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食椿」歷史悠久,北方人對吃法還很有講究,古代詩詞中常有

2020-12-14 北晚新視覺網

在穀雨之前,既有「春木之氣始至」的立春、又有「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的清明,穀雨排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雖然已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但從穀雨的民間習俗和歷史文化來看,仍舊離不開一個「春」字。

薛芮

從古至今,中國的「吃春」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常說的「吃春」,一方面是專指立春節令的食俗,也常被叫做「咬春」;而另一方面,則是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常說的「食椿」,也就是穀雨吃香椿的習慣。

穀雨節氣的由來

雨生百穀 清淨明潔

清明過後是穀雨,這是我們熟知的節氣順序,不過這個順序並不是一以貫之的。以古代《淮南子·天文訓》中的記載來看,的確是清明在前、穀雨在後:「指卯中繩,春分則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加十五日指辰,則穀雨」。但到了西漢末年,天文曆法學家劉歆(劉秀)修改了漢武帝太初元年所頒布《太初曆》,改稱「三統曆」,並顛倒了「清明」和「穀雨」的順序。後來,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天文學家李梵等人又編制了「四分曆」,從此恢復了《淮南子·天文訓》中節氣的順序,並沿用至今。

明馮應京纂輯《月令廣義》中的七十二候圖

穀雨節氣源自古人的「雨生百穀」之說。漢代緯書《通緯·孝經援神契》中記載,「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穀雨,三月中,言雨生百穀清淨明潔也。」明代王象晉編撰的講述植物栽培的《二如亭群芳譜》裡說到,「穀雨,谷得雨而生也。」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提到,「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正所謂「雨生百穀」,穀雨之後,寒潮退去,雨量增多,是農作物生長的大好時節。

古人將穀雨分為了三候,即「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此說法出自元代吳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部書廣取諸家,專門對「七十二物候」進行考釋。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一年二十四節氣,就是共有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為「候應」,包括植物候應、動物候應和非生物候應。具體來說,「植物候應」是指植物的萌芽、開花、結果等,穀雨「一候萍始生」,即指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動物候應」是指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穀雨「二候鳴鳩拂其羽」正是說布穀鳥開始提醒人們播種的時節到了;「非生物候應」包括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自然界的現象,穀雨「三候戴勝降於桑」是指人們可以在桑樹上見到戴勝鳥這樣的景象。

關於穀雨節氣的由來,古代民間多種說法都與「倉頡造字」有關。據《淮南子》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黃帝於春末夏初的時候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在這一天正好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天空竟落下了無數的穀米,於是,後人便把這天定名為穀雨。也有更為具體的說法,稱昔日倉頡造字時天下正遭災荒,而天帝感動於倉頡造字有功,方命天兵天將打開糧倉,下了一場穀子雨,使得蒼生得救。

明代沈周繪《椿萱圖》

在戰國之後的典籍裡,倉頡逐漸被古人傳說為黃帝的「史官」,因此,在傳說中倉頡的家鄉,也就是陝西省關中白水縣史官鎮一帶,每逢穀雨這一天都會舉行拜倉頡的廟會,這一習俗自漢代便流傳下來。

除白水縣「穀雨祭倉頡」的民間傳統外,山東沿海的漁民們過穀雨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漁民會在這天舉行隆重的「祭海」活動,向海神娘娘敬酒,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由於穀雨是採茶佳季,古人還有喝穀雨茶的習慣,穀雨茶也被稱為「二春茶」,相傳可清火、闢邪、明目。不僅南方有「二春茶」的習俗,北方人在穀雨節氣時一樣鍾愛「吃春」,也就是民間「穀雨食香椿」的習俗。

「穀雨食椿」歷史悠久

吃法有講究 最宜炒麵筋 拌豆腐

為什麼北方人習慣在穀雨時節吃香椿呢?香椿也叫椿芽、香椿頭,民間有句農諺叫「三月八,吃椿芽兒」,是指農曆三月,穀雨節氣前後剛好是香椿上市佳季,與京城那句老話「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是一個道理。並且椿芽營養豐富、兼具食療作用,古代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常食椿巔(椿芽),百病不沾,萬壽無邊」的說法,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寒,不僅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的功效,還能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非常適合在暮春前後食用。

香椿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先秦古籍《山海經》中便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的記載,其櫄木即為香椿;《莊子·逍遙遊》中也記載著「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秋」。中國不僅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葉作為食物的國家,而且「食椿」還具有著悠長歷史。蘇武在《春菜》中就曾寫道,「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相傳早在漢代,民間的食椿習慣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到後世的唐、宋及明清時期,更有很多地方產出的香椿成為了宮中貢品,不難想像,香椿在古時候就深受民間百姓和皇親貴胄的喜愛。

香椿最初栽培的目的是為採摘嫩芽作蔬菜食用。北宋魏國公蘇頌所著的《本草圖經》中就有食用香椿芽的相關記載,「椿木實而葉香,可啖」。蘇軾也曾經盛讚。到了明代,散文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稱,「元旦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千錢」;博物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道,「燕齊人採椿芽食之以當蔬」;朱橚的植物圖譜《救荒本草》中記載著香椿「採嫩芽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也將香椿作為救飢植物載入了《農政全書》,稱「其葉自發芽及嫩時,皆香甜,生熟鹽醃皆可茹」;戲曲家兼養生學家高濂則在他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卷十二中詳細整理記錄了香椿芽的吃法,如「香椿芽採頭芽,湯焯,少加鹽,曬乾,可留年餘。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麵筋,熝豆腐、素菜,無一不可。」而清朝的文學家和美食家袁枚也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頭拌豆腐的吃法,稱其「到處有之,嗜者尤眾。」

除普通的食用價值外,香椿的藥用價值也不可小覷。相傳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本草》最早記錄了香椿的藥用價值,稱其「主治症疥,風疸」。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再次明確指出了「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疽,消風去毒」的保健醫藥功效。

不過,食用香椿也要適當、適量。唐代孟詵所撰的中醫典籍《食療本草》就指出「椿芽多食動風,燻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從現代視角來說,香椿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因此食用香椿還是在穀雨前香椿最鮮嫩的時候為最佳,並且下廚時應當在沸水中焯上一分鐘,減少其中的亞硝酸鹽成分。

香椿自古寓意長壽

以「椿萱並茂」喻指父母健康長壽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香椿不僅是備受喜愛的食材,也同樣具有著文化意義。例如,古代香椿樹常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徵。這一文化典故正是源於莊子《逍遙遊》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意為上古時代的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可見壽命之長久。於是後人便常常用帶「椿」的詞語來形容福壽綿延,如以「千椿」形容千歲,又如以「椿壽」作為對長輩的祝壽,以盼望長輩像椿樹一樣長生不老。

古人也喜歡直接用「椿」來比喻父親或其他長輩,將已過耄耋之年的父親稱為「椿庭」。這一說法與《論語》有關,相傳孔子的兒子孔鯉因怕打擾父親思考問題,便在路過庭院時快步走過,即「趨庭而過」,於是,後人就把「椿」與「庭」結合了起來,稱父親為「椿庭」。而古人又喜歡將母親形容為「萱草」,於是便有了「椿」與「萱」的結合,如「椿萱並茂」常是用來形容父母健在、健康長壽。

在古代的詩詞文學中,也常常能見到香椿的身影。例如唐代牟融所作的《送徐浩》中就寫道,「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辭尊酒暫相留。弟兄聚散雲邊雁,蹤跡浮沉水上鷗。千裡好山青入楚,幾家深樹碧藏樓。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北宋黃井的《古稀詩訓》中也寫道,「書罷吟哦記此篇,我今歸隱樂悠然。椿萱堂上難追慕,桂萼階前競秀妍。霜鬢尚沾金闕澤,紫衣猶惹御爐煙。蒼天不負男兒志,輔佐江山億萬年。」可見古人著實喜歡以「椿萱」代喻父母。

古人描寫椿芽並抒發情感的詩詞也並不少見,例如明代李濂的《村居》寫道,「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臘酒猶浮甕,春風自放花。抱孫探雀留客剪椿芽。無限村居樂,逢人敢自誇。」更為著名的還有北宋晏殊的《椿》:「峨峨楚南樹,杳杳含風韻。何用八千秋,騰凌詫朝菌」,顯然詩中也是引用了《莊子·逍遙遊》的典故,形容「椿」不僅以長壽令「朝生暮死」的朝菌望而不及,並且椿樹的繁茂和氣韻也令朝菌相形見絀。被尊為「北方文雄」的元好問也有《溪童》一詩,描寫暮春時節小孩子在溪邊的香椿樹上採摘香椿芽的情景:「溪童相對採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想是近山營馬少,青林深處有人家。」近代康有為也曾作了一首《詠香椿》來表達對香椿的喜愛,稱「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

不難看出,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生活中就已經流淌著一種香椿情懷了。

(原標題:長春不老漢王願 食之竟月香齒頰 穀雨「吃春」:古人的香椿情懷)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黃鶴樓中的「鶴」在傳統文化中有什麼講究
    《黃鶴樓》這首詩詞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有學過,你知道詩詞中的黃鶴樓值得是哪裡嗎?黃鶴樓中的「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什麼講究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說起黃鶴樓的歷史,那是相當悠久。據說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建造成型,最早是用來作為軍事瞭望塔而建設的。原址就在今天的湖北武昌長江南岸的蛇山上,和龜山隔江相望。將近兩千年的時代變遷,黃鶴樓原本的功能早就已經被歷史所淹沒。反而成為了人們遊玩吟詩作畫的聖地,尤其吸引了諸多的文人墨客在此地流連忘返。
  •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送別那詩中寫的空間地點、時間都是有原因有演變過程的。
  • 大白菜栽培歷史悠久,還是青菜與蘿蔔的「混血精英」?
    在陝西西安半坡村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中,就曾發現一個陶罐裡有與現代白菜籽、芥菜籽相仿的菜籽。這說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種植這種蔬菜了。由於栽培歷史悠久,大白菜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演變過程,可謂「混血精英」。先秦時期,人們將白菜、青菜、蔓菁等一類蔬菜統稱為「葑」。《詩經》中有一首《採苓》提到了「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 曬曬我家早餐,5道主食,網友:這吃法,猜不出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曬曬我家早餐,5個硬主食,網友說:這吃法,到底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宅家這麼多天,為了打發時間,也為了自己的廚藝能更上一層樓,每天一日三餐,我都是親力親為。即使只有家常食材,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烹飪出最好的味道,讓家人吃得營養健康。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寶劍意象、寶馬意象、英雄人物意象、典故意象、俠義意象作為古代詠俠詩詞中的審美意象,傳遞著正義、報國、報恩、誠信、名節等義薄雲天的武術俠義精神,承載著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文化思想,從而為武術審美文化研究和武術基礎理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視界。
  • 古代這2大詩人,作品人人皆知,也是被詩詞耽誤的美食家!
    古代這2大詩人,作品人人皆知,也是被詩詞耽誤的美食家!文|且聽歷史的吟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詩人一直是被後人所討論和研究的。今天所要說的古代這2大詩人,他們的作品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也是一個被詩詞所耽誤的美食家!先來說第一個,那就是大詩人陸遊。眾所周知他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但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精通烹飪的美食家。
  • 歷史悠久的習俗,寓意美好的傳統食物,種類豐富的年糕
    歷史悠久的習俗,寓意美好的傳統食物,種類豐富的年糕說起年糕,北方人可能不是特別熟悉,這個美食起源於南方,很久以前就出現了,現在小編經常吃的是包裝袋裡調製好的炒年糕,味道很好,糯香軟綿,又帶一點辣味。接下來大家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年糕吧。
  • 南北PK:海鮮這種吃法,是南方人最愛,但卻是北方人的黑暗料理!
    雖然海鮮有南北之分,但我國「海大物博」,即使是在同一海域的不同城市,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海鮮味道。 因此,與其去爭論到底哪邊的海鮮更好吃,不如來和小編了解下中國沿海的那些著名海鮮。代表海鮮有海參、海膽、鮑魚、海虹、魷魚等。黃海代表城市:青島、連雲港、啟東、南通黃海海域地勢平坦又有洋流匯聚,是天然的優質漁場。這裡的環境雖然不適合生長大規模魚群,但卻讓各種小貝「得了天下」,因此成為了吃蝦蟹螺貝的聖地。
  • 日本料理,吃法還真的很有講究,看了之後你也可以在朋友面前顯擺
    魚生魚生也就是所謂的一系列生魚片,生魚片在日本的料理中可謂是非常的重要,達到了無可替代的地位。日本料理生魚片非常的講究,有些品種的三文魚不能急凍,不然的話肉質就會有所損害。醬油和芥末芥末和醬油是吃生魚片的必要調料。芥末當然是日本芥末,很多人第一次吃可能會很難受,但是當你習慣了這種味道之後能增加生魚片的鮮美,更能殺菌。
  • 太谷古城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街巷整齊,宅院講究!
    太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白燕遺址的發掘,說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在太谷這塊土地上就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從遺存堆積的土層判斷,竟然涵蓋了三期文化的整個階段,即眾所周知的第一階段仰韶文化的末期,第二階段龍山文化的全部,以及夏商文化的初始。
  • 當代人學習古代詩詞的意義何在?學詩詞從來不是無用功!
    蘇軾有一句鼓勵朋友的話,現在傳的特別廣泛,我想也足以回答這個問題。「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現在學習古代詩詞的人,其實大部分並不帶有什麼特別明確的目的和意義,因為學習詩詞這個行為在這個追求現實的社會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 在我國歷史悠久,餘香千年的「宋人四雅」之一,香道!
    明·陳龍正在《幾亭全書》就有說,北方路上到處是屎尿,人大白天到處隨地大小便,牛馬的糞便到處都是,不僅路上到處是屎尿,而且溝渠裡也是(中國古代一直以明渠排汙為主)。陳龍正還說,屎尿垃圾長期亂排亂放,集聚到後來連城市裡的水都變鹹了,這其中的屎尿含量得達到什麼地步了呢?這明代的情況和之前漢長安一模一樣,並無改善。
  • 古代的屏風放置有什麼講究?它的作用是什麼?講究還真不少
    我國傳統的家具有很多種,八仙桌、太師椅等,最具特色的就是屏風了,而現在,屏風基本上就見不到了,一般來說屏風都是非常大的,在室內的一些位置並不是太實用,當然在一些酒店或者中式家裝風格的家裡還是有一些的,那麼古代屏風到底是什麼作用呢?為什麼這樣的家具能用到現在?
  • 歷史悠久的廣府古城,外地遊客的嚮往之地,北方人的水鄉
    有很多朋友都跟小編一樣,雖然十分喜歡江南的那種風格,但因為自己真的是在比較遙遠的北方,一直都沒有時間去享受南方的那種氛圍,感受一次什麼叫做溫柔的水鄉!小編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特別好的地方,那就是廣府古城,在那裡,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南方生活,是不是很想去了解一下它呢?
  • 中華美食文化歷史悠久,美食的種類也非常多樣,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國家的美食更是多種多樣,各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美食。而且美食文化也是具有悠久的歷史的。美食一直吸引著我我們每個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或開心的時候,吃一頓美味的食物的確是一種享受。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中國的一些美食吧!說起中國的美食,最具有代表性的當然是餃子了,餃子是中國的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象徵。
  • 它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部落,繁榮強盛,歷史悠久
    大家都知道,我國屬於多民族的國家,不僅有漢族,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也非常的精彩,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古代彝族的歷史,因為該民族歷史過於悠久了,短短一篇不能詳細的描述,所以咱們今天主要講的是一個名為武的部落。
  • 到天津必吃的麵茶,吃法很講究,但很多遊客都不知道要怎麼吃
    在中國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特色美食,而且每個地方的都有各自的特色美食,都是不一樣的。還有現在很多人都是比較喜歡旅遊的,像國內就有很多熱門的旅遊城市,比如北京、天津就是很多人都喜歡去旅遊的地方,前幾天的五一假期,相信有些小夥伴都去旅遊了吧。
  •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與酒有關的典故不勝枚舉,值得學習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中,與酒有關的名人典故不勝枚舉,酒不僅幫助人們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同樣也能達到以柔克剛的目標。而在某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上,酒同樣能夠推波助瀾,達到其他物品不能實現的目的,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下面的幾段故事,就與酒有著密切的關係,大家共同來欣賞一下吧!
  • 潮汕「獨有」的特色海鮮吃法,北方人不敢吃,南方人卻把它當飯吃
    今天小亨就為大家帶來南方地區的潮汕「獨有」的特色海鮮吃法,北方人不敢吃,而南方人去把它當飯吃。說起潮汕地區,這可是國內有名的海濱鄒魯,海洋資源非常豐富,盛產各種海鮮。而潮汕人對海鮮的烹飪方法也是有自己獨有的見解,有些獨特的海鮮做法吃法可是在別的地方所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