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始於青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他在日本學醫,可是有一天由於在影片上看見了被壓迫者的慘象,立刻震撼了他的靈魂。從那一時刻開始,先生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急需改變人們的精神。
《阿Q正傳》就是作者的一次大膽嘗試,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默默生長、像壓在大石底下的枯草一樣,代表著沉睡了千年的靈魂。先生通過對他的被剝削、被奴役的累累傷痕的解剖,展示出一部勞動者被壓迫的歷史。下面介紹魯迅的一篇名作,描寫精彩,更細膩地解剖了人物內心。
先生對阿Q靈魂和性格的解剖,也深入到社會和歷史的範疇,也將壓在他身上的千百年的壓迫勢力一層層地揭露出來,使人明白其所有缺點,並探究其落後的根源。阿Q最大的缺點就是當他遭遇失敗時,總要自欺欺人地拿出精神勝利法。
但這其實是一種失敗主義,實質上就是被壓迫者受到的最深的影響。阿Q不但經常忘記他的敵人,還常常報復弱者,儼然他也是一個奴役者。
比如,有一次阿Q與王胡打架輸了,他覺得很窩囊,然後看見「假洋鬼子」的兒子過來,就罵了一句,卻又被這位少爺一頓痛打,心裡更加窩火,最後竟然對小尼姑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感到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魯迅對阿Q給以最痛心的批判和鞭撻,但這完全是幾千年封建統治、百年來外國侵略的結果。人們前赴後繼地反抗壓迫者,但在多次失敗之後,就產生了一種失敗主義,並同封建統治的奴役思想結合起來,造成了阿Q的所謂精神勝利法,也就阻礙著阿Q以清醒的態度,去對付壓迫者,而無法持續地進行抗爭。
比如有一次阿Q賭錢輸了,「他真的嘗到了失敗的痛苦,於是就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這樣的事情還很多,也讓他每一次都能安然地睡去。
阿Q內心深處始終存在著屈服與反抗的矛盾,他只有徹底粉碎系在頸子上的鐵鏈,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才能解放自我。於是他的命運就同辛亥革命聯繫起來,不準阿Q革命,也正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敗。
魯迅無情揭露和抨擊地主階級的同時,也尖銳地批判了辛亥革命,更昭示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革命出路和要求。魯迅不願意他們都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地生活,閏土的形象可以概括當時瀕臨破產的農村景象,他們在辛苦麻木裡難以覺醒。
時而當忙月、時而打短工的阿Q,在生計出現問題時,照樣是要造反的。這是一個草民的腸胃在為自己的基礎地位、現實主義尋找尊嚴。
魯迅的深刻在於,他不但以瞪眼和斜視,看到了數千年來文化上的愚民政策,使得人的思想體格處於極度貧弱的狀態,而且發現了文化自身的機制也在促進這種平衡。
魯迅筆下的阿Q,描寫入木三分,如今也具有現實意義,他不僅是愚昧的代表,更是對被奴役者的解剖。如今時隔很多年,雖然封建社會早已被推翻,但盤踞在一些人心頭的麻木思想依然難以根除。當他們遇到挫折和阻力,不敢抗爭,也不願訴說,寧願吃虧和忍讓,甚至還像阿Q一樣地自欺欺人。
先生的敦敦教誨依然不絕於耳,但是很多人早已覺得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甚至覺得先生的小說已經過時,其實這些都是好了傷疤忘記痛。很多人身上保守、庸俗的特徵依然明顯,欺負弱小以取得補償的心理依然不改!關於阿Q 您有什麼看法,也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