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五穀雜糧的精華,薄如輕紗的美味
走在全國各地的小吃街上,你都會看到煎餅果子的身影,當然不出意外的話,同它一同出現的還有手抓餅以及烤冷麵。與其他兩種小吃不同的是,煎餅果子具有悠久的歷史,有一定的人文情懷以及地域特色,而其他兩種都是近代美食家的產物。煎餅果子有很多版本,比如東北版,山東版以及河南版等等,每個版本都是煎餅果子在各地流傳時與當地特色結合的產物。
當你吃上美味的煎餅果子時,可否想到這等美味的小食是起源於何處?拋去各個版本之說,煎餅果子是起源於天津的,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相傳有一位山東壯士,擅長用刀,亦精通庖廚之道,一日,路見不平,衝冠相助時卻被人陷害惹上了官司。無奈之下,只有背井離鄉,倉皇逃去,壯士貧困潦倒,在飢餓的面前,壯士以自己心愛的刀為爐灶,烙了幾張煎餅,沒有物質基礎,就把撿來的果子放進了煎餅裡邊,煎餅果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沒錯,煎餅果子就是來源於煎餅。
我國古代北方地區不像現在這樣可以隨隨便便的吃到大米,那時候北方多種小麥,所以,北方的主食多是麵食,煎餅就是這眾多麵食中的一種,而且是歷史極為悠久的一種。不像現在這樣,煎餅多用細糧磨成的麵粉製成,以前的煎餅都是用各種粗糧磨成的麵粉烙制的。要想吃到一口正宗香甜的煎餅就要把精心挑選的糧食磨成麵粉,和好發酵後調成糊狀,在均勻的攤在特定的工具中烙成圓形。由於煎餅的原料以及烙制方法的原因,煎餅出鍋後水分會比較少,很有嚼勁。
關於煎餅的歷史有很多傳說,其中最為流行的一個就是由有臥龍之稱的三國謀臣孔明先生所發明,說是在孔明先生來到劉備帳下不久,劉備兵力孱弱,經常被曹兵追逃,在一次彈盡糧絕之際,孔明先生讓火頭軍用水把麵粉和成漿狀,把銅鑼放在火上,拿木棍把米漿均勻攤開,就有了救命的食物,也就是煎餅,分給將士使用後軍心大振,大破敵軍。但由考古學家發掘出的用於製作煎餅的工具餅鏊推測,煎餅出現在華夏大地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所以這種傳說也就是以訛傳訛,不攻自破。
煎餅有很多類別,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分類方法,比如製作的原材料。我們常見的煎餅有很多種顏色,這是因為煎餅可以用很多種五穀雜糧來製作,而出鍋的煎餅和它的原材料的顏色是十分相近的,比如以大米或小麥為原材料的煎餅就是白色的,以小米、穀子或玉米為原材料的煎餅果子就是淡黃色的,以高粱為原材料的煎餅就是淡淡的棕色,而以花生或大豆為原材料的煎餅就是深黃色的。因為商家每次製作基本上都是用一兩種原材料,所以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一鍋煎餅什麼顏色都有的狀況,未免有些遺憾。
煎餅還有很多根據個人口味及製作方法衍生出來的特殊煎餅。如果你想吃上一口酥香可口的煎餅,就可以把煎餅烙好後冷卻至涼,然後再次烙制一會便可。如果你想吃上非常具有特色的酸煎餅,就需要把為煎餅調製的麵糊進行更深一層次的發酵,使其變酸,這樣攤出來的煎餅就會有一股獨特的酸味。
而如果你口重想吃鹹口的煎餅時,就把辣醬均勻地塗抹在煎餅的表面,然後再把煎餅疊成方形,放置一段時間即可。當然如果你只想吃原汁原味的煎餅,那只要按正常步驟操作就好,那股由內而外的香甜保證讓你滿意。
一套傳統的煎餅製作工具有很多部分組成,這其中就有鏊自、油搭子、舀勺、鏟子和筢子。但在我國東北的農村,製作煎餅並不需要這些複雜的工具,他們只需要一口大鐵鍋,一個舀勺再加上純熟細膩的手法以及精準的火候把握就可以完全代替那些複雜工具所行使的職能。大家都知道當年的闖關東就是由於山東地區天災人禍,很多當地的人紛紛一路向北逃難,很多東北地區的人都是那個時候闖關東人們的後代,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把正宗的煎餅手藝帶到了東北,所以現如今東北的煎餅在市面上也很是出名。
煎餅歷經幾千年歷史長河的洗禮仍未消失,這足以證明了煎餅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常吃煎餅可以健脾生津,增強食慾,保持各種感覺神經的健康,甚至可以延緩人體的持續衰老。這麼健康而美味的食物,還不去嘗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