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入木三分,更具有現實意義

2020-12-18 品詩賞詞

魯迅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始於青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他在日本學醫,可是有一天由於在影片上看見了被壓迫者的慘象,立刻震撼了他的靈魂。從那一時刻開始,先生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急需改變人們的精神。

《阿Q正傳》就是作者的一次大膽嘗試,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默默生長、像壓在大石底下的枯草一樣,代表著沉睡了千年的靈魂。先生通過對他的被剝削、被奴役的累累傷痕的解剖,展示出一部勞動者被壓迫的歷史。下面介紹魯迅的一篇名作,描寫精彩,更細膩地解剖了人物內心。

先生對阿Q靈魂和性格的解剖,也深入到社會和歷史的範疇,也將壓在他身上的千百年的壓迫勢力一層層地揭露出來,使人明白其所有缺點,並探究其落後的根源。阿Q最大的缺點就是當他遭遇失敗時,總要自欺欺人地拿出精神勝利法。

但這其實是一種失敗主義,實質上就是被壓迫者受到的最深的影響。阿Q不但經常忘記他的敵人,還常常報復弱者,儼然他也是一個奴役者。

比如,有一次阿Q與王胡打架輸了,他覺得很窩囊,然後看見「假洋鬼子」的兒子過來,就罵了一句,卻又被這位少爺一頓痛打,心裡更加窩火,最後竟然對小尼姑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感到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魯迅對阿Q給以最痛心的批判和鞭撻,但這完全是幾千年封建統治、百年來外國侵略的結果。人們前赴後繼地反抗壓迫者,但在多次失敗之後,就產生了一種失敗主義,並同封建統治的奴役思想結合起來,造成了阿Q的所謂精神勝利法,也就阻礙著阿Q以清醒的態度,去對付壓迫者,而無法持續地進行抗爭。

比如有一次阿Q賭錢輸了,「他真的嘗到了失敗的痛苦,於是就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這樣的事情還很多,也讓他每一次都能安然地睡去。

阿Q內心深處始終存在著屈服與反抗的矛盾,他只有徹底粉碎系在頸子上的鐵鏈,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才能解放自我。於是他的命運就同辛亥革命聯繫起來,不準阿Q革命,也正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敗。

魯迅無情揭露和抨擊地主階級的同時,也尖銳地批判了辛亥革命,更昭示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革命出路和要求。魯迅不願意他們都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地生活,閏土的形象可以概括當時瀕臨破產的農村景象,他們在辛苦麻木裡難以覺醒。

時而當忙月、時而打短工的阿Q,在生計出現問題時,照樣是要造反的。這是一個草民的腸胃在為自己的基礎地位、現實主義尋找尊嚴。

魯迅的深刻在於,他不但以瞪眼和斜視,看到了數千年來文化上的愚民政策,使得人的思想體格處於極度貧弱的狀態,而且發現了文化自身的機制也在促進這種平衡。

魯迅筆下的阿Q,描寫入木三分,如今也具有現實意義,他不僅是愚昧的代表,更是對被奴役者的解剖。如今時隔很多年,雖然封建社會早已被推翻,但盤踞在一些人心頭的麻木思想依然難以根除。當他們遇到挫折和阻力,不敢抗爭,也不願訴說,寧願吃虧和忍讓,甚至還像阿Q一樣地自欺欺人。

先生的敦敦教誨依然不絕於耳,但是很多人早已覺得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甚至覺得先生的小說已經過時,其實這些都是好了傷疤忘記痛。很多人身上保守、庸俗的特徵依然明顯,欺負弱小以取得補償的心理依然不改!關於阿Q 您有什麼看法,也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中國文壇魯迅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可是我們漸漸長大,回頭再去看魯迅的文章,你會發現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深刻曾有作家評價魯迅稱魯迅的小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描寫可以把握得非常精準。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既是一個文盲內心的現實,更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現實。我們可以把這一段心理描寫理解成魯迅對本體文化的基本態度。還是把時光倒退到1921年吧,魯迅對本體文化的基本態度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魯迅的眼裡,阿Q的「自然文化」也就是「本體文化」是畸形的、醜陋的、逆天理和反人類的。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既是一個文盲內心的現實,更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現實。我們可以把這一段心理描寫理解成魯迅對本體文化的基本態度。還是把時光倒退到1921年吧,魯迅對本體文化的基本態度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魯迅的眼裡,阿Q的「自然文化」也就是「本體文化」是畸形的、醜陋的、逆天理和反人類的。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1921年12月創作的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於《吶喊》小說集。這篇小說寫於辛亥革命失敗以後,風雲激蕩的年代。《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上的一個傑出成就。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民問題(即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繫在一起。
  •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上學時期我們讀了太多魯迅先生的雜文,那種揮斥方遒,對於統治階級無情叱喝怒罵的文字至今還記憶猶新。不過我倒是覺得你要真正看懂魯迅先生,必須要讀讀他的小說,魯迅先生刻畫出眾多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骨髓和靈魂。《阿Q正傳》裡的阿Q,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小說中最傳神之筆就是描寫阿Q被打那段,當阿Q被地主趙老爺扇了耳光後,他居然在心裡想:「兒子居然打起了老子。「由此他心中的屈辱減少了許多。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創作了許多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而《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一個沒有名字的流浪漢阿Q和他的精神勝利法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始終。魯迅先生在書中描寫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悲慘生活充滿同情,但是他更是希望通過自己犀利真實的話語,刺入國人的心中,刺痛人民那麻木不仁的內心,希望可以喚醒人們的靈魂。到今天為止,《阿Q正傳》這一作品也在不斷地警醒世人。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畢飛宇解讀《阿Q正傳》:作風問題和文化批判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具體的人物,考慮到小尼姑的性別、年紀、身份、處境,我會說,讓小尼姑說一句「阿彌陀佛」更貼切一些,讓小尼姑罵一句「臭流氓」也行。如果是我來寫,真的有可能這樣。再怎麼說,小尼姑是個小姑娘,還是出家人,總是慈悲為懷的。魯迅讓小尼姑說「斷子絕孫的阿 Q」,就塑造人物而言,這是過分的。
  • 魯迅阿Q正傳:阿Q調戲尼姑十分得意,看客們卻九分得意,差在哪?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一部不朽之作,除了對那個特定的時代有深刻的表現之外,阿Q的形象可以說是永不過時的。阿Q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體中,潛伏在周圍的環境中,阿Q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就結合小說文本探究一下阿Q的具體形象,藉此來窺探潛伏在我們生存空間中的這個無處不在的影子。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名著選讀】魯迅《阿Q正傳》
    》是魯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代表作之一。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⑵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 魯迅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小說,不是《阿Q正傳》而是這篇,為什麼
    我們最熟悉的魯迅小說,大多數都集中在這幾篇:阿Q正傳、狂人日記、故鄉、祝福和孔乙己等等,但我們很多人認為寫的最好的卻集中在《阿Q正傳》這一篇小說上,什麼「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什麼「劣根性」等等觀念,魯迅都在這篇小說裡有所集中的體現,但魯迅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卻並不是這篇,如果你喜歡讀書和寫作,那我想你可以仔細的品讀這篇文章來對魯迅的美學意識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阿Q正傳》劇照魯迅的幽默,不是流於表面,而且入木三分的,這一點在《阿Q正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阿Q正傳》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是魯迅經典中篇小說之一。當時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他表示:「阿Q是個光頭,腦袋後留一條小辮子,這個Q字不正是他的滑稽形象嗎」?不得不說,魯迅這個幽默是當真高級。用一條小辮子來詮釋這個Q字,既形象而又入木三分。魯迅對清朝的這個辮子是很反感的,早在留學期間,他就剪掉了長辮。而阿Q的形象,是又滑稽又迂腐,用這個Q字來形容是再合適不過了。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 魯迅作為一個愛國作家,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動蕩不安,封建愚昧思想根深蒂固。《阿Q正傳》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後作為時代背景,虛構了"未莊"這樣一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 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是一塊「遮羞布」,背後藏著看不清的劣根性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運用了大量的反諷手法。在文章的第五章裡,阿Q在未莊出售盜竊來的衣服等商品,趙太太從鄒七嫂處得知此消息,也想從阿Q那裡買一件皮背心,因而特地請阿Q上門詢問。在未莊,趙家算得上是名門大戶,而阿Q卻被請上門,由曾經被戲弄嘲笑的對象一躍成為趙家的席上賓客。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他們在混沌中苟活,在幻想中墮落,直至失去自我,只留一席空殼,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阿Q正傳》作為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藉助閒漢阿Q這一麻木的小人物,勾勒出他背後的那個黑魆魆的舊社會。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外國名」?魯迅幽默回答令人稱讚
    而魯迅名篇《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命名本意,就是使用注音字母。《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傑出的作品之一。他筆下的阿Q,入木三分地諷刺了舊中國的種種時弊。字母的Q就像一個人腦後留著一根小辮子,正是清朝的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