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上學時期我們讀了太多魯迅先生的雜文,那種揮斥方遒,對於統治階級無情叱喝怒罵的文字至今還記憶猶新。不過我倒是覺得你要真正看懂魯迅先生,必須要讀讀他的小說,魯迅先生刻畫出眾多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骨髓和靈魂。
《阿Q正傳》裡的阿Q,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小說中最傳神之筆就是描寫阿Q被打那段,當阿Q被地主趙老爺扇了耳光後,他居然在心裡想:「兒子居然打起了老子。「由此他心中的屈辱減少了許多。
當阿Q看到城裡的一切新鮮事物,覺得好奇而又稀奇,而自己和這裡的生活格格不入,可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和不安,他回到村子裡,將城裡的生活大大嘲諷了一頓。由此心中暢快了幾分。
阿Q看到城裡的女人,明明心裡垂涎三尺,可是由於那些女人對他根本不搭理,所以他就在心裡找出她們的種種不好,以此讓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
就連要革命,阿Q也是盲目的,只是憑著一時的激情,阿Q心目中的革命就是將辮子盤在頭上,或者是投靠革命黨。魯迅先生在這裡藉助阿Q來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最根本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最後,阿Q卻因為自己的糊裡糊塗的革命而被送上了斷頭臺,這多少有點玩味和諷刺,當然也有著魯迅先生深深的嘆息。
魯迅先生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阿Q形象,一個靠精神勝利法來掩飾對生活的無奈和無力感的小人物形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如果想了解魯迅先生,得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我們在看《阿Q正傳》的時候,我們不免覺得生活在辛亥時期的阿Q可憐可氣又可嘆,其實卻不知我們自己身上也有著阿Q的影子。就算魯迅先生吶喊了將近一個世紀,可是阿Q似的人物依然比比皆是,也許就是你,也許就是我。因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是人性的某種劣根。
就說如今的仇富心理吧,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我都無法成為富人,那麼你居然能日進鬥金,那一定是用了不正當的手法,或者是走了歪門邪道,如果是女的,那一定是利用美色換取的。也許這樣能然自己心理達到某種平衡:我窮,至少我還有骨氣,我還有良知。
這也許是小人物的一種自我解嘲,有時可藉此擺脫某種窘境,那又未嘗不可。可是如果一味地陷入自我勝利法中,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就像阿Q一樣,最後自己把自己給騙了,那就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場。
魯迅的《阿Q正傳》和契柯夫的《小公務員之死》同樣都是用了諷刺誇張的手法來描寫小人物的悲哀,而且結局同樣是小人物都死了。兩個小人物既有著共同點:兩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且都是內心非常自卑。
但是兩人之間又有著區別,就是兩人遇到困境時尋求的方法截然不同。《小公務員之死》中的公務員是將事情無限地擴大化,每天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猶如驚弓之鳥,對方一個正常的表情和一句隨意的話,都讓他覺得事態非常嚴重。將小事化大,最後內心的防線徹底坍塌而死去。
而《阿Q正傳》中的阿Q卻是一種逃避心理,活在自己營造的虛幻中,以此麻痺自己,最終因自己都弄不清楚的革命而丟了卿卿性命。
其實這兩種小人物是很多人的縮影,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緣於內心都自卑感,雖然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但都是一樣可憐可嘆可氣。
【圖片來自網絡與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讀書使者,讀書使我快樂,寫作使我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