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米勒創作的《拾穗者》,圖中有三位婦女,正在撿拾地上散落的谷片,他們彎著腰,排成一條直線,他們的姿勢是古老而受敬仰的姿勢,可他們並沒有跪下,與藝術史傳統中的卑微相背。
這三位婦女,在收割完莊稼的平坦田地裡辛勤勞動,她們專心致志,行動不有力不敏捷,卻有種不一樣的魅力。
收割和拾穗是前後發生的行為,可是作者卻將這兩種行為放置在同一個場景中。而拾穗者又成了畫面的主體,而背景是一片豐收的景象。地主收割,農民拾穗,在鄉村社會中一直都維持著這一平衡,勞動者不是土地所有者,他們的勞動成果不能歸自己所有。而拾穗這種方式在過去又被看作是土地所有者的一種慈善施捨,他們可以讓鄉村社會中最底層、最貧窮、無法養活自己的個體和家庭依靠這種方式維持自己的最底限生活。
由於《拾穗者》描繪的並非是遠處匆忙的收割者們的勤勞,而是窮人撿拾他們留下的穀物殘渣,所以這幅畫在當時也是惹怒了中產階級。甚至於當時有評論家說三位拾穗者高高舉起拾得的農產品,不是依靠自己誠實的勞動獲得的。
這幅畫作當時被看作是帶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政治議題,有人將三位拾穗者看成是「貧苦大眾的命運三女神」,也有人將她們描述成「乞丐」。她們到底是女神還是乞丐呢?
首先,畫中的背景不是優哉遊哉的田園生活氣氛,人物之間的關係也失去了等級秩序,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紀實。
米勒沒有對三位農婦的表情作具體刻畫,沒有對形象做絲毫美的修飾,她們被塑造得寬闊堅實的體格和有條不紊的動作,簡單明了的輪廓在微微的霞光映襯下,顯得是那麼真實自然。畫家關注的不是畫面的細枝末節,而是主題總形式和色調關係。
以表達農民生活勞動的場景為主題的繪畫,在1857年是極少出現的。三位主人公的服裝色彩和一望無際的田野對比,泥土氣息撲面而來,表現出勞動的重要性和農民對土地深深的依戀之情,這是米勒精準的現實主義和人性化的思想表達。
在三位拾穗者的色調描繪與背景懸殊的對比來看,畫面中的農民隱隱有抗議聲傳來,這三位農婦雖然樸實,卻是獨一無二的女神。背景的地平線上隱約能窺探到農民的暴動和斷頭臺。
畫面中一片金燦燦的豐收場景,讓秋收的美感深入人心,而在這一片美好中,三位拾穗者的樸實色調映入了眼帘,搶奪了觀者的視線。
三位農婦的衣服為主色調,在畫面左側光源的照耀下牢牢鎖住觀眾的視線,充滿了閃耀光線和生命力的背景在平衡畫面時充滿著美感。尤其是主人公的帽子顏色是三原色,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勞苦大眾的貧困樸實自然流露,真實美在觀者心中油然而生。
作品中表面的平和寧靜與深處的殘酷社會階級作出了對比,讓人似乎聽到了聲嘶力竭的吶喊,畫上的現實與美即人的自身感受,人心中的美意就是畫中之意。
《拾穗者》的三位拾穗的婦女到底是女神還是乞丐,主要是取決於不同階級的利益。站在土地所有者的角度,這一幅油畫所表現出來的涵義與之是相衝突的,所以沒有人會同意說這三位婦女是女神。她們只是不勞而獲的卑微者,最底層的勞動者,在他們眼裡微不足道的人居然成了畫面中的主角,這是中產階級所不齒的事情。
而站在底層勞動者的角度,這一幅油畫是代表了他們的利益,為他們吶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因而在他們的角度中是三位女神的代表。
任何時代都有自己的無奈,尤其是無產階級者,所做的勞動成果不屬於自己,哪怕付出得再多,最後的果實都只是上交給資產階級。米勒專注於貧窮勞動者的創作,專注於底層人民的生活,這種真實,在《拾穗者》中完美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