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痛點難點,也集中著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目前,銀川市共有20年以上的老舊小區1130個,建築面積1500多萬平方米,佔全市住宅面積的14%。面對日益嚴峻的老舊小區治理難題,銀川市以「四優四提」城市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現代化破題,通過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理順工作機制、強化資源整合、發揮黨員作用等「紅色組合拳」,讓老舊小區改造過程成為錘鍊黨的組織、發揮黨員作用、凝聚群眾人心的過程,全面提升老舊小區治理水平,讓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
支部建在小區,在改造過程中提高治理能力興慶區鳳凰北街街道陽澄社區三合苑小區原來有5棟居民樓,分屬3家產權單位,3個小區隔牆而居,院落狹窄、環境堪憂。興慶區按照「四優四提」方案中「破牆整合、拆小並大」的整治理念,成立小區臨時黨支部,組織黨員挨家挨戶講政策、統一居民意見,召開議事會、商定整改方案,協調住建等部門,實施車棚重建等改造項目,一系列的改造徹底改變了老樓院的舊面貌。
「三合苑」的「變身記」只是銀川市以黨建引領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縮影。據悉,今年銀川市計劃對130個項目、233個小區、2.73萬戶、208萬平方米進行改造。面對老舊小區歷史遺留問題多、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居民意見難統一等問題,銀川市通過在老舊小區構建「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居民區)黨支部+樓棟(院落)黨小組」的組織鏈條,通過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搭建居民議事平臺,引導居民參與其中,讓一批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 .
截至目前,全市共在老舊小區建立小區黨支部27個,樓棟(院落)黨小組198個,推動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02個。
「紅色」進物業,在黨建引領中實現長效服務
銀新苑南小區建於2004年,過去物業服務管理不到位、配套設施不完善、小區環境髒亂差,群眾怨聲載道。為改變現狀,金鳳區上海西路街道銀新苑南社區黨委創新「紅色管家」物業服務模式,通過在社區黨組織、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三方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將小區的一切難事都落在黨組織的層面解決,小區物業服務面貌逐漸改善,滿意度由過去的20%提升到98%,物業費收繳率由30%提升到95%以上。
銀新苑南社區的先試先行,為銀川市推廣「紅色物業」管理模式做出實踐探索。「四優四提」出臺後,針對已整治和改造的老舊小區,由社區黨組織及時組織引導業主成立業主委員會,引進專業物業企業進駐服務。對於不具備引進物業管理的小區,鼓勵黨支部牽頭成立物業管理服務公司,或由社區和產權單位共同管理,有條件的逐步過渡到專業化物業服務。同時,全面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和社區「兩委」班子交叉任職,實行社區、物業、網格、業委會等橫向黨組織負責人交叉任職、雙向進入,持續強化黨在物業領域的領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個無物業老舊小區建立了社區代管或共管的「紅色物業」。
吹哨+報到,在完善機制中打通治理經絡
金盾小區下水井內供暖與汙水管網「混搭」,管道不同程度生鏽破損,時常造成汙水洩露。為協調解決這一問題,興慶區勝利街街道辦向興慶區住建局、物業辦以及寧夏哈納斯燃氣集團有限公司「吹哨」。有關部門立即召開現場會,共同協調解決下水管網破損問題。而在唐徠小區,居民因小區裡的大樹遮光倍感煩惱,鳳凰北街街道辦啟動「吹哨」機制,聯動園林、電力、電信等部門共同修剪樹枝、騰挪管線,把採光權及時還給了居民。
為破除老舊小區治理「腸梗阻」和「獨角戲」問題,「四優四提」提出健全「1+4+N」的「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按照網格發現、社區上報、街道吹哨、分級響應、協同處置的原則,實現資源和力量聯動下沉。社區黨組織作為「吹哨」主體,負責摸排、徵集、響應、回復老舊小區居民難點與需求,公安、綜合執法、司法、市場監管4個常駐單位以及轄區共駐共建黨組織等「N」個單位到小區「報到」,真正做到群眾的事一說就行,基層的「哨」一吹就靈,確保居民的事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
當先鋒作表率,在共同參與中共享治理成果
財運小區內有一處未綠化空地,因為無人管理,雜草叢生、垃圾成堆。今年,西夏區北京西路街道文萃南街社區黨總支在財運小區建立黨支部,將空地劃分為27個責任區,由責任黨員對空地進行監管和綠化,有了黨員帶頭,居民們也「自覺」起來,斑駁禿地又穿上了綠裝。
「四優四提」方案中提出建立居民黨員「直接管」、在職黨員「雙重管」、流動黨員「跟進管」的分類管理機制,推動各類黨員常態化參加組織生活、接受教育、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老舊小區裡,針對直管黨員,通過黨員評星定格、承諾踐諾等載體引導黨員「亮身份、當先鋒」,針對在職黨員實行「雙報到、雙報告」,黨員先鋒崗、黨員示範戶、黨員志願者等一批紅色隊伍讓在黨旗老舊小區裡飄揚起來,引領著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銀川日報 記者 範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