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傑 男,1950年11月出生,河南省武陟縣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我等求學地——鹹陽之稱謂
每每談起學習經歷,很多人發問,怎麼會在鹹陽上學?老同學老校友有時也問我,這個城市為什麼叫鹹陽?
鹹陽二字儘管很平常,但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卻是絕對重要的一站。七十年代鄧小平當政在全國實行第一次高考,我以全縣語文第一名數學第三名的成績考進了剛從北京遷到鹹陽的西北輕工業學院,我們諸學友在八百裡秦川之中心,關中平原之腹地,華夏第一個統一帝國之都城一一鹹陽生活學習了四年,而我本人讀書後又留校教書,一混就是十多年!我們的一生別的可以忽略,唯獨鹹陽不可以忽略。我們一生無論成就如何、處境如何,寵辱炎涼均與鹹陽二字有些許相關。
好政策:可獲得城市戶口
一個掙工分的農村青年能獲得城市戶口,吃上商品糧,能搞科研獲得國家科技一等獎,能當上全國人大代表到人民大會堂討論國家大事,能當上大學教授指導博士生碩士生,都與鹹陽這個小城市的第一推動力直接相關。沒有天哪有地,沒有鹹陽的蹣跚學步哪有今天的登高望遠?對於每個學友來說如果沒有鹹陽,我們的人生就是另一種寫法。
我本人最大的缺點是愛琢磨事兒,遇到問題非弄個水落石出、講個清清楚楚不可!也許因為這個性格,一生吃盡了苦頭(你懂的)。
那個雨濛濛的秋天,我來到這所號稱輕工首府的全國重點大學,成為第一屆皮革專業本科生。當時我就對這麼一所全國著名的大學設在鹹陽有很多疑問。一到鹹陽,我就思索此地為什麼叫鹹陽呢,難道與味道鹹淡、甜鹹有關?難道與「雙」「兼」「皆」有關?
問了老師,並不能全部說清楚,多次到圖書館查資料,詢問當地老者,慢慢地對這個城市名稱有了全面的了解。
鹹字有兩解
鹹字有兩解,第一解為當今常用之鹽的味道——鹹味;第二解則為雙、兼、都、皆,以及普遍也。第二解為文言之常用,如「鹹知其不可為」即「都」認為其不可為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即「皆」來問訊之意。
我家鄉河南武陟至今把兼種兩種以上作物的耕地稱為鹹作,如玉米地裡間作綠豆,稱為鹹綠豆。鹹陽之意即為」雙陽」或「皆陽」也。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鹹陽城在渭北高塬[準確地說指的是九嵕(zong)山]之南為「一陽」,又在渭水之北為「第二陽」,因此稱為鹹陽是再準確不過了。
鹹陽並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才定為首都的,早在一百三十年多前始皇嬴政他老爺爺秦孝公就定為首都了,因此鹹陽實際上是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挺然崛起的發祥地。
嬴政先生統一六國後遷天下富豪十二萬戶於鹹陽(住在以現在的茂陵為中心),當時一戶(含奴僕)大約幾百人到一千多人。秦始皇在鹹陽大興土木,大造城池宮殿,僅僅阿房(讀epang)一宮(在今西北輕院東),人即稱三百裡(三百當然是虛詞),可見當年鹹陽之大、鹹陽之繁榮。比當時的長安縣不知大多少倍!只是楚霸王項羽先生一把火燒了阿房宮之後,漢高祖劉邦走投無路,才不得不在鹹陽之東郊區找了一塊地方臨時落腳,但以後首都鹹陽再未重建(可能是因為廢墟太多,重建投資太大),難以回遷,長安反而逐步建成了都城,而且日漸繁榮,超越鹹陽。
鹹陽雖不再是首都,但鹹陽的美好含義和山水雙陽之風水地貌,背靠高塬,面向渭水,懷抱盆地的恢弘氣勢,卻一直被世人嘆為觀止。周文王的周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漢景帝陽陵、唐太宗昭陵、女皇武則天的乾陵等13朝27個帝王以及諸如衛青、霍去病、楊玉環等名將、名臣、名人的近千座凌墓,均灑落在百公裡方圓的鹹陽。這就是當代人常說「地上西安底下鹹陽,地下的鹹陽能買兩個地上的西安」的緣由。
極目北望十分壯觀
七十年代在西北輕院上學時,經常登臨學校的最高處——五層的宿舍樓頂(這座單面樓房因學生在繩子上晾曬像各國國旗一樣的七彩衣服,當時戲稱為聯合國大廈),極目北望,大小古冢盡收眼底,如連綿不斷的金字塔,尤為壯觀,不禁暗自讚嘆,真乃中華之華、千古寶地,沒有白來鹹陽上學!
更有韻味的是每日晚飯後,三五同學沿著防洪渠大堤結伴南行,直到渭水河濱,綿綿的沙灘裡坐下來,遙望對岸的姜太公釣魚臺,耳聽滔滔渭河浪湧聲。吟古詩、接對聯,背英語、唱秦腔,談天說地,縱論古今,真如置身畫景一般,至今讓人回味無窮。——哎,越說越遠了。
知道了鹹陽的含義,有人會問古都鹹陽有什麼別稱呢?當然有。
「車轔轔馬瀟瀟,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這是說的正名鹹陽。「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別名渭城,漢朝初年雖建都長安,但鹹陽名聲太大,遠超首都,漢高祖不得已才改鹹陽為新城縣,後又改為渭城縣。因此稱鹹陽為渭城、秦城、秦都均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