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亞巍)敦化市渤海街工農社區有居民住宅樓74棟,其中32棟無物業樓房。社區位於老城區中心地帶,設因為建設年代久遠、基礎設施破舊、人口流動量大、老年群體居多等問題,黨的基礎建和黨員作用不明顯。面對落後管理現狀,居民意見很大,信訪上訪成為常態。
轄區的木業大廈小區就是典型的老舊棄管小區,通行堵塞、行路困難、鄰裡封閉,是問題最集中的小區。2019年,延邊州委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治理工作的意見》,為社區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提供了方向和路徑。工農社區結合轄區實際和特點,從問題最集中的木業大廈和平安小區入手「解剖麻雀」,確定以培育壯大紅色基層黨組織、激活社會黨員紅色細胞為手段,以打造紅色樓院為載體,把黨建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大力培育鄰裡文化、家風文化和孝道文化,總結推出「四步惠民工作法」,探索出了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的「紅色樓院」新模式。
一、繪出底色,築牢基層基礎
把解決黨的建設缺失問題放在首位,搭建組織框架、激活黨員個體、推動組織生活正常化,以強化陣地功能帶動小區治理。
建立紅色陣地。搭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網格黨支部和樓棟黨小組為支撐的組織架構,把黨的基層組織延伸到樓院裡,實現有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的組織,有組織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和活動。2018年,木業大廈小區正式成立黨小組,共有9名黨員,主要負責宣傳黨的政策,推動組織生活正常化,助推小區治理。
培育紅色頭雁。通過廣大居民推薦,經過社區黨委同意,把群眾威望高、組織能力強的李桂芳同志推薦擔任黨小組長,並在小區張榜公示。小區鋪設地面時遇到難題,需要一天時間把院內所有棚子的門檻抬高5公分,有的居民沒在家,有的男同志回不來,李阿姨用半小時時間組織7名男同志挨家挨戶幫助,僅半天功夫就達到了路面設計標高,沒有耽誤工期。小區安裝路燈、施劃停車位,李阿姨親自參與設計安裝,逐個上門徵求意見,保證了各項改造任務順利完成。
激活紅色細胞。通過頭雁的帶動,更多的樓棟黨員參與到小區自治工作中來,黨員成為群眾身邊最具活力的「紅色細胞」。從開始時一名黨員帶頭,到七名黨員全部參與,再到現在居民朋友自覺參加,大家有事兒找黨員,幹活兒看黨員,黨員的引領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現在,沒有人排班,院子天天有人掃;沒有人號召,大家以雪為令,小區居民的精神面貌悄然發生了改變。
二、文化助力,推動鄰裡和諧育新風
以文化建設作為突破,弘揚傳承好家風、好家規、好鄰裡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家國情懷。
傳承中華好家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們篩選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家風家訓的故事,包括焦裕祿教育孩子「誰也不能看白戲」,啟示大家不搞特權、公私分明;「黎氏一門皆才俊」的故事,告訴大家好家風育英才,有學有才、有義有德;「曾國藩三看家業興敗」的故事,告誡大家教育孩子要做家務、學經典。通過家文化的薰陶,引導樓院每戶家庭都要從小向孩子傳遞做人的氣節、做事的原則,逐步形成好習慣、好家風。
「六尺巷」中促鄰裡。針對鄰裡關係現狀,大力倡導謙虛、禮讓、互助的人文精神。社區選取1956年毛澤東主席接見蘇聯駐華大使時,曾經引用的六尺巷故事,以牆體文化的形式真實展示出來。教育大家,六尺巷的「寬」不在尺寸上,而是「寬」在鄰裡的心靈境界和禮讓精神上。通過鄰裡文化的展示,結合每年的鄰裡節活動,讓這種人文精神能夠傳遞到每戶家庭,逐步培育守望相助、貧病相扶的鄰裡情誼。
弘揚民族孝文化。把孝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誌,大力傳承弘揚敬老、養老、重孝、行孝的優良風氣。結合樓院改造實際,增加孝道文化展示空間,選取「漢文帝親嘗湯藥」「子路百裡負米」「黃庭堅滌親溺器」和「崔山南乳姑不怠」等行孝故事,引導大家如何做好兒女、做好兒媳。整個孝道文化牆從打造開始到結束,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學生駐足,成為樓院紅色文化展示的重要陣地。
三、四步惠民,利用好內外兩種資源
緊盯群眾需求,雙向發力,精準解決涉及居民最直接、最迫切的行路、停車、衛生、清雪等現實問題。
組織牽頭。替小區擔事、幫居民想事、為大家辦事,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鬥堡壘。注重發揮社區黨委、居民黨小組在小區治理中的統籌牽頭作用和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把黨建的觸角向小區延伸。為把紅色樓院建設好,基層黨組牽頭制定規劃、徵求意見、組織實施,共梳理道路、停車、衛生和文化打造等意見建議20多條,在改造過程中,大家帶頭監督、扶杆量尺,處處都能看到黨員的身影。
共駐共建。發揮部門行業優勢,動員轄區機關和企業參與小區改造,重點解決路面、下水、供熱和就業扶貧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為小區治理補充力量,提供支撐。工農社區共有企事業單位7個,通過社區黨委溝通聯繫,單位與這些老舊小區建立了幫扶關係。2020年,振發供熱公司幫助解決了居民供熱管線老化難題,住建部門投資20多萬元,重新鋪裝了小區路面和路燈。
兩會議事。搭建議事平臺,暢敘鄰裡得失,共議家國大事。發揮居委會、業委會聯繫居民的特殊作用,暢通信息反映渠道,通過民主議事、一事一議的辦法,解決居民訴求。小區每季度都組織召開業主大會,收集居民意見,溝通相互感情,對意見集中的綠化、清雪和養鴿等事項,再通過居民委會反映給社區黨委,共同研究解決。
鄰裡互助。大事靠政策,小事靠鄰裡。倡導鄰裡和諧、互幫互助的新風尚,通過百家宴、說事點的形式,加強居民間溝通,形成互相尊重、相互禮讓的風氣。同時政府職能部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能帶頭下沉社區,宣講法律就業政策,針對性地答疑解惑,把問題矛盾化解在基層。目前木業大廈小區沒有一起信訪上訪事件。
四、健全制度,形成自治自管的長效機制
發揮制度規範約束的特殊作用,促進基層黨建和小區治理有序推進,實現自治自管常態化。
主要分三個層面:針對黨小組,按照黨章要求,建立組織生活、黨員學習、街道領導上黨課制度,與社區黨委同步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社區專門安排一名黨員聯繫指導。黨小組負責人李桂芳同志在社區擔任黨委成員,社區兩委成員劉會傑在樓院黨小組擔任副組長,實現交叉任職。針對業委會,確定每季度召開一次業主大會,每年舉辦一次鄰裡節、百家宴、母親節和七一等節慶活動。針對樓院環境,建立樓道衛生、樓院清掃、冬季清雪制度,把各項工作都落實到了每家每戶。針對居民意見建議,正著手建立完善「四項清單」制度。
社區從2018年開始謀劃至2020年利用兩年時間爭取各方面支持並組織實施,累計投入資金達到40萬元,幹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探索出一種立足老舊棄管小區治理的「紅色樓院」新模式。目前,在社區黨委帶領下,樓院黨小組參與策劃、組織實施;黨員個體率先垂範、人人爭先;住戶居民主動參與、不當看客,黨的基層組織作用越來越明顯,鄰裡互助關係越來越和諧,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在這裡得到紮實有效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