀難懂的文章,又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而語言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好語言不一定能學好其他學科,但不學好語言是絕對學不好其他學科的。因為一切學科都是用語言來表達的,不學好語言,就讀不懂這些學科的書籍,讀不懂這些學科的書籍,又如何學好這些學科呢?
  •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魯迅原名周樹人,由其名可見長輩對他寄予的厚望與期許,魯迅也確實做到了人如其名,不負眾望。他的鏗鏘文章出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小學與中學課本中,陪伴著我們度過多多少少摻雜著幾分懵懂的童年與少年時光。追溯到我們的小學時期和中學時期,那時學魯迅先生的文章,或搖頭晃腦地誦讀,或一知半解地默記,總之,要麼是"囫圇吞棗",要麼是"淺嘗輒止"。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以前是看不懂魯迅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讀魯迅,才驚覺字字珠璣,說令人墮淚也不為誇張之詞。
  • 魯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學課本裡,難度偏大
    比如孔乙己,學生當然是可以看懂的,這個沒問題,但是要深刻的理解,設身處地去揣摩主人公的心態,去理解當時那個社會,就不是太容易了。再比如少年閏土,內容也並不複雜,是講兩個小夥伴很早就認識,小時候還一起玩,等到後來長大,人生境遇不同,生命軌跡各異,兩個人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麼生分,還夾雜著歲月的辛酸和滄桑。這一份情感,小學生能深切地理解嗎?
  • 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其實非也!
    1918年5月15日,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在中國文壇上也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名字魯迅。一個世紀後,《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重溫這部經典,希望能讓當今的人不忘從前這位「狂人」的偉大,可是在這個和平的國度生活久了,不少人開始變得佛系,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不值得去重溫了。
  •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作為一名舍筆從文的文學鬥士,魯迅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一些文學著作,包括曾經或現在出現在中學教科書中的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等等,記載魯迅的文章也在教科書上出現過。可見魯迅的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影響力有多麼大,今天咋們就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學生沒有一點社會閱歷,看不懂人情世態,怎麼讀得懂這篇文章。怎麼說呢,魯迅的文章,讀不懂的時候,別去強求看懂,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者遇到了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懂了。於是有人問,既然如此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 小時候盼長大不想讀書,長大後生活的苦讓你會後悔曾經不用功讀書
    讀書有沒有用,不會思考就不要被沒讀書的人,以個例帶偏了方向(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一,社會上到處充斥著讀書無用的論調我在工廠上班時,帶過兩個徒弟,理論一套一套的,不會變通,跟我學鈑金,cad還不如我,我在想,你上學怎麼學的,我自學也比你強,他還強詞奪理說:老師就隨便講了一下!尺都不會看!學歷不代表學習力!我中專沒有畢業,有實踐結合!大學是通才教育,上了也白上。
  •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裡剔除了?
    我和很多人一樣,真正喜歡魯迅是在步入社會以後,尤其是親見過一些殘酷的社會現象,體會到現實的不公,品嘗過努力卻失敗的無奈之後,曾經被硬塞進腦袋的魯迅先生會不經意地蹦出來,陪你一起發發牢騷,針砭時弊。這種感覺太像潛伏在黑暗處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驚雷,多年之後,居然帶給你重見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當年讀魯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讀魯迅淚流滿面。做學生時,最討厭讀魯迅。步入社會後,最喜歡的,卻是讀魯迅。後來我才明白,沒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可是只要曾經讀過先生的文章,哪怕當時懵懂,但總有一天會真正了解他的深意。
  • 在《故鄉》裡,童年我們是魯迅,長大卻成了閏土!
    這些都早已經融入你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你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多年後回憶,想必這些依舊不失樂趣。在近現代,不少作家曾作文回憶青春,可魯迅先生一篇《故鄉》卻不由讓我們感慨青春不在,童年我們都曾是魯迅,可在長大後,卻大多成了閏土。《故鄉》一文是魯迅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的短篇小說。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而魯迅的文章呢,則大都是他四十歲以後所寫出來的,其中的內容多是以四十歲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的世事,而以中學生的人生閱歷,幾乎是很難讀懂其中內涵和思想的。因此,很多人就認為刪除魯迅的文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樣一來,那些中學生從魯迅的文章「解脫」出來,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學習其他自然科學,以及參加其他課外活動。
  • 教科書裡嶽飛沒了,魯迅沒了,可明星和主播卻越來越多,這樣好麼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近些年新媒體的普及,更是讓很多00後們接觸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比如各種各樣的網路遊戲,比如豐富多彩的娛樂世界等等等。比如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要麼從小學和初中的教科書消失了,要麼就是減少了在教科書出現的篇幅,現如今很少能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當然了,魯迅先生的文章被下架的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離孩子們的世界太遙遠了。對這些小學生和初中生來說,他們應該看一些他們能看懂的文章,保持一顆童真的心靈,而不是去猜測魯迅先生內心的想法。
  • 看魯迅的少年閏土,小時我以為我是迅哥兒,長大後才知我是閏土
    長大後再次讀故鄉。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迅哥,我只是閏土。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那些局長家的女兒,我們絲毫不關心,我們只想和玩得來的人交朋友。那時我們並未體會到我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可如今我們還能毫無顧慮的這麼做嗎?在逐漸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不斷磨掉稜角,漸漸變得圓滑。
  • 教材刪除魯迅文章你怎麼看 再見阿Q閏土祥林嫂
    對此,鳳城初中的薛老師解釋說,「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魯迅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儘管先生早就在《野草》中唯願自己的文章速朽,但關於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進退」,總能輕易地激蕩起輿情的漣漪。  又一次,網友在熱議著魯迅文章的「退出」,在熱議中表達著溫情與敬意。關於「撤退」,圍觀者其實是在擔心「魯迅」從中小學教育的課堂中心逐漸淡出,成為無法被容忍的文化行為。在此種幾乎一觸即發的情感反射背後,隱藏的是固化的認知。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不太適合小學生閱讀和理解
    魯迅被稱為世界文豪,可是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魯迅的文章卻很少,以前選的文章,好多都被刪除了。魯迅的文章不太適合小學生學習、閱讀和理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創作年代特殊,含義深刻,不適合小學生學習理解。
  • 看不懂的作文,就值得滿分嗎?
    網友認為看不懂,專家教授卻覺得寫得好。另外一邊。這篇文章經歷了低分高分到滿分,也算是挺傳奇的。這篇文章就是來自浙江一考生的《生活在樹上》。原文如下,還沒看的可以讀一下。雖然,很大程度上你會讀不懂。也正是這樣過度地引用典故名言,讓很多人認為文章有「宿構」的嫌疑。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讀不懂魯迅到底應該怎麼辦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的日子。那段時間,有很多夜晚,在臨睡前,我都會找出一兩篇魯迅文章讀一讀,然後再想一想。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真正讀懂魯迅。儘管每到一個與魯迅有關的時間節點,都有各種關於魯迅的文字密集呈現,但給我的感覺,完全可以套用魯迅那句話——「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 為何魯迅的文章會從課本中刪除?你又是怎麼看的?
    提起民國,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這個年代出現的家人和才子,尤其是魯迅先生,他不僅僅是文學家,更是思想家和革命家,利用文字來抨擊敵人。可是現在為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會慢慢從課本中刪掉了呢?這其中的原因也讓人深思,那你又知道嗎?
  • 邵洵美和魯迅有何過結,魯迅一篇文章為何讓他生不如死?
    這篇文章裡的「他」說的正是魯迅的同行、詩人邵洵美,後來,這篇文中被收進了高中語文課本,底下還有特別注釋:這裡是諷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於人的邵洵美之流。也是自此後,邵洵美便被貼上了「富家贅婿」、「捐班」的標籤。這篇文章在當時引發的風暴也著實不小,它導致的最直接結果便是:讓各出版報刊界不肯再刊發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