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是一塊「遮羞布」,背後藏著看不清的劣根性

2020-12-18 白某觀文史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運用了大量的反諷手法。在文章的第五章裡,阿Q在未莊出售盜竊來的衣服等商品,趙太太從鄒七嫂處得知此消息,也想從阿Q那裡買一件皮背心,因而特地請阿Q上門詢問。

在未莊,趙家算得上是名門大戶,而阿Q卻被請上門,由曾經被戲弄嘲笑的對象一躍成為趙家的席上賓客。

在此處,阿Q地位的飆升反映了文中所說的「革命」後社會階層的變化。當阿Q進過城又與革命有了聯繫之後,村民們放棄了曾經對阿Q的輕蔑而敬畏他。

這諷刺了當時的革命並不徹底,人民的思想觀念並未得到解放,以及人民對於革命的認識的模糊,暗諷了革命失敗的歷史原因。

另外,在阿Q在被自己瞧不起的王胡暴打一頓後感到無所適從時,又因為他的自以為是,或多管閒事而被他口中的「假洋鬼子」用棒子暴打一頓。

受了兩次屈辱的他用自己祖傳的「忘卻」法寶而變得有些高興起來。突然他看見了一個小尼姑,他就走上去吐唾沫和言語侮辱小尼姑。

這一部分諷刺了當時「人吃人」的現象,一方面阿Q是「被吃的人」,然而他卻在另一個場景裡扮演起「吃人的人」。

正如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所說的:「苟奴隸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視,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也正如後來《吶喊》《彷徨》研究所揭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也正是魯迅「國民性」批判中一以貫之的思想。

魯迅一方面諷刺批判像阿Q這樣的群眾,一方面又同情他們的處境,更憤怒於他們的不覺醒。

同時,在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阿Q的形象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在當代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回看阿Q所處的時代,革命興起,社會正處於新舊交替的動蕩時代。雖然有了一絲革新除舊的曙光,但是人們心中的封建思想觀念以及禮法規範早已深深紮根。

譬如文章的最後一部分,阿Q被抓去衙門時,魯迅先生是這樣寫的:「他便知道這人一定有些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鬆,便跪了下去。」「站著說! 不要跪! 」「長衫人物都吆喝說。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於順勢改為跪下了。」

這一段描寫阿Q想跪下但長衫人卻不讓他跪下,在當時革命的背景下,改革封建禮教風俗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然而阿Q仍然難以改變自己的「奴隸性」,這反映了當時革命的不徹底以及人民觀念的固化現象。

從另一方面來講,魯迅先生也是在呼籲大家除舊立新,樹立平等自由的思想,摒棄奴隸性。而把目光轉向當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一種現象,人們當發現自己略知皮毛的領域之中,又有身邊的人進來後自己會產生一種自私的感情。

比如某人喜歡聽小眾的音樂。但是小眾的歌曲聽著聽著便成為大眾的了。那麼這個人先前感覺自己是唯一的、獨特的。但是很多人聽了之後,他就覺得不再獨特,沒有價值了。

這個現象在《阿Q正傳》中對應的是,阿Q用筷子把自己的辮子盤起來後,阿D也用筷子把自己的頭髮盤起來,阿Q當時的心聲是:「他怎麼也配把辮子盤起來? 」便體現了這個社會現象。

總而言之,在讀完很多魯迅的作品後,我們便會明白所謂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經改革,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這裡的安穩是指魯迅先生所處的民國初年,那時的人們忍受著封建觀念、軍閥、外來侵略者的壓迫,貪安穩不革命當然就沒有什麼自由。人生不就是所謂得失取捨嗎?沒有付出,談什麼回報。

魯迅的話雖然刺耳,卻於今天都有著很好的激勵作用和借鑑意義。所以魯迅先生儘管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但恰恰相反,先生的作品一直「不朽」,恐怕跟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仍然沒有脫離魯迅的時代不無關係。

相關焦點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病狀」,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它將作為一面「鏡子」,使人們從中窺測到這種精神的「病容」而時時警戒。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阿Q正傳》阿Q首先是一個不覺悟的農民典型;其次是一個當時中國國民劣根性的縮影,濃縮了各個層次國民共有的特點;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初看《阿Q正傳》的時候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感慨,現在重新翻讀從小說的開篇到結束,一種濃重的壓抑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一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但悲慘背後那個社會狀況卻令人深思。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 02 - 阿Q精神阿Q精神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可以不在意剛剛所受的屈辱,繼續努力生活。
  • 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前幾天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如今到處是阿Q,如此看來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存在背後,如果是自衛的反應,那我們今天這些人所具有的阿Q精神的來源,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這似乎已經不是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所能決定這種劣根性的存在與否。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可能對於魯迅的部分小說,我們也是不陌生的,比如孔以及阿q正傳、藥、故鄉等作品,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佳作。當然魯迅的阿q正傳算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許多讀者在初讀阿q正傳時,覺得主人公阿q是一個無賴,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員,阿q為了生存只能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精神阿Q正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精神。而什麼是阿Q精神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
  • 魯迅《阿Q正傳》:極其諷刺,多少人靠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活下去
    阿Q如果沒有他那自成一套的精神勝利法,他估計很難在那個封建社會生存下去,每當他被欺凌時,他總是會用他的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阿Q每次被人打了一通之後,先是難過不已,爾後心想「我總算是被兒子打了」,然後心滿意足的離開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屢試不爽,當「被兒子打了」這一招被人拆穿不讓他用,欺凌之人要阿Q承認自己是畜生,是蟲子,阿Q不得不從,從了的阿Q發現自己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這自輕自賤無所謂,主要是佔了個第一,狀元是第一,自己也是第一,阿Q再次心滿意足的勝利了。
  • 淺談阿Q的精神勝利法
    開個玩笑哈哈哈,但總之,這般精神勝利法是不可取的,這只是一種自我慰藉,對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用,有這心態,不如少找兩頓打,多搬兩塊磚。所以大家勁量不要有以下心態:妄自尊大、諱疾忌醫、自欺欺人、自輕自賤、矇昧無知、盲目排外、麻木健忘、欺軟怕硬、正統衛道、世故圓滑。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卑微愚昧的阿Q竟然悟出一個精神勝利法魯迅筆下的阿Q是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沒有文化,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老公,兒子都小心的避著我,生怕我這個火藥桶隨時爆炸,傷及無辜,我知道自己可能太焦慮了,曾經也找方法排解,奈何見效甚微,直到我無意中又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
  • 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們人人都在用
    因為所謂的精神勝利法,核心就是失敗者、奴隸如何處置自己的屈辱感,所以辮子就代表著屈辱感,沒有五官的臉就代表著各種無奈的處理方法。精神勝利法概述要學習精神勝利法,必須要有一個 基本的生理心理基礎,簡單來說就是「情理不分」。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 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阿Q正傳》是作為連載小說首發的,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連載於《晨報》副刊,約3.3萬字。在魯迅的小說寫作史上,《阿Q正傳》的篇幅最長、場面最大、人物眾多,最關鍵的是,氣足,手穩,那是一個小說家的巔峰狀態。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但他總有一套「精神勝利法」,去自尋滿足。
  • 阿Q精神的十一個特點,精神勝利法獨有
    阿Q這個角色出自魯迅著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活動作為惟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我感覺良好。
  • 每日一讀|《阿Q正傳》,一個因為「貧窮」而被遺忘的故事
    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於下層的勞動人民。而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鬥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成了像阿Q那樣的可憐人。《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