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老電影:阿Q正傳

2020-12-18 杜杜解說

內容提要

辛亥革命前後的浙江農村。社會地位低下的長工阿Q,連個姓氏也沒有,但是他不服氣,硬說自已姓趙,因而挨了未莊地主趙太爺的嚴厲訓斥和耳光,地保也乘機敲了他二百文酒錢。

其實,未莊的農民們都知道阿Q挺能幹,無論是春耕秋收,還是推磨碾米,或是撐船擺渡,樣樣都幹得不錯,他卻享受不到人間的任何權利,連個落腳的住處都沒有,只好在土谷寺裡暫時居住,但阿Q是從來不認輸的,與王胡、小D打架,敗下陣來之後,說是,「兒子打老子」:碰到強硬對手,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到弱的對手,像小尼姑之類,阿Q得佔點便宜,在賭場上贏錢後被打,回到土谷寺裡,自已打自己的耳光,處處以精神勝利法來鼓勵自己。

有一次,在幹完活之後,阿Q向趙府的女用人吳媽求愛,竟成了一場「戀愛鬧劇」,不僅遭到趙秀才的棒打,還被迫買了香燭去超府叩頭賠罪,又被地保敲了竹槓,最後連棉被都賣掉,被逼傾家蕩產,無法生活下去,只好離開未莊。

阿0來到縣城,在白舉人家中當幫工、有一天因說了句實話,刺痛了舉人老爺,又被一耳光打出了門外,生活沒有來源,阿Q在縣城到處流浪,一次偶然的機會偷了些舊衣服帶回未莊去賣,召來了不少鄉鄰,大家都說阿Q發財了,阿O高興得手舞足蹈,在酒店請鄉親們喝酒慶賀。

辛亥革命爆發了,不可一世的白舉人嚇得失魂落魄,把一箱箱的家私偷運到鄉下寄存。平昔威風凜凜的趙老太爺,也不得不怯生生地迎著阿Q笑,稱他為「老Q」。老Q為此十分得意,原來,他對革命是深惡痛絕的,但從地主老財們對革命的恐懼中,朦朧地意識到革命是如此這般,從此也神往起革命來了。

趙老太爺對革命的恐慌,很快就過去了。未莊的「革命人物」假洋鬼子和起秀才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他們也革命了,去靜修寺打了老尼站,砸碎了「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並偷著拿走了觀音娘娘座前的那隻值錢的宣德爐。鄉間的革命是這樣,城裡的革命也差不多,知縣大老爺還是知具老爺,帶兵的還是那個老把總,殺過革命黨人的白舉人居然也當上了民政幫辦,總之,革命過後,一切照舊。

此時的阿Q卻十分神往革命,甚至飄飄然地做起了「我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美夢,夢見自己成了穿銀白盔甲的革命黨人,有女人,有了錢,也有了地位。夢醒之後,阿Q還是住在土谷寺裡,然而夢幻卻又使他難以忘懷。於是,阿Q下定決心,鼓足勇氣。真正去投革命了……他去找假洋鬼子。可是連話也沒說完,就被趕出了大門。

阿Q納悶了,真是有點「他媽媽的了」。由於趙太爺父子的誣告,阿Q被縣太爺和把總大人投進了大牢,不過他一直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最後倒革到自已的頭上來了。阿Q判了死刑,因不識字而用毛筆畫押時。因總畫不圓而深感遺憾。在被綁赴刑場的途中,阿Q似乎明白了什麼,然而他又似乎什麼都沒明白。

影片賞析

影片以活動畫面去體現原作的基本精神,用來表現情節的夢,是作品的點睛之筆。阿Q的夢,小說只有四百餘字的描述,魯迅先生藉此來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影片卻對夢作了淋漓盡致的演染。夢,作為阿Q的革命幻想曲,無非是殺死仇人趙老太爺之流;搶掠財物面使自己成為有錢人,找個女人(吳媽或小尼姑均可)等,這反映了貧窮的勞動者,為起碼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狀況,提出的正當而合理的要求;同時也暴露了階級局限性帶來的落後意識。

在長達近手的膠片中,編導營造了一個撲朔迷離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以深藍、灰綠、銀白等比較沉重、冷峻的色作為夢境色彩的「主旋律」,奏出了阿Q的悲修命運。陰沉、孤獨、冷、寂寞的氣氛使觀眾對主人公的遭遇更加同情與關注。當「白盔白甲的革命黨」人阿O身著紹興大班裡的戲裝,出現在銀白色世界(樹木、房會、牆壁等全是象徵性的銀白色)的畫面上,像唱戲似的演出了一場革命幻想曲時,觀眾的心震了。

編導的諷喻含義使人難以忘懷;連溫飽也得不到的阿Q,起來「造反」、「革命」,他們的目的僅僅是解決「食」與「性」等作為人的起碼的需求;造反的結果,阿Q的悲劇是必然的,夢境是阿Q性格的升華,也是阿Q精神最充分的體現。阿Q的形象能站立在銀幕上,與扮演者嚴順開的表演分不開。

嚴順開成功地塑造了這角色,他的舉止、動作、情緒和心態,使阿Q這一形象,愚昧可笑又不流於膚淺,使觀眾在笑的同時,吞咽著辛酸的淚水影片中廟祝形象的塑造,是對原作的反叛,寄寓著編導對舊時代純樸農民深沉的愛與無比的同情。小說中的廟祝是個利慾薰心的小人,而電影中的廟祝是個善良、慈祥的長者。

阿Q在未莊無處居住,只好暫住土谷祠裡,當阿Q向吳媽「求愛」失敗後,地保前來敲竹槓,阿Q只好以棉衣作典當,一直過著清貧生活的廟況,把積攢多年的血汗錢,全部拿了出來,代阿Q「還帳」。這一細節,透視出在黑暗腐敗、人世炎涼的封建社會,勞動人民之間仍然充盈著人情美。

2、獨白、白等的運用恰到好處

編導把文學語言變成電影語言時,注意保持和發揚了原作夾敘夾議的語言風格。在影片的序幕中增加了魯迅先生大量的內心獨白。獨白,作為畫外音之一種,是編導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基本手段,也是影片中人物言語動作的一種表現形式,抒發其情感與願望。

影片一開始,就淡化出一個獨具匠心的畫面:在北京魯迅先生的舊居,夜深人靜,「老虎尾巴」的燈光熠熠,魯迅握筆凝思,觀眾耳畔響起深沉厚重的畫外音,講述阿Q的家族及姓名的來歷,把觀眾自然而然地引入了阿Q生活的時代。另外,在情節發展過程中,適當插入了旁白,用來說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連接大幅度的時空跳躍,對情節內容作必要的解釋,發表富有哲理性、抒情性的議論。

影片中旁白的運用,體現了魯迅先生刻畫人物,寫意與白描融為一體的手法。如:阿Q在賭場上贏了錢,卻被人搶去,還被打得遍體鱗傷,回到土谷祠後,他忽然打了自己兩個嘴巴,オ慢慢由激怒到心平氣和了。這時,有一段旁白:「在阿Q認為,打人的是他自己,被打的是別人,精神勝利法奏效了,阿Q轉敗為勝了。」這不僅渲染了氣氛、情緒,還入木三分地揭示了阿Q的性格本質。

再如,當阿Q被綁赴刑場時,旁白響起:「阿Q莫名其妙的奇想,他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未免要遊街示眾。」這進一步展示了阿Q深層的心態。影片結尾的旁白:「阿Q死了,他雖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同小尼姑所罵的那樣斷子絕孫了。」其哲理含義意味深長。但是,在一部影片中,過多的旁白,容易使影片變成單純的說明書。

所以,畫外音的使用必需掌握分寸感。《阿Q正傳》就整部影片來說,畫外音的運用分寸感很強並恰到好處。使影片的社會功能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得以淋漓盡致地披露。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可能對於魯迅的部分小說,我們也是不陌生的,比如孔以及阿q正傳、藥、故鄉等作品,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文學佳作。當然魯迅的阿q正傳算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許多讀者在初讀阿q正傳時,覺得主人公阿q是一個無賴,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員,阿q為了生存只能去欺負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為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阿Q正傳》電影海報,手繪風格惟妙惟肖,讓人愛不釋手
    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於1981年將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搬上了銀幕,由陳白塵改編、岑範導演、嚴順開主演。在重視手工甚於機械的年代,一筆一畫都是用心這部電影的海報由著名漫畫家丁聰繪製。丁聰(1916年至2009年)生於上海,筆名小丁。丁先生被選中創作《阿Q正傳》海報並非偶然,他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創作過《阿Q正傳》的插圖,其後他創作的《魯迅小說插圖》也是經典。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阿Q正傳》也被拍成了電影廣為人知,由嚴順開主演的阿Q深入人心,啼笑皆非。該影片主要揭示了在舊社會的壓迫下思想深受璀殘的場景。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如今過得怎麼樣呢?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魯迅作品沒有退出教材,他原著的電影除了《阿Q正傳》,還有啥?
    討論教材並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想要討論的是:魯迅的經典作品在大銀幕上的呈現。應當說,在影視作品異彩紛呈的80年代,我們還的的確確看到了幾部經典的魯迅原著的電影作品,首先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嚴順開,上海演員,長著一雙小眯眯眼,一臉滿是嘎雜子但卻無毒無害的笑容,這樣的人飾演小人物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曾主演電影《阿Q正傳》 著名表演藝術家嚴順開去世
    1981年,嚴順開主演電影《阿Q正傳》,憑藉該片獲得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嚴順開其他的作品包括電視劇《紅樓丫頭》《大宋提刑官》,電影《銀飾》,滑稽戲《太太萬歲》《獨養女兒》等。嚴順開還曾在央視春晚出演《阿Q的獨白》《張三其人》《愛父如愛子》等小品節目。
  • 與《阿甘正傳》不相上下的5部勵志電影,一生必看的經典!
    昨天小編整理了五部勵志電影分享給大家,好多熱情的朋友留言推薦了一些不錯的電影,小編整理了幾部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喜歡,如果有好的電影推薦歡迎給小編留言,小編會不定時整理出來分享給更多朋友們的。今天帶來了與《阿甘正傳》不相上下的5部勵志電影,一生必看的經典《觸不可及》據說這部電影改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富豪因為跳傘事故,導致癱瘓無法站立後要招聘一位全職陪護的故事,而另一部黑人主人公也就是這個時候出現了,雖然他剛從監獄出來,但是富豪還是第一眼就選中了他,於是便開始了一個月的試用,在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讓兩個人的思維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阿Q正傳》
    《阿Q正傳》第一章 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
  • 38年前的《阿Q正傳》,藏了多少好演員?其中還有22歲的六小齡童
    昨天又看了一遍上影廠1981年拍攝的老電影《阿Q正傳》,再一次肯定了我對它的認識——這的確是一部被更多人所忽略的好電影。甚至很多觀眾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基本上都說它好,尤其是其中一眾好演員的表演,更是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豆瓣評分8.3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這個評分,顯然已好過現在太多的國產爛片了。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1921年12月創作的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於《吶喊》小說集。這篇小說寫於辛亥革命失敗以後,風雲激蕩的年代。《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上的一個傑出成就。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民問題(即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繫在一起。
  • 《阿甘正傳》等電影成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藏片
    《阿甘正傳》中文海報  搜狐娛樂訊  位於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今日公布了2011年收藏片庫的作品名單,《阿甘正傳》、《失去的周末》、《小鹿斑比》、《諾瑪蕾》、《沉默的羔羊》、《殺手悲歌》等25部傳世經典獲得註冊。
  • "阿甘正傳"等入選2011美國家電影目錄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會圖書館公布了2011年入選國家電影目錄(National Film Registry)的25部影片,《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和《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 盤點阿甘正傳經典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文 | 潮叔說電影原創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這部於94年上映的電影《阿甘正傳》,雖然至今已過去26年了,但大家依然對這部電影記憶猶新,評價頗高。足以見得這部電影是多麼的偉大,給人帶去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但是電影中給出了線索: 阿Q疑似姓趙故事是這樣的:在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阿甘正傳》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阿甘正傳》阿,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展現歷史與個人的約定,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美國政治社會史的史詩片 1994年出品 導演:羅伯特·澤梅基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 加裡·西尼斯 薩莉·菲爾德 ·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 《阿甘正傳》不是一部鼓舞人心的電影
    關於「《寄生蟲》是否適用於「奉俊昊憑什麼」「中國電影還差多遠」的討論仍然很熱。飽受爭議是正常的。這部韓國電影,四項大獎,出人意料的黑馬,當之無愧的大贏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勢必會引發全世界波網民的強烈圍觀。
  • 《老港正傳》等回歸影片溫馨感人 見證香港變遷
    揚子晚報網消息 女作家梁鳳儀專門打造的電影《女人本色》,黃秋生主演的反映香港電影放映員生涯的《老港正傳》以及描寫香港菜市場變化的溫情電影《每當變幻時》,都已在7月前後陸續上映。這三部影片均是溫馨文藝片,選擇了小中見大慶回歸,經過一番較量,《每當變幻時》口碑不錯,但因為片名含糊失去了不少觀眾,《老港正傳》檔期最長,吸引了不少中年觀眾,《女人本色》上映時間最遲,南京拷貝投放較少,先期的宣傳力度也不夠,票房排名靠後。  三部影片均走溫情路線,通過普通人的生活,見證香港的變遷。《女人本色》和《每當變幻時》都是以女性的命運和奮鬥史來「隱喻」香港精神的堅韌和草根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