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2020-12-18 餅子讀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目的是維護自己的自尊,並且對自己的自卑進行補償,在弗洛伊德那裡,這叫心理防禦機制,這種防禦機制是為了消除我們內心的痛苦、緊張、尷尬和罪惡感,也有一種說法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自衛的本能反應。

前幾天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如今到處是阿Q,如此看來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存在背後,如果是自衛的反應,那我們今天這些人所具有的阿Q精神的來源,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這似乎已經不是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所能決定這種劣根性的存在與否。

因此我們在閱讀魯迅的這篇小說時,除了揭露這種阿Q的劣根性之外,還要去探尋這種劣根性滋生的溫床,它既然不是一種個別現象,那就是整個環境影響造成的,外在環境即便不是直接原因,也或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然而更為可悲的是,除了外在的環境因素影響這一重要滋生溫床,還有一些所謂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對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提供理論支撐,並稱之為這是一種深奧的哲學思想,這是讓人感到最悲哀的一種現象,有些所謂深度好文,我們只要稍加分析,這些所謂的「深度哲學思想」,就可以稱之為有毒雞湯,也可以稱之為被美化了的阿Q精神勝利法,這不得不讓人汗顏,百年前魯迅強烈反感的這種精神勝利法,今天最終變著花樣,穿著各種服飾,化裝成所謂的人生處世理論,大行其道,還受到眾人的追捧。

我一直提倡思辨的讀書,我的讀書專欄也是在不同的變換角度,去理解一本書,也不厭其煩的告訴大家,文學的視角沒有絕對的統一和正確,一切的所謂有用之用,並不是內容本身,而是你具有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隨時變化,因此知識不是一個具象的有範圍內容,而是一種抽象的,辨別和識別能力,當一段文字可以引起你共鳴的時候,也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

我前幾天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如果說是解構他的精神勝利法,那我今天這篇文章就是一個總結性的文章,其目的不是告訴我們魯迅的偉大是寫下了這本小說,而是這種精神至今存在的背後原因和邏輯,並且警惕當今太多的有毒雞湯背後的邏輯,僅僅是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變種和偽裝而已,我們在為雞湯點讚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已經認可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想這也是對魯迅他自己希望百年之後沒人看他書的一種呼應。

阿Q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的以理化情完全是被逼出來的,這背後就是被壓迫,也是一種被壓迫的心酸表現,我曾經說他的這種人格是可笑的也是可怕的,但我們如果考慮到環境因素,這其實也不過是老鼠想做貓的老鼠的「思想」而已。我們除了明白這種思維表象,更要知道這種表象背後有貓的逼迫。我們如今很多的處世哲學就是在故意的混淆和模糊這種深層環境因素,在這裡我就不舉例說明了,其中除了雞湯文還有很多所謂大學者也都有這種傾向和觀念來為精神勝利法正名,這就需要大家讀書真正的做到思辨,不然你讀完之後,也許本來不具有這種思維,卻變成支持並認可這種思維,那將是對於讀書行為的最大嘲笑。

文學作品並不是哲學思想著述,因此我們面對魯迅時候,也應該理性的對待,畢竟我們在他的作品裡看到的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原因和答案,這就是文學,我們面對阿Q這個角色,魯迅並沒有給我們這種精神勝利法形成的真正原因,精神勝利法只是表象,內部形成的原因才是我們今天應該關注的,就像是一個人臣服另一個人,這只是表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看到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罵這種劣根性,都是在揭露這種劣根性,我們也一直在批判封建對人性的戕害,我們做這些已經做了近百年,論文也寫了無數篇,就如很多學者說的那句「破壞有餘,建設不足」,今天最關心的是為什麼百年之後的當下,這種被批判百年的劣根性仍然存在,這就是已經不是劣根性本身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封建問題。

我們自己都能理解,當我們面對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減少痛苦,這種精神勝利法無疑是一種最有效的,也是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我們通過這種精神勝利法獲得的自尊,從本質上講就是面對自己的弱小和無奈,在如螻蟻般的生活面前讓自己感到一種安全感而已。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起過,阿Q如果得勢,他就是另一個趙太爺,內心對趙太爺的崇拜,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附著上意義,他把自己看作是和趙太爺同根,也是一種虛榮,這種虛榮如果進行解構,放在不同的環境下進行分析,是不是和我們今天把自己看成炎黃子孫是一種內心依附角度?因此阿Q的這種虛榮,我們似乎沒有勇氣進行批判,只要他是無害的,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我們只能認為這是個人的自由而已。

從東方的老莊,到西方的斯多葛主義,從我們過去經常提起的「見侮不辱」到當下的這種麻木冷漠,我們看到的是不斷的取消內心的主見,於是所有的怨由也隨之取消,我們看似這樣表現出了一種所謂的「超穩定性」,但也帶給了我們一個個對待外界冷漠麻木的內心。

阿Q這種精神勝利法有著自我的防衛作用,同時也是一種作繭自縛的自滅法,這種方式可以讓阿Q在自我麻醉中活下來,苟且偷生,安身立命,但我們在錢鍾書的《管錐篇》裡看到這樣的一條解釋:宗教以解憂止痛,不過如吸鴉片之效。阿Q也是不是也同樣是以幻想和自我陶醉來進行傷害的補償和防衛,最終如鴉片吸食一般,帶來與之相反的副作用?就如魯迅說的:先既不敢,後便不能,再後,就是自然不視,不見了。當今人人對外界的冷漠也許就是這種吸食之後的副作用吧。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中國文壇魯迅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可是我們漸漸長大,回頭再去看魯迅的文章,你會發現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深刻曾有作家評價魯迅稱魯迅的小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描寫可以把握得非常精準。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他不能姓阿吧關於阿Q的姓,魯迅先生為之立傳時曾聲明,他「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麼」。後在給《戲》周刊編者的信裡,魯迅又坦言:「至於阿Q的姓呢,誰也不十分瞭然。」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上的一個傑出成就。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民問題(即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繫在一起。《阿Q正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病狀」,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它將作為一面「鏡子」,使人們從中窺測到這種精神的「病容」而時時警戒。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魯迅《阿Q正傳》:極其諷刺,多少人靠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活下去
    原創:嘟妹《阿Q正傳》出自魯迅短小說集《吶喊》,阿Quei姓什麼?他說自己姓趙,但是趙家在未莊是有頭有臉的人家,不允許阿Q姓趙,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姓趙,也不知道他地這個Quei怎麼寫,是富貴的貴還是桂花的桂?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原因只有一個:她們的肌肉動作形成了合力。合力就是力量的統一性。合力或統一性會在作品的內部產生不可思議的共振,在作品的內部形成巨大的勢能。六、禁忌和封閉系統談完了阿Q的精神本質之後,我想我們有機會來談一談「精神勝利法」了。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阿Q正傳》插畫(3)。談完了阿Q的精神本質之後,我想我們有機會來談一談「精神勝利法」了。1984年,林興宅先生在《魯迅研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阿Q性格系統》,那一年我還是一個大二的學生。就阿Q的性格,林先生創造性地使用了一個關鍵詞:系統。我想延續「系統」這個概念,說一點別的。我們都知道,阿Q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性格特徵,或者說特異功能,那就是「精神勝利法」。這是魯迅先生對中國文學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貢獻。
  • 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們人人都在用
    今天我帶大家讀一下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品《阿Q正傳》。其實重讀魯迅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重讀我們自己,看我們自己過去幾十年思想歷程的變與不變。有些地方自以為不變,其實已經變了;有些地方自以為變了,其實並沒有改變。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老公,兒子都小心的避著我,生怕我這個火藥桶隨時爆炸,傷及無辜,我知道自己可能太焦慮了,曾經也找方法排解,奈何見效甚微,直到我無意中又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
  • 淺談阿Q的精神勝利法
    寫完之後準備去查重一下有多少重複率……好吧好吧開始正題由於《阿Q正傳》內容挺少,所以在寫之前我就去看了一遍。說來慚愧,身為一個(紹興)新昌人,居然沒有看過《魯迅全集》,這《阿Q正傳》我更是一點都沒看過。看完了,頭暈,有些不知道在講啥,於是我又去看了看百度百科,看看內容簡介。
  • 精神勝利法是「保命良藥」,那要了阿Q性命的又是什麼?
    上述情節出自魯迅名篇《阿Q正傳》。魯迅為這一章取的題目是《大團圓》。主角一命嗚呼,怎麼叫大團圓呢?難道阿Q命裡該死,而且是早死?或者,是魯迅弄錯了?幸好,讀者們不計較這些。讀過《阿Q正傳》的人,其實對阿Q的死印象不深,也懶得往深裡去想。千千萬萬的讀者,對阿Q有千千萬萬的印象,但所有印象中,都刻著「精神勝利法」五個大字,以至於其他一切都顯得渺小。
  • 寒假細讀《吶喊》(十一):魯迅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到底是什麼?
    上一期,分析了《阿Q正傳》的第一章:序,明白了阿Q是一個無名無姓無籍貫的「三無」之人。也明白了,阿Q所在的未莊其實就是大清王朝被推翻之後留下來的「鬼莊」,而阿Q便是這「鬼莊」當中的一隻小鬼。那麼阿Q這隻小鬼在未莊當中又會有怎樣的經歷呢?我們今天主要來讀《阿Q正傳》的第二章跟第三章。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上學時期我們讀了太多魯迅先生的雜文,那種揮斥方遒,對於統治階級無情叱喝怒罵的文字至今還記憶猶新。魯迅先生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阿Q形象,一個靠精神勝利法來掩飾對生活的無奈和無力感的小人物形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如果想了解魯迅先生,得好好研讀他的小說。我們在看《阿Q正傳》的時候,我們不免覺得生活在辛亥時期的阿Q可憐可氣又可嘆,其實卻不知我們自己身上也有著阿Q的影子。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但他總有一套「精神勝利法」,去自尋滿足。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的是未莊流浪僱農阿Q悲劇的一生。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
  • 【名著選讀】魯迅《阿Q正傳》
    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阿Q正傳》是魯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代表作之一。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受舊社會沉重壓迫而精神被扭曲變形的人物形象,阿Q精神已成了精神勝利法的代名詞。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