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是每個教師專業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業務之一,也是令很多年輕教師頗感「頭疼」的事。那麼,從何處著手進行課題研究呢?怎樣才能做好課題研究呢?為此,我們特別編發兩位資深教師關於課題研究的建議,供大家參考、學習。
同時,從今天起,《教師報》官方頭條號「教師娘家」將開闢2020年暑期培訓特別專題,在此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如果成長中的您有專業上的困惑,請以文章形式發給我們;如果您給青年教師有專業上的建議,也請以文章形式發給我們。
多年來,我幾乎每年都能夠成為縣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結題驗收組成員,也就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了中小學教師報送的課題結題材料。我經常發現,一些課題結題材料都非常「新鮮」,不僅每一張紙面光滑平整,一塵不染,而且似乎仍保留著從印表機裡帶出來的溫度,仿佛新鮮出爐的麵包;有些課題的所謂結題報告,東拼西湊的痕跡比較明顯,各部分內容之間邏輯性不強,也沒有比較規範的格式;有些課題的「研究成果」與課題名稱相距甚遠,根本就不是相關課題的研究成果……
江蘇省教科研先進教師,南通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如皋市安定小學高級教師張建國
不難看出,一些申報課題結題的中小學教師雖然已經做了課題,但是仍然在科研大門之外徘徊,仍然缺乏一定的科研常識,科研能力亟需嚴格訓練、努力提高。為此,筆者建議,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必須自覺、切實、真正地增強「三個意識」。
課題研究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容不得半點虛假、水分和雜質。否則,就談不上進行課題研究,即便是所謂的研究也是偽研究,就等於弄虛作假,就等於在製造假冒偽劣產品,而這無疑是課題研究的大忌和大敵。所以,「真實」是課題研究的生命。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首先必須在「求真務實」「實事求是」方面狠下一番苦功夫,需要老老實實的態度、實實在在的過程、扎紮實實的舉措。
以搜集、積累課題研究資料為例。要確保資料的真實、準確、可靠,就應該緊緊扣住「隨」字展開,做到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隨時發現問題、隨地有所反思,就隨時隨地記錄、撰寫,不等、不拖、不靠。至於書寫是否工整、字數是否較多、意思是否清楚、結構是否完整等,都不必忙著計較或糾纏不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到什麼,只要是與課題有關的,覺得可能有用的,都應該在第一時間內予以記錄、保存。而這些,正是、才是最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不可隨意,不能任性,不得想當然,要儘可能按照常規、套路「出牌」。這就如同走路能力暫時還不怎麼強的人學習走路,要儘可能根據路標提示正常走路、走正常的路。如若不然,就容易迷失方向走歪路、走錯路,或者會原地踏足。學習書法、繪畫、唱歌、舞蹈等無不如此,初學者首先要虛心、潛心臨摹或模仿,亦即「入格」。進行課題研究更是如此。
比如撰寫一份比較規範的結題報告,就應該基本按照這樣的步驟展開:1.課題的提出;2.概念的界定;3.理論的依據;4.研究的方法;5.研究的過程;6.獲得的結論;7.相關的問題;8.參考的文獻。其中「獲得的結論」部分是重點內容,需要多用文字具體表述。長此以往,待基礎夯實了、基本功紮實了、基本素質厚實了,才可以逐漸嘗試「出格」,追求創新,逐漸形成個人的風格和獨有的格局。即便如此,也不能違背課題研究常規與共識,劍走偏鋒。
常常有人說,但問耕耘,莫問收穫。這種說法是希望大家要多注重耕耘的過程,不要太看重收穫的結果,強調的是耕耘比收穫重要、過程比結果重要。的確,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收穫」和「結果」上,往往容易怠慢、輕忽了「耕耘」與「過程」。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需要注重「耕耘」與「過程」,同樣需要關注、在乎「收穫」和「結果」。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必須增強「成果意識」。沒有成果,有如農民播下種子卻收不到糧食一樣,沒有奔頭、沒有盼頭、沒有甜頭,也就容易沒有勁頭,忙到最後就結不了題,就拿不到結題證書。呵呵,這豈不是自我折騰?
因此,中小學教師在填寫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評審書的時候,就應該預見到可能收穫到的成果,又收穫哪些?收穫多少?在平時的研究過程中,就應該有意識地尋找、發現、培植、呵護可能結果的「花朵」,將它們一一「登記在冊」——積累、整理資料,以便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它們長成「果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