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解讀《阿Q正傳》:作風問題和文化批判

2020-12-20 文史碎金

剛才說了,「續優勝記略」裡的小說人物是按照王胡——假洋鬼子——尼姑這個次序出場的。好吧,阿 Q打不過王胡,只能到假洋鬼子那裡找平衡,平衡沒找到,那就去調戲小尼姑。那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在描寫小尼姑的同時,如何去兼顧小說的發展的。

在魯迅的描繪中,小尼姑總共就對阿 Q 說了兩句話,一句是「你怎麼動手動腳的」,屬於責問,理所當然;另一句則很特別,很勁暴,是小尼姑罵人,「斷子絕孫的阿 Q」。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具體的人物,考慮到小尼姑的性別、年紀、身份、處境,我會說,讓小尼姑說一句「阿彌陀佛」更貼切一些,讓小尼姑罵一句「臭流氓」也行。如果是我來寫,真的有可能這樣。再怎麼說,小尼姑是個小姑娘,還是出家人,總是慈悲為懷的。魯迅讓小尼姑說「斷子絕孫的阿 Q」,就塑造人物而言,這是過分的。這已經不是罵人了,而是惡毒的詛咒,這樣惡毒的詛咒和出家人的身份很不相符。

魯迅為什麼讓小尼姑那樣惡毒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小說的結尾,從小說的結尾往前面逆推。拋開小說的複雜性,就發展的脈絡而言,阿 Q是被當作搶劫犯而被處死的,其實是個替罪羊。為什麼阿 Q 會成為替罪羊呢?因為阿 Q 有前科,他走過他鄉,做過幾天的盜賊——阿 Q 為什麼要走他鄉、做盜賊呢?因為他在未莊遇到了生計問題,活不下去——他為什麼就活不下去了呢?因為他找不到工作。為什麼他就找不到工作呢?因為沒有人敢聘用他。為什麼沒有人敢聘用他呢?因為他的生活作風出了大問題。為什麼他的生活作風出了大問題呢?因為他騷擾過吳媽,他想和吳媽「睏覺」。他為什麼要和吳媽睏覺呢?因為他想有個孩子。他為什麼想要一個孩子呢?小尼姑說了,「斷子絕孫的阿 Q」。

我們不需要再討論了,答案是現成的。為了小說的發展,小尼姑不能說「臭流氓」,更不能念佛,小尼姑其實只有一句話可以講,那就是「斷子絕孫的阿 Q」。我們常說,小說需要發展,可是,發展是動態,動態就必須解決驅動力的問題,小說一旦失去了驅動力,那就只能拋錨。相對於阿 Q而言,「斷子絕孫」這四個字就是驅動力。小尼姑「斷子絕孫」這句話一出口,阿 Q 這臺瘋狂的引擎剎那間就會轟然作響,他就得飆,他風雨無阻,誰也剎不住他。

我們都是讀者,讀小說是順著看的;可是,如果你想學習寫,你就要學會倒著看。你只要倒著看,小說內部的秘密就會大白於天下。倒著看什麼?看作品的發展脈絡,也就是小說的結構,也就是作家的思路。天底下沒有一樣東西沒有思路。大自然都有思路,科學家幹的就是尋找這個思路。無論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它總有思路,哪怕你是普羅斯特,哪怕你是博爾赫斯,他也有他的思路。但思路和思路是有區別的,古典主義小說的思路具有線性,現代主義小說則放棄了線性。區別就在這裡。在最高本質上,小說的思路只有一個,呈現人類在不同語境下的可能性和複雜性。相比較而言,思路的複雜性要高端一些,而思路的可能性則是基礎。如果你寫的小說在可能性上出了問題,那麼,這篇小說就「不成立」。

相比較而言,《阿 Q 正傳》的脈絡並不複雜,甚至是簡單的,大家都是有能力的讀者,都可以把它的脈絡捋清楚。但是,《阿 Q 正傳》這部小說卻不簡單,它複雜在其他的地方。

阿 Q 和吳媽的關係就很複雜。這個複雜在脈絡或字面上是看不出來的。

回到結構,整部《阿 Q 正傳》,魯迅採取的是圓形結構。阿 Q 處在圓心,在圓周上,有閒人、趙老太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小 D、鄒七嫂、吳媽等一干人等。我要說,寫得特別好的一對關係,是阿 Q 和吳媽。

在整部小說裡,阿 Q 和吳媽之間只發生了一件事,也就是阿 Q 想和吳媽「睏覺」,說白了,就是阿 Q 想和吳媽發生性關係。即使是為了生孩子,那也還是性關係。既然是性關係,我們就必須面對一個生理常識了:一個年輕的、健康的男人,他在什麼前提之下渴望和女人發生性關係呢?進一步說,當一個男人已經決定和一個女人發生性關係的時候,他會產生什麼樣的條件反射呢?

性衝動,這是必然的。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一個生理常識。那麼,魯迅又是如何去描寫阿 Q 的性衝動的呢?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作為讀者,我們看不到阿 Q先生的衝動,相反,我們看到的是阿 Q 的禮儀,是阿Q 給吳媽行大禮。我想說,在我讀過的所有性描寫當中,魯迅對阿 Q 的性描寫是最為詭異的那一個——只有身體,沒有性,或者說,性是缺席的。如果我們仔細地閱讀魯迅對阿 Q 的心理描寫,我們立即就知道,這裡的性不只是缺席,它還是批判的對象。

這一段心理描寫極其要緊,在摸了小尼姑的腦袋之後,阿 Q 的性慾望事實上已經啟動了,可是,阿 Q 的性心理又有哪些具體的內容呢?喜感來了,是「男女之大防」,是「男女授受不親」,一句話,是特殊的意識形態。這等於說,面對女人,阿 Q 一腳踩著油門,一腳卻踩著剎車。

我們還記得阿 Q 臨死前的一件事嗎?對,他不會畫押,也就是說,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說明了一件事,阿 Q 是一個文盲。那麼,這個文盲有沒有文化呢?有。太有了。阿 Q 很有文化,什麼文化?儒文化,這是顯性的。阿 Q 的心理,尤其是他的性心理,完全是按照儒家的那一套文化規範運行的。想想看,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他的性心理卻自覺而嚴格地按照儒家文化的那一套文化機制在運行,這是多麼地驚心動魄。——它就發生在阿 Q 的心裡,已然成了阿 Q 的「自然文化」。這既是一個文盲內心的現實,更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現實。

我們可以把這一段心理描寫理解成魯迅對本體文化的基本態度。還是把時光倒退到 1921 年吧,魯迅對本體文化的基本態度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魯迅的眼裡,阿 Q 的「自然文化」也就是「本體文化」是畸形的、醜陋的、逆天理和反人類的。阿 Q 的「戀愛」不涉及情、不涉及愛、不涉及愛的表達、不涉及個性尊嚴,甚至不涉及性。它涉及的只是禮儀和荒謬,實在是令人無語。

魯迅是直截了當的——禦侮,必須從「新文化」開始,必須從「新人」開始。企圖在阿 Q 這裡尋找「方法論」,讓阿 Q 去師夷和體用,統統沒用。是的,一個連「睏覺」都不會的人,你還能指望他什麼?

魯迅的禦侮、魯迅的啟蒙、魯迅的「白話」、魯迅的「做起小說來」,都是和文化批判同步的,這也是魯迅式的批判。這個批判來自小說最基本的技術——白描。具體地說,性描寫,更具體地說,下跪。絕了。

附帶說一句,在我的記憶裡,最好的性描寫有兩處,排名第二的來自《你好,憂愁》,薩岡,這個 17 歲的少女,她說,性「像海水的船,簡單極了」。排名第一的則是阿 Q 的這一跪。

摘自《阿Q正傳》,魯迅 著,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

相關焦點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2017年6月22日,畢飛宇在張掖河西學院賈植芳講堂解讀《阿Q正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續優勝記略」的那次反轉,「優勝記略」充其量也就是一組油腔滑調的「小故事」。魯迅的存在大幅度地提升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高度和美學品質。四、作風問題和文化批判剛才說了,「續優勝記略」裡的小說人物是按照王胡——假洋鬼子——尼姑這個次序出場的。好吧,阿Q打不過王胡,只能到假洋鬼子那裡找平衡,平衡沒找到,那就去調戲小尼姑。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可能對於魯迅的部分小說,我們也是不陌生的,比如孔以及阿q正傳、藥、故鄉等作品,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佳作。當然魯迅的阿q正傳算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許多讀者在初讀阿q正傳時,覺得主人公阿q是一個無賴,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員,阿q為了生存只能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江南田園·選自Pexels網站從此國人知道了阿Q,知道了阿Q精神,而且一直是從負面的角度解讀,無限貶損阿Q和阿Q精神。
  • 《阿Q正傳》讀後感
    孔乙己和陳士誠是封建科舉的犧牲品,單四嫂子和祥林嫂是慘遭封建禮教摧殘的婦女,如果說他(她)們代表的是特定階層,反映了知識分子和婦女們的生活際遇。那麼《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的結局,則揭露了那個時代背景下,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境地。孔乙己也好、陳士誠也罷,還有單四嫂子、祥林嫂、以及阿Q,都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她)們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強權面前,只能像先生在《狂人日記》所描繪的那樣被「吃掉」。
  • 《阿Q正傳》
    《阿Q正傳》第一章 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上的一個傑出成就。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民問題(即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繫在一起。小說要告訴人們的是:阿Q式的 「革命」和殺害阿Q式的革「革命」都只能使中國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國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獲得勝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覺醒了的人民!《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效果。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如此人物,相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他對近代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魯迅先生及其作品是如何評價的吧?曾經,莫言就公開表示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 每日一讀|《阿Q正傳》,一個因為「貧窮」而被遺忘的故事
    這部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阿Q是魯迅筆下一個擁有極為鮮明的個性的人物,他非常窮,窮得只剩下一條褲子,可以說除了這條褲子,他真的是一無所有了,甚至連姓名都沒有,或者說不是沒有,是因為窮到了不應該擁有名字,低劣到了不配有姓氏的程度。
  • 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入木三分,更具有現實意義
    《阿Q正傳》就是作者的一次大膽嘗試,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默默生長、像壓在大石底下的枯草一樣,代表著沉睡了千年的靈魂。先生通過對他的被剝削、被奴役的累累傷痕的解剖,展示出一部勞動者被壓迫的歷史。下面介紹魯迅的一篇名作,描寫精彩,更細膩地解剖了人物內心。
  • 《阿Q正傳》小談,小說的給人的感想是如此深刻
    圖片來源於網絡今天說的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代表作之一了,十分的經典。他的書大多數都是富有大量批判精神的,至於批判的是什麼,唉,我也不想多說了,小編個人認為一個時代大環境的形成都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不可說,不可想像的事情。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所以造成了那個時代下的背景,但是一篇文章的作用又有多少呢?
  • 畢飛宇:人類文化多由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支撐起來
    在頒獎典禮後,畢飛宇(左圖)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雖然自己獲得了該散文獎項,但自己特別害怕寫散文,「因為散文容易暴露自己的內心,當初也沒把《蘇北少年「唐吉訶德」》當作散文來寫,而是『非虛構"。  散文會將你是什麼樣的人全部暴露出來  談到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畢飛宇認為主要是與作者的距離,「小說是離作者比較遠的文體,在小說裡可以虛構、可以想像。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在《第一章·序》裡,作者向讀者解釋,在繁多「傳」的名目裡,為何捨棄了「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選擇了「正傳」。其中幾句令人不禁啟顏:「『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
  • 畢飛宇談怎樣讀小說
    《小說課》,畢飛宇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38.00元如庖丁解牛式的解讀中,畢飛宇將自己閱讀過程中體會到的那些欣喜、感動、驚訝甚至戰慄與讀者分享。他認為,閱讀小說和研究小說從來就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像,在激勵認知。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說,傑出的文本是大於作家的。畢飛宇是一個對文字很苛刻的人。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這段話摘自《阿Q正傳》的第一章,也就是序言部分。說起來,魯迅也是頗有意思,他專門花了一大章的篇幅解釋自己為何要給這篇小說取「阿Q正傳」這個名字。魯迅一共動用了兩個章節來描述阿Q的「行狀」,也就是第二章「優勝記略」和第三章「續優勝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