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中,商貿樓宇和城市社區似乎是兩個各自為營的空間,自成一體,獨自繁華。但是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紹興市柯橋區華舍街道在「戰疫」中探索出了一條社區治理新路徑。
在「戰疫」中,樓宇物業與社區形成緊密的戰友關係,背靠背、手拉手,開啟了防疫物資共享、聯防聯控共戰的模式,彌補了以往互動活力不足、資源途徑缺失等短板。
這種探索樓社單治相加大於雙治效益的「1+1>2」模式,極大推進了華舍街道城市現代化建設。
突破:共享共治放大社會治理效能
簡單來說,「1+1>2」的運作分為兩步:華舍街道一方面推動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三社」進樓宇,放大社會治理效能,把社區固有化的政治氛圍、運行機制、人才隊伍、文化生活帶進樓宇,破解樓宇中兩新黨組織邊緣化、企業內生動力不足、單兵作戰資源少等困境,打通樓宇內部企業之間、樓宇與樓宇之間、樓宇與社區之間的融合渠道。
另一方面,進一步挖掘商貿樓宇中衣食住行、培訓教育等各行業潛力,協力破解城市社區鄰裡關係淡漠、停車出行不便、人文交流稀薄等難題。
這樣做的好處是,首先是空間的突破。
為高質量推進樓宇黨建發展、高品質服務樓宇企業,精細化治理樓宇社區,華舍街道借鑑社區治理理念,以網格黨建工作為基礎,探索「1 個中心—4個片區—10個服務站—28個服務點」的網格化樓宇服務新模式,構建起以「樓宇黨建」為引領,集組織關係遷轉、黨員教育培訓、消防安全教育、防範電信詐騙、員工招聘、就業培訓、困難職工幫扶、人才項目申報、招商引資等多個方面的公共服務與社區治理於一身的樓宇社區運行新機制,全面負責片區內樓宇、企業等的管理服務和「兩新」組織黨群工作;同時,樓宇提供酒店廚藝培訓、夜晚車位借用、新華書店書籍社區駐點等空間上的資源共享,讓「紅飄帶」連起分片區,突破固有的樓宇、社區各自為戰空間上的屏障。
其次是實現了功能的突破。
華舍街道樓尚我家以「功能型黨支部」管理模式、樓宇「契約化」共建模式和「樓小二」服務模式,實現金柯橋大道沿線國貿區和CBD商貿區樓宇黨組織「雙覆蓋」,打造了以「服務樓宇企業、打造樓宇品牌、發展樓宇經濟」為宗旨的服務團隊,大大提高了樓宇企業黨員、職工辦理業務、企業經營戶決策的效率,在此基礎上,華舍街道再次擴大助企隊伍,從27名樓宇黨建指導員增加9名功能型黨支部書記「紅小二」,再從由街道機關、稅務局、市場監督局、派出所、物業構成的196名「樓小二」團隊增加「紅小二」和社區工作者,成為245名樓宇片區網格長,駐企團隊的晉級使樓宇黨建功能一再演化升級,從「建組織」到「送服務」,從「聚合力」再到「做治理」,華舍街道服務團隊的角色也逐漸由原先的資源和服務的提供者、組織和活動的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實現了樓宇黨建的功能突破。
再次是取得了形式上的突破。運用「眾籌思維」,將社區契約化共建成立的心理諮詢室、家庭病床、美食協會、孔子學堂、社區合伙人等社會組織引入商貿樓宇,用豐富的活動和資源創新樓宇黨建模式,增強黨建活動對受眾的吸引力;同時,社區引入樓宇稅務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各大銀行、證券中心、早教中心、培訓機構等社區稀缺資源,激活樓宇資源動能,豐富社區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樓宇企業擴展商品銷售渠道、打響企業運營品牌。不管是樓宇組織進社區,還是社區組織進樓宇,用一紙契約打開共融的窗口,將社區的人口資源和行業的個性優勢互補長短,形成「樓宇+社區」的生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更有利於推動樓社共建到共享的成果轉化。
優勢:資源共享讓樓宇管理更精細
「樓社共融」的好處極快凸顯出來,使得樓宇管理更加精細,生活之憂得到緩解,文化生活越趨豐富。
隨著樓社疫情共管共享後,社區治理進樓宇好像打開了方便的大門,樓宇物業與社區幹部似成了患難兄弟,許多防疫、消防培訓一叫就到,停車規範、垃圾分類、消防整改、資料宣傳也配合到位,樓宇資料提供、會議通知也保質保量,可以說樓社共建融合通道已敞開。
「三社」進樓宇後,街道對4大片區樓宇管理更精細精準,服務系統、反饋系統更加暢通高效,助企團隊更擔當有為,如幫助樓宇企業引進項目12隻,其中總投資53億的龍之夢大酒店、10億的總部金融園區、5億的鄰裡中心正在抓緊建設中;走訪企業1843次,面對面累計協助企業解決問題282起,如成功籤約3隻文化項目;完成10家重點稅源企業註冊;指導廣邁紡織有限公司申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獎勵,協助舜柯、元舜等400餘家樓宇企業完成公司註冊或註冊地變更;特別是幫助旗王工藝通過「省級成長型文化企業」評審,其中助企團隊評審準備期間累計跑腿20次,協助樹立各類評審材料207頁,每天與企業負責人通話超過100分鐘。
樓社共融後,醫食住行、防疫防火等生活之憂也都有了更多解決的渠道。如疫情期間,片區社區黨員群眾組建56人的志願者隊伍,協助物業守好樓宇小門,提供每日口罩、監督防疫消殺情況。在得知商貿樓宇企業外來人員因疫情租房特別困難時,片區社區發動小區居民統籌租房,為樓宇47位企業員工解決住宿問題。「美食」社區合伙人參與樓宇「白領午餐行動」,社區家庭病床籤約醫生參與樓宇「年輕人醫小時」培訓,社區國家級心理導師編輯網絡心理課緩解樓宇白領因半失業防疫焦慮心態等等,化解樓宇員工疫情期間吃飯、就醫、心理等生活之憂;籤約輕紡城體育館、天馬大酒店、寶龍廣場等樓宇,為周邊樓宇提供晚間臨時停車場,緩解社區居民停車難問題。借鑑樓宇地下停車場車輛不能進電梯的做法,在社區中推行電梯安裝智能監控做法,一有電瓶車進電梯就亮起警報燈,防止樓道電頻充電再次引發火災。
樓尚我家設立的「樓尚情團」團建聯合會、「華青匯」企業家座談會、「驚鴻」健身俱樂部、「思華年」攝影聯合會、「馨港灣」心理疏導室、「六味書屋」讀書會、「珈人角」瑜伽課等社會組織,讓樓宇白領、社區居民一同參與活動,不僅融洽了兩個領域群體間的關係,甚至有些發現是同一小區的鄰居,還促成了深厚的友誼。如人利社區組建國際志願服務隊伍,為轄區內225家外商企業的外籍人士開辦孔子學堂、中外文化交流會,邀請外籍人士參與中國傳統節日,邀請出入境局辦講解政策,幫助他們從語言、文化、政策等方面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幾位樓宇中的外籍人士就因為多次參加社區活動,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這些樓尚我家的社會組織既有樓宇的資源,如樓宇成功企業家、新華書店和圖書館的圖書;也有社區提供的資源,如社區國家級心理導師、瑜伽老師、百姓健身器材等,樓社共享為樓宇白領和社區居民帶來更多的文化生活的享受。
創新:黨建引領樓宇經濟做大做強
「樓社共融」作為一項創新的社區治理模式,變「經濟體」為「社會體」,提高了樓宇「政治性」。
隨著商務樓宇的發展,樓宇不僅僅是「兩新」組織聚集的經濟生產空間,而且是大量黨員白領聚集的重要的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空間,提升商貿樓宇「政治性」,對樓宇中的黨員群眾進行吸納、管理、服務和組織動員,是新時代提升黨的組織力的必然要求。將樓宇作為物理性的黨建空間來對待,對照社區黨建一樣設置黨組織、投入黨建資源。
「樓社共融」改變了以往各掃門前雪的管理模式,實現了資源「互補空」。
通過發揮樓尚我家服務中心的樞紐功能,充分融合社區黨組織、工青婦等其他條線資源,借勢借力,吸引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資源和社會資本的共同參與,改變樓宇、社區各自唱獨角戲的局面,在眾籌共建中營造緊密的「樓社關係」。
「樓社共融」同時創新了黨建活動形式,突破原先自上而下的單向度黨建模式,注重黨建的參與性、體驗性、互動性和獲得感等多維效果,促進黨員在學習教育、休閒娛樂、文化欣賞、交往互動等各方面的發展,增強基層黨建的吸引力,避免黨建活動「老八股」。(李穎 吳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