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2020-08-28 筆尖兒愛寫作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

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阿Q是一個普通農民,沒有遠大的理想,常常滿足於生活的現狀;他骨子裡的本分和老實,讓他的性格裡有懦弱又有頑強的一面;他沒有文化,卻崇敬和尊重有知識有想法的人,想向他們學習,卻為此送命。

看似阿Q愚蠢、無知,其實他是最精明之人,他懂得如何趨利避害,保護自己;懂得如何困境求生,尋求更好的生活;懂得如何與時俱進,保持先進的思想。

阿Q是集愚昧和智慧於一身的人,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阿Q的精神實質,及其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01 精神勝利法—看似自欺欺人,精神實質是在趨利避害,保護自己

說到阿Q,就得說到他的「精神勝利法」,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物質或身體上受到傷害,通過精神上自我療愈安慰自己,以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和滿足。

比如阿Q被閒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心滿意足得勝地走了。

比如人們都知道阿Q有一種精神勝利法,便變本加厲地欺負他,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提前說,「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阿Q竟也順著說出「我是蟲」,當被打了之後,阿Q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你算什麼東西呢」。

再比如阿Q挨了趙太爺一個耳光,從此之後,人們仿佛格外尊敬他,在阿Q看來是他說是趙太爺的本家,雖然挨打,但人們覺得有些是真的,所以才尊敬他。

看似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自欺欺人,明明挨打了還在精神上咒罵別人,安慰自己,甚而自認為自己是聰明的人,實際上他在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心理,將自己更好地保護起來,免受精神上的傷害。

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是個案,它同樣隱含在每個人身上。

比如在工作中受到委屈,有人橫衝直撞,非得爭得所以然來,從而將矛盾進一步激化;大多人數是忍讓,尋找各種理由在精神上安慰自己,使自己抗打擊能力變強,這也是「精神勝利法」的體現。

比如在生活中處理夫妻關係,當發現對方有明顯的缺點時,有人看到並且嫌惡對方的缺點,從而導致矛盾頻生,夫妻關係緊張,甚至鬧到離婚的地步;而夫妻關係處理好的人會自我調整,每個人都有缺點,對方的缺點正好用自己的優點來彌補,讓家庭變得更和諧。

其實這也是「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針對無法改變的事實,通過心理調節使自己免受更大的傷害,即所謂趨利避害,保護自己。



02 看似阿Q愚昧無知,實際上他是最精明之人

阿Q的精明在於,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生存,並靈活應對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將自己融合於人群之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阿Q看似愚昧無知的精明之處,主要表現在生計和生活方面。

阿Q生活來源主要靠自己打短工,他不做長工,也不去另謀更好的出路,滿足於打短工的現狀。打一天短工賺了錢就去酗酒、賭博,將錢花光,然後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

阿Q因為在錢太爺家跟吳媽說要跟她「睏覺」的事情,村裡人都不找他做短工了,甚至出現小D替代了他的位置,土谷祠的老頭子也把他攆了出來。

不做短工,阿Q就沒有生活來源,又沒有住處,此時他想到去城裡討生活。因為城裡沒有人認識他,於是便有了阿Q真正洋洋得意的一段旅程。

從阿Q從農村出去進城這一環節來看,阿Q是精明的人,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阿Q能夠在生活遇到困境時適時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以期讓自己活得更好。

古人云「識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阿Q衣著光鮮,出手闊綽的從城裡回來,令人們對他令人想看。

除此之外表現阿Q精明之處,就是他參加「革命」。我們看到的是他並未真正參加革命,只是在胡亂地站陣營,其實他並不理解革命是什麼意思。

從阿Q參加革命的目的來說,他是想融合知識分子的圈子,也想在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讓人們看到他是有幫派,有追求的人。

可是,事與願違的是由於阿Q目不識丁沒有文化,他不懂得革命的目的和道理,只是憑著自己的精明勁以蠻力硬將自己糅合在裡面,最後命喪黃泉而不自知原因何在。

所以說,看似阿Q愚昧無知,其實他是精明之人,他精明在如何生活得更愜意,如何在困境時找尋生存下去的出口,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佔位置,只可惜阿Q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即使他想向上「攀爬」,卻不懂其中的道理而不得要領,最後竟也因此莫名其妙被殺頭了。



03 阿Q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們從阿Q的身上看到他愚蠢的一面,也從他的身上看到他精明的一面。看似表面上的愚昧無知,常常自我安慰的人,其實是他在精明地保護自己,尋求生存。

阿Q是一個普通人,但卻與普通人不同,他具備清末民初時期的普通老百姓性格特質於一身。

阿Q生活在社會夾縫中,一面滿足現狀,一面又悵然若失。

滿足現狀

在生活上容易滿足,沒有遠大的志向。阿Q習慣打短工,吃完花完即可,在進城尋找生活出路之後,手裡有點錢就變得恣意妄為,比如他從中興回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檯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

在精神上沾沾自喜,常常自負。阿Q經常得意於自己之前的闊綽,又覺得以後有兒子會更闊多了。自從他進過城之後,更是瞧不起未莊的人,譏笑他們是鄉下人。

在大堂上,長衫人物說阿Q「站著說,不要跪」,但阿Q總覺得站不住,跪了下去,長衫人物鄙夷的說了一句「奴隸性」。

這些都表現為阿Q「奴隸性」的封建殘餘本質:目光短淺,胸無大志,自輕自賤,自欺欺人,如果能一輩子打短工就打一輩子短工,滿足於生活現狀,不思進取。

悵然若失:

阿Q譏笑未莊人的同時,又逼仄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條凳,煎魚不用蔥葉用蔥絲是錯的,是可笑的。阿Q有了點錢之後,自認為既不是農村人,也不是城裡人,他是生活在夾縫中的人。

其實他是過不回農村人,因為自從跟吳媽鬧過那一回後,在未莊他幾乎變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他也進不去城裡,雖然去過幾次,打過短工,但他仍不是城裡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讓他成為不了城裡人所以也看不上城裡人。

在阿Q心裡,讀書人是他要模仿和崇拜的對象。「假洋鬼子」和「趙秀才」都看不起阿Q,但阿Q覺得他們是革命者,阿Q也想成為革命者。

他與一般農民不同,他是農民但靠打短工為生,他有參加革命的懵懂意識但成為不了像「假洋鬼子」和「趙秀才」一樣的讀書人。

阿Q知道「秀才盤辯」的大新聞很是羨慕,便自己有樣學樣地用一支竹筷將辮子盤在腦頂上,遲疑多時,才勇敢地走在街上。

後來阿Q覺得要革命,光碟辮子不行,投降也不行,需要結識革命的人才行,於是阿Q就去和「假洋鬼子」商量參與革命的事。結果被假洋鬼子從家裡轟了出來,他參加革命的事落空。

阿Q雖是農民出身,沒有文化,不懂得革命是什麼,但他想要參加革命,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覺悟,所以最後因其無知而莫名被殺頭。

阿Q的尷尬境地還在於他畫押是畫的一個圈,這是他第一次拿筆寫字,畫圈沒有畫圓,卻成為他行狀上的一個汙點。這個不成其圓的圈,將阿Q困在人生的盡頭,沒有了歸途。

生活在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代表阿Q,其自身一面有「奴隸劣根性」的特點,一面又有時代覺醒意識,但因其知識水平、社會環境的限制,使其沒有最終被喚醒,只是在懵懵懂懂中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從這一點出發,阿Q是生活在社會夾縫中的普通人:他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城裡人,他既不是讀書人,也不是革命黨人,他在這些人物角色邊緣徘徊不定,悵然若失。每一個階層他似乎都能融入,但都被排除在外,他身上缺少的東西,正是清末民初時期百姓身上缺少的東西。

所以,阿Q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100多年前的一個普通百姓,也是現在的幾乎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導讀: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中國文壇魯迅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這個世界終究有很多東西是阿Q所想不到的(上)
    我拼命地用著阿Q的某種精神來說服自己不要悲傷,幾乎忘記了我一直不敢接受的現實是,此法的創始人阿Q正死於他的這種精神麻痺之中。是的,也許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也許世上根本沒有阿Q,但事實是,世上卻有著無數個像阿Q那樣的人。大師的筆跡不同於一般的筆跡,可以用虛構的故事來反映現實世界的現狀。
  • 《阿Q正傳》
    《阿Q正傳》第一章 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阿Q正傳》也被拍成了電影廣為人知,由嚴順開主演的阿Q深入人心,啼笑皆非。該影片主要揭示了在舊社會的壓迫下思想深受璀殘的場景。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如今過得怎麼樣呢?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我們先來談一點小說體制的常識。《然而,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個「當然」卻並不當然。——如果我們的手頭有一本《阿Q正傳》最早的單行本,我們會發現,《阿Q正傳》標明的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稱呼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魯迅的時代,中篇小說這個概念尚不存在。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篇小說這個說法也幾乎不存在。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當他被閒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了幾個響頭之後,閒人才心滿意足地走了,這個時候阿Q便搬出了他的精神法則,心裡說:「我總算被兒子大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其實他的這種精神發早已被別人看穿,之後每逢閒人揪住他的頭髮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 《阿Q正傳》:阿Q無家、無妻無子,阿Q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冤死」
    想到取名目,魯迅先生好是一番惆悵,想到作傳又不能像帝王諸侯那樣,所以只好借鑑舊小說「閒話休提,言歸正傳」中的「正傳」二字以作名目,取名《阿Q正傳》。《阿Q正傳》故事梗概:魯迅先生通過筆下的阿Q還原了當時許多人心裡存在的某些問題,這篇故事圍繞阿Q主要講述了阿Q的生活,以及阿Q對待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舉止。阿Q很能幹,在未莊這個村裡經常給人打短工。
  • 《阿Q正傳》讀後感
    那麼《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的結局,則揭露了那個時代背景下,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境地。孔乙己也好、陳士誠也罷,還有單四嫂子、祥林嫂、以及阿Q,都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她)們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強權面前,只能像先生在《狂人日記》所描繪的那樣被「吃掉」。在《阿Q正傳》序言中,先生開篇即用筆精到,獨具匠心。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如果我們的手頭有一本《阿Q正傳》最早的單行本,我們會發現,《阿Q正傳》標明的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稱呼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魯迅的時代,中篇小說這個概念尚不存在。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篇小說這個說法也幾乎不存在。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夫妻之間都常常會發生矛盾,所以,人與人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人與人之間因為某個事物或某個事件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就如導火索一般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彼此就會怒氣衝天,甚至大打出手,慢慢的就把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最後結果只會讓雙方兩敗俱傷.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像阿Q學習,學習他的永遠得意的精神,何為阿Q永遠得意的精神呢
  • 【名著選讀】魯迅《阿Q正傳》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⑵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 《阿Q正傳》電影海報,手繪風格惟妙惟肖,讓人愛不釋手
    沈基宇是溫州人,從1952年7月起先後擔任《大眾電影》、《電影藝術》和北影《電影創作》編輯、記者。《阿Q正傳》電影海報的繪製者丁聰委託電影界的朋友購買該海報的信件信的內容大致是丁聰在寫此信的3天前已經託鍾靈給沈基宇帶過一次託其購買《阿Q正傳》海報的便條,由於受人之託,有急用催得緊,丁先生只好再次親筆致信索要。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阿Q這個人雖然很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後去欺負小尼姑調戲小尼姑,為自己的屈辱報仇。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我們來看看書中關於阿Q賭博時的描寫:假使有錢,他便去押牌寶,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滿面的夾在這中間,聲音他最響……阿Q的錢便在這樣的歌吟之下,漸漸的輸入別個汗流滿面的人物的腰間。我想,這才是魯迅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阿Q正傳》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後作為時代背景,虛構了"未莊"這樣一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