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2020-12-18 讀書使者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上學時期我們讀了太多魯迅先生的雜文,那種揮斥方遒,對於統治階級無情叱喝怒罵的文字至今還記憶猶新。不過我倒是覺得你要真正看懂魯迅先生,必須要讀讀他的小說,魯迅先生刻畫出眾多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骨髓和靈魂。

《阿Q正傳》裡的阿Q,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小說中最傳神之筆就是描寫阿Q被打那段,當阿Q被地主趙老爺扇了耳光後,他居然在心裡想:「兒子居然打起了老子。「由此他心中的屈辱減少了許多。

當阿Q看到城裡的一切新鮮事物,覺得好奇而又稀奇,而自己和這裡的生活格格不入,可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和不安,他回到村子裡,將城裡的生活大大嘲諷了一頓。由此心中暢快了幾分。

阿Q看到城裡的女人,明明心裡垂涎三尺,可是由於那些女人對他根本不搭理,所以他就在心裡找出她們的種種不好,以此讓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

就連要革命,阿Q也是盲目的,只是憑著一時的激情,阿Q心目中的革命就是將辮子盤在頭上,或者是投靠革命黨。魯迅先生在這裡藉助阿Q來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最根本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最後,阿Q卻因為自己的糊裡糊塗的革命而被送上了斷頭臺,這多少有點玩味和諷刺,當然也有著魯迅先生深深的嘆息。

魯迅先生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阿Q形象,一個靠精神勝利法來掩飾對生活的無奈和無力感的小人物形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如果想了解魯迅先生,得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我們在看《阿Q正傳》的時候,我們不免覺得生活在辛亥時期的阿Q可憐可氣又可嘆,其實卻不知我們自己身上也有著阿Q的影子。就算魯迅先生吶喊了將近一個世紀,可是阿Q似的人物依然比比皆是,也許就是你,也許就是我。因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是人性的某種劣根。

就說如今的仇富心理吧,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我都無法成為富人,那麼你居然能日進鬥金,那一定是用了不正當的手法,或者是走了歪門邪道,如果是女的,那一定是利用美色換取的。也許這樣能然自己心理達到某種平衡:我窮,至少我還有骨氣,我還有良知。

這也許是小人物的一種自我解嘲,有時可藉此擺脫某種窘境,那又未嘗不可。可是如果一味地陷入自我勝利法中,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就像阿Q一樣,最後自己把自己給騙了,那就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場。

魯迅的《阿Q正傳》和契柯夫的《小公務員之死》同樣都是用了諷刺誇張的手法來描寫小人物的悲哀,而且結局同樣是小人物都死了。兩個小人物既有著共同點:兩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且都是內心非常自卑。

但是兩人之間又有著區別,就是兩人遇到困境時尋求的方法截然不同。《小公務員之死》中的公務員是將事情無限地擴大化,每天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猶如驚弓之鳥,對方一個正常的表情和一句隨意的話,都讓他覺得事態非常嚴重。將小事化大,最後內心的防線徹底坍塌而死去。

而《阿Q正傳》中的阿Q卻是一種逃避心理,活在自己營造的虛幻中,以此麻痺自己,最終因自己都弄不清楚的革命而丟了卿卿性命。

其實這兩種小人物是很多人的縮影,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緣於內心都自卑感,雖然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但都是一樣可憐可嘆可氣。

【圖片來自網絡與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讀書使者,讀書使我快樂,寫作使我著迷!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導讀: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中國文壇魯迅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對奴才,他「一個也不寬恕」。作為讀者,我想說,寫《阿Q正傳》的時候,魯迅的心是覆蓋的和碾壓的,氣吞萬裡如虎。我敢武斷地說,魯迅壓根就沒想給「阿Q」好好地取一個「像樣的」中文姓名,為此,這個惜墨如金的作家為了「三大件」,不惜寫了那麼長的一段序。就小說的結構而言,這個序的長度是不合適的,但是,很必要。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魯迅先生可是放下了身段才「做起小說」來的,他寫小說其實就是「下海」。是什麼逼著大先生放下身段的呢?是啟蒙。大先生是一個渴望著面對整個民族吶喊的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知識分子就不能待在象牙塔裡,就不能太有「身段」,所以,第一,他「白話」了;第二,他「做起小說」來了。啟蒙才是魯迅的真使命。《阿Q正傳》寫於1921年。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魯迅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小說,不是《阿Q正傳》而是這篇,為什麼
    我們最熟悉的魯迅小說,大多數都集中在這幾篇:阿Q正傳、狂人日記、故鄉、祝福和孔乙己等等,但我們很多人認為寫的最好的卻集中在《阿Q正傳》這一篇小說上,什麼「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什麼「劣根性」等等觀念,魯迅都在這篇小說裡有所集中的體現,但魯迅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卻並不是這篇,如果你喜歡讀書和寫作,那我想你可以仔細的品讀這篇文章來對魯迅的美學意識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1921年12月創作的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於《吶喊》小說集。這篇小說寫於辛亥革命失敗以後,風雲激蕩的年代。《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上的一個傑出成就。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民問題(即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繫在一起。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這種絮叨自語有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味道。不過這一段話,最早把《阿Q 正傳》譯介到法國的敬隱漁先生是略去未譯的,可能是他覺得這段話太難翻譯,即使譯了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各種「傳」的差別,會被弄糊塗吧。
  • 【名著選讀】魯迅《阿Q正傳》
    》是魯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代表作之一。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⑵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他因為翻譯《阿Q 正傳》被國人所知
    《英文阿Q正傳》梁社乾譯 籤名本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藏 《阿Q 正傳》是魯迅於1921—1922 年 被他的老鄉兼北京《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催生」出來的中篇小說 小說最初當然也連載於《晨報副刊》 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這部小說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 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 它的發表使魯迅聞名全國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他的眾多文學作品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他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錢鍾書:魯迅只能寫寫短篇小說,《阿Q正傳》我覺得太長,需要刪減
    民國時期文人圈人才輩出,錢鍾書的至交好友也不在少數,沒人能逃得過錢鍾書的吐槽,就連魯迅先生這位大師,也沒能逃得過。 「神童」之名 錢鍾書的故事要從清華大學說起,十九歲的錢鍾書帶著滿懷的憧憬踏入清華校園,開始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這篇小說給小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最後一句話。阿Q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他的身後跟了很多人,向他砸雞蛋,向他砸白菜之類的。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的最後就寫了這麼一句話,可以說是諷刺意味十足:「這些人並沒有吭一聲,他們白跟一躺了。」其實諷刺的就是看客心態。我覺得魯迅先生最討厭的一類人群就是看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