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阿Q正傳:阿Q調戲尼姑十分得意,看客們卻九分得意,差在哪?

2020-12-18 月明千裡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一部不朽之作,除了對那個特定的時代有深刻的表現之外,阿Q的形象可以說是永不過時的。

阿Q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體中,潛伏在周圍的環境中,阿Q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就結合小說文本探究一下阿Q的具體形象,藉此來窺探潛伏在我們生存空間中的這個無處不在的影子。

自欺欺人

有些人是喝了點酒之後就忘記自己姓什麼。阿Q則,喝了點酒之後記起了自己姓什麼。那回阿Q喝了兩碗黃酒之後,便說自己姓趙,「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

阿Q為他的這次不知天高地厚的胡言亂語付出的代價,是挨了趙太爺一個嘴巴,又賠了地保兩百文酒錢。

後來想:「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於是忽而想到趙太爺的威風,現在是他的兒子了,便自己也漸漸的得意起來,爬起身,唱著《小孤孀上墳》到酒店去。這時候,他又覺得趙太爺高人一等了。

經典的心理描寫。阿Q的勝利法,靠著自欺欺人來實現自我安慰。

無知卻自大

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裡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

這段心理描寫,一邊呈現阿Q的無知,一邊又體現出他不自知的自大。

愛劃分三六九等

在阿Q眼中,王胡就是比他更低一等的。看到王胡在牆根下曬太陽、捉蝨子,阿Q便並排坐下去,「倘是別的閒人們,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這王胡旁邊,他有什麼怕呢!老實說:他肯坐下去,簡直還是抬舉他」;至於小D,在阿Q眼中則連王胡還不如,「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他們本應聯合起來同仇敵愾啊,相煎何太急啊!

欺軟怕硬

阿Q正傳》第三章寫阿Q酒店前當眾調戲小尼姑。

我們記得那次王胡打阿Q,要拉阿Q到牆上碰頭時,阿Q說過「君子動口不動手」。

但對更為弱小的小尼姑,阿Q自己卻不動口,亦且動手,摸了小尼姑新剃的頭皮,又擰了小尼姑的面頰,可謂大肆其輕薄。

寫了這些之後,魯迅意味深長地寫了兩句:「阿Q十分得意的笑了,酒店裡的人也得意的笑了。」阿Q的「得意」為什麼是「十分」,當然是因為他親自實施了對小尼姑的調戲;圍觀阿Q這一行為的酒店裡的閒人們有沒有調戲小尼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其實卻不然!

閒人們也調戲了小尼姑。閒人們是通過阿Q間接地實施了對小尼姑的調戲。但畢竟沒有親自上手,所以「得意」也就稍遜阿Q,減一分而成「九分」。然不管「十分」、「九分」都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無本質區別。一句話,閒人們和阿Q其實乃一路貨色也!

被人消遣卻不自知

阿Q是一個消費品,未莊的人大多是拿他尋開心,消費他人的不幸是我們的天性。而當我們身處厄運之中,有多少人還能繼續讚美幸福和美滿?

阿Q切實地感受到他作為他人不幸命運的消費品:「阿Q於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們。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海裡一迴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遠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辛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而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生活不過是一片混沌,充滿了各種可笑的、齷齪的事情,它只能給人們提供笑料,但是他笑的時候卻禁不住滿心哀傷。一群興高採烈的人在聽一個小丑,正在捧腹大笑時,會在小丑的眼睛裡看到悽涼的眼神;小丑的嘴唇在微笑,他的笑話越來越滑稽,因為在他逗人發笑的時候他更加感到自己無法忍受的孤獨。」

阿Q的這種孤獨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與生俱來的麼?得意時眾星捧月,落魄時樹倒猢猻散,孤獨是人類的天性,越是受到啟蒙的人越是容易感受到孤獨的存在。阿Q最後的清醒是魯迅先生為他保留的作為人的理性,這也是不管我們如何忘我、如何瘋狂,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作為一個人存在於世上的原因。

我們沒有辦法去批判或者同情阿Q,因為他的身上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我們不能驅除他,因為是他讓我們變得完整。

魯迅正版《阿Q正傳》點擊下方給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每日閱讀]《阿Q正傳》中次要人物解讀
    對《阿Q正傳》一文,我們在分析了阿Q這一主要人物之後,就可以把握阿Q性格的實質——「精神勝利法」:自尊自大,自輕自賤,愚昧無知,狡黠圓滑,麻木健忘,畏強凌弱。若能再抓住文中的「閒人」、「看客」等其他人——這些在文中一閃而過的次要人物作深入分析,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更能領悟魯迅思想的深刻性。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中國文壇魯迅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可是我們漸漸長大,回頭再去看魯迅的文章,你會發現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深刻曾有作家評價魯迅稱魯迅的小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描寫可以把握得非常精準。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夫妻之間都常常會發生矛盾,所以,人與人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人與人之間因為某個事物或某個事件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就如導火索一般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彼此就會怒氣衝天,甚至大打出手,慢慢的就把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最後結果只會讓雙方兩敗俱傷.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像阿Q學習,學習他的永遠得意的精神,何為阿Q永遠得意的精神呢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不過這一段話,最早把《阿Q 正傳》譯介到法國的敬隱漁先生是略去未譯的,可能是他覺得這段話太難翻譯,即使譯了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各種「傳」的差別,會被弄糊塗吧。再看魯迅對錢太爺的大兒子的描述:他先前跑上城裡去進洋學堂,不知怎麼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後他回到家裡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句話狠哪,狠到骨子裡去了,他道出了禦侮本質——先做「人」,先不做奴才,然後,我們才有資格談禦侮。所以,關於禦侮,魯迅的態度十分明確,他著眼的不是方法論——不是師夷、體用和洋務,而是世界觀——我們要不要做奴才。魯迅為什麼如此在意世界觀呢?因為魯迅有「故鄉」,因為魯迅太熟悉「故鄉」的閏土和閏土們了。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文學史告訴我們,魯迅是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人。如果我們往細裡說,魯迅不僅是現代漢語短篇小說的肇始者,也是現代漢語中篇小說的祖師爺。我們的「中篇小說」就是從《阿Q正傳》起步的,是《阿Q正傳》為我們提供了「中篇小說」的體制模式,或者說美學範式。毫無疑問,《阿Q正傳》擁有史學的和美學的雙重地位。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 【文本解讀】我看阿Q
    只不過過去是節選,而人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將其全文選入,與一篇《魯迅的生平及創作》組成一個「魯迅專題」單元。可見,新教材對《阿Q正傳》乃至魯迅創作情況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阿Q正傳》是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阿Q是什麼樣的人?阿Q是什麼樣的典型?對這些問題,人們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重讀《阿Q正傳》,筆者也就這些問題談談看法。一、阿Q是什麼人?
  • 【小說】魯迅:阿Q正傳
    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閒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裡,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第二,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並不知道阿Q姓什麼。
  • 這個世界終究有很多東西是阿Q所想不到的(上)
    我甚至安慰自己說,這不過是魯迅先生編寫的一部小說,它不是真實。我拼命地用著阿Q的某種精神來說服自己不要悲傷,幾乎忘記了我一直不敢接受的現實是,此法的創始人阿Q正死於他的這種精神麻痺之中。是的,也許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也許世上根本沒有阿Q,但事實是,世上卻有著無數個像阿Q那樣的人。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
  • 經典老電影:阿Q正傳
    其實,未莊的農民們都知道阿Q挺能幹,無論是春耕秋收,還是推磨碾米,或是撐船擺渡,樣樣都幹得不錯,他卻享受不到人間的任何權利,連個落腳的住處都沒有,只好在土谷寺裡暫時居住,但阿Q是從來不認輸的,與王胡、小D打架,敗下陣來之後,說是,「兒子打老子」:碰到強硬對手,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到弱的對手,像小尼姑之類,阿Q得佔點便宜
  • 畢飛宇解讀《阿Q正傳》:作風問題和文化批判
    剛才說了,「續優勝記略」裡的小說人物是按照王胡——假洋鬼子——尼姑這個次序出場的。好吧,阿 Q打不過王胡,只能到假洋鬼子那裡找平衡,平衡沒找到,那就去調戲小尼姑。那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在描寫小尼姑的同時,如何去兼顧小說的發展的。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