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2020-12-15 遠山寂寞冰雪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筆者第一次讀這篇小說和看這部電影幾乎是同時期,感覺電影是忠實於原著的,影片很經典,成為了一代國人的記憶。小說《阿Q正傳》和它的衍生品同名電影,筆者的記憶中兩者是相互摻雜存在著的。

時隔多年,再讀小說《阿Q正傳》,對書中人物吳媽的感覺卻很是不同了。

電影《阿Q正傳》中的吳媽的飾演者是中國著名演員王蘇婭,她曾在另一部經典國產老電影《五朵金花》中飾演煉鋼廠金花,女神級別的明星。她在《阿Q正傳》中飾演的吳媽和嚴順開飾演的阿Q,同樣經典,得到了觀眾的肯定。當時王蘇婭飾演吳媽時剛剛四十出頭。

也正是王蘇婭這位美女演員飾演的吳媽,讓筆者像許多觀眾一樣對這個人物有了幾分好感,並一直延續多年。影片中的吳媽是年輕漂亮的大腳寡婦,在趙太爺家幫傭。她很喜歡跟到趙府打短工的阿Q聊天,以至於阿Q敢於衝動地向她求愛。

小時候感覺吳媽是無辜的毫無心機的一個普通女人。認為阿Q冒失地向她求愛後,她的反應舉動都是正常的。

近日再讀小說《阿Q正傳》時,對吳媽的感覺卻與小時候很是不同。

吳媽是《阿Q正傳》中被阿Q騷擾過的兩位女性之一,另外一個是被阿Q掐過臉蛋的小尼姑。

吳媽和阿Q地位一樣,同是窮苦平民。

阿Q有了傳宗接代、百年之後有人祭奠,以及對女人有了幻想後,認為要實現這些目標首先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個女人。而阿Q認為吳媽是最佳人選。光棍漢娶寡婦,也合情合理。

當阿Q對吳媽提出了非分的要求後,吳媽愣了一下然後跑走。到這裡吳媽並沒有錯,但是她跑走並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去向東家告狀去了。這就是吳媽的有心機之處了。

阿Q的騷擾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對吳媽動手動腳。

這裡感覺阿Q跪下的求愛方式也沒有錯,只是求愛語言太莽撞了,他完全可以說「吳媽,我要娶你。」的啊。

事實上吳媽對於阿Q的騷擾完全可以一個大嘴巴子抽上去,然後轉身離去,事情也就算完了。

然而,吳媽卻有意把事情鬧大。

結果是阿Q先被趙秀才狠揍了一頓,接著被迫道歉和賠了對於他來說的一筆巨款。

吳媽把事情鬧大的目的就是向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貞潔清白,對於她把事情鬧大的後果,對阿Q的懲罰,對於阿Q因為這場鬧劇失去工作,她毫不關心,冷漠無情。

事實上阿Q最後走上不歸路,也跟這次的桃色事件有著關聯,可以說吳媽對於阿Q之死也間接地負有一定責任。

阿Q在被押赴刑場的路途中,吳媽再次出現了,然而她對阿Q的被殺,卻沒有一點同情,她注意的是即將槍斃阿Q的洋槍。

再讀《阿Q正傳》,感受到吳媽這個人物的麻木和冷漠以及自私,但是她這樣的處世態度也是被封建等級觀念支配下的倫理道德觀麻痺造成的。

吳媽這個人物在那個時代是不覺悟群體的代表之一,魯迅先生正是借這類人物展現了那時中國國民的劣根性的。

相關焦點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可是我們漸漸長大,回頭再去看魯迅的文章,你會發現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深刻曾有作家評價魯迅稱魯迅的小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描寫可以把握得非常精準。可能對於魯迅的部分小說,我們也是不陌生的,比如孔以及阿q正傳、藥、故鄉等作品,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佳作。
  • 滑稽泰鬥綠楊病逝 曾在《阿Q正傳》中飾吳媽(圖)
    滑稽泰鬥綠楊病逝 曾在《阿Q正傳》中飾吳媽(圖) 2014-05-26 10:47:55記者 施晨露  「看過這麼多吳媽,綠楊最打動我」  綠楊,原名楊金鳳,是滑稽泰鬥楊華生的胞妹,上海灘知名的「女滑稽」。綠楊戲路寬廣,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方式入木三分。她在《老糊塗》中演一個滿腦子封建意識的農村老太,演來神態畢肖。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吳媽面對阿Q求歡,為何不直接拒絕,而是去告狀?魯迅:一箭雙鵰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說,篇幅不長但內涵深刻,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讀完,初讀的時候覺得阿Q可笑,再讀的時候覺得阿Q可憐,反覆讀幾遍之後越發覺得深刻,雖然阿Q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阿Q的性格卻一直存在。《阿Q正傳》中的人物不多,劇情清晰,讀起來很流暢。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話又要說回來,小說家的深刻畢竟不是哲學家的深刻,小說家的深刻更多地體現在小說的寫作技術上,就《阿Q正傳》而言,人物的出場就是技術,這是很講究的,寫作的人一點都不能亂。你把「續優勝記略」裡的人物安排到「優勝記略」裡去,小說馬上就出問題,連接不上的。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話又要說回來,小說家的深刻畢竟不是哲學家的深刻,小說家的深刻更多地體現在小說的寫作技術上,就《阿Q正傳》而言,人物的出場就是技術,這是很講究的,寫作的人一點都不能亂。你把「續優勝記略」裡的人物安排到「優勝記略」裡去,小說馬上就出問題,連接不上的。
  • 畢飛宇解讀《阿Q正傳》:作風問題和文化批判
    剛才說了,「續優勝記略」裡的小說人物是按照王胡——假洋鬼子——尼姑這個次序出場的。好吧,阿 Q打不過王胡,只能到假洋鬼子那裡找平衡,平衡沒找到,那就去調戲小尼姑。那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在描寫小尼姑的同時,如何去兼顧小說的發展的。
  • 阿Q吳媽演"三級" 魯迅名篇被改編遭觀眾質疑
    該劇根據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改編,又糅合了魯迅另一篇《藥》的主要細節演繹,是為紀念魯迅先生120周年誕辰、逝世65周年而創作。   前晚,根據魯迅名作《阿Q正傳》改編的話劇《圈》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演出到下半場當吳媽到幕後隔著紗簾脫下衣服要和阿Q上床時,有五分之一的觀眾按捺不住提前退場。該劇之前在上海演出過,據該團團長高顯安和導演崔智慧說:「反響不錯,還沒有聽過糟改魯迅這種說法。」
  • 【國際在線】阿Q與吳媽激情戲就是人性回歸?
    魯迅小說中阿Q向吳媽表達愛情的方式無非是撲通一聲跪下去,「我要和你睏覺」,或許是覺得這種點到為止的手法太不過癮,在新近在北京人藝上演的話劇《圈》(說是根據《阿Q正傳》改編,又糅合了《藥》的主要細節)中,阿Q與吳媽之間突然有了激情戲,實打實地「困」了三回覺。
  • 重讀《阿Q正傳》:渴望愛情的萌動,悲慘的幸福人生
    阿Q是魯迅先生《阿Q正傳》裡面的小說人物,他講述了當時社會農民出身的阿Q悲慘的一生。在小說中阿Q是個沒有真正姓名的可憐人,他連自己姓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經不起心中的誘惑,也想要試一試小說中阿Q也有一次對愛情很衝動的經歷,他也想感受一下女人。
  • 《圈》重新演繹阿Q、吳媽的性與愛
    這是從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演繹出來的,又巧妙糅合了他的另一名篇《藥》中主要細節的一臺新戲。《圈》的編劇毛世傑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阿Q正傳》,把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和吳媽從麻木、冷漠中拎了出來,注入了情與愛、性與欲使他們的人性得以回歸。把阿Q和吳媽的性慾表現的淋漓盡致。吳媽向阿Q一番悽厲狂放的懺悔,並以身相委以作訣別。
  • 《阿Q正傳》:阿Q無家、無妻無子,阿Q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冤死」
    魯迅先生曾在下筆寫《阿Q正傳》時,曾有三個難處。第一個難處便是下筆難,魯迅先生說想要為阿貴作傳的想法不止一兩年了;第二難便是不知道阿貴到底姓什麼,似乎有一回在趙太爺家的兒子中秀才時,阿貴曾說自己也姓趙,還是本家,後來到趙太爺家登門祝賀,給趙太爺說自己也姓趙,這一說,反倒讓趙太爺感到恥辱,便以巴掌伺候,順帶了句:「你也配姓趙」。
  • 人物:阿Q「你也配姓趙?」
    主題《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人物阿Q──小說主人公,社會中的小人物,一窮二白,但自尊心很重。每次遭遇到不幸的事,都會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安慰。「Q」在這裡本應念作「qui/quei」,不過如今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按英語字母Q的發音來念。
  • 阿Q從中興到末路,吳媽作為故事的女主角,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阿Q正傳》是魯迅非常經典的一篇小說,講述了未莊一個流浪僱農阿Q的悲慘人生。在那個時代,阿Q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人民中的代表,他沒有房子,只能住在土谷祠裡,他沒有妻子兒女,因此只需要養活自己,他甚至沒有親戚,他說姓趙,趙太爺卻不允許他姓趙。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普遍認為,魯迅先生對很多國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讀《阿Q 正傳》,卻發現其實他對阿Q 是沒有「怒」的,雖然有調侃,有嘲笑,但是也有隱藏的同情,這點卻被很多人忽略了。作家畢飛宇在《〈阿Q 正傳〉其實就是一部關於「侮辱」的小說》中指出:「在整部小說裡,阿Q 和吳媽之間只發生了一件事,也就是阿Q 想和吳媽『睏覺』。」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莫言——當代中國文學的扛把子人物,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近代尋根文學家中的代表人物。《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他的眾多文學作品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而當時民眾思想麻木、閉塞;清政府腐朽無能,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對中國的社會轉型相當不利。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一個個先進人士開始嘗試拯救中國,希望可以喚醒中國人民血脈中的民族魂。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創作了許多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而《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
  • [每日閱讀]《阿Q正傳》中次要人物解讀
    對《阿Q正傳》一文,我們在分析了阿Q這一主要人物之後,就可以把握阿Q性格的實質——「精神勝利法」:自尊自大,自輕自賤,愚昧無知,狡黠圓滑,麻木健忘,畏強凌弱。若能再抓住文中的「閒人」、「看客」等其他人——這些在文中一閃而過的次要人物作深入分析,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更能領悟魯迅思想的深刻性。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比如阿Q對吳媽的表白語:「我想和你睏覺。」直接可以入選現在的「直男表白語錄」了。讀完了小說,我又饒有興趣看了《阿Q正傳》的電影,沒想到這部1981年的老電影也給了我意外的驚喜。像《阿Q正傳》這樣的國民級別小說是不好拍的,因為故事情節大家都知道,小說內涵在語文課本裡也分析得相當透徹了,想要出奇出新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