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 記者/祝亦楠
「11歲孩子玩手遊等花光40萬賣房款」「明上網課暗打遊戲,孩子花幾萬元買裝備」……近日,多則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過度「氪金」消費的報導引發關注。
荔枝特報記者跟蹤調查發現,雖然遊戲公司紛紛推出實名防沉迷系統,對未成年的遊戲時間和遊戲消費進行了限制,但「繞道」充值、「氪金」套路,仍讓家長防不勝防。
一些網遊、手遊雖有實名登記,但未成年人充值限制形同虛設;一些兒童遊戲充滿各種「道具」購買陷阱;不少遊戲甚至可用虛假身份證繞過實名認證並充值消費。
明設「實名制」,實則充值並無門檻
記者實測市面上多款遊戲,部分遊戲在進行充值時會要求實名驗證。
其中,熱門遊戲《貓和老鼠》在記者填寫未成年人信息後,繼續充值操作,並未限制金額,從幾元到幾百元,均可正常充值。
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11月發布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就帳號實名制、遊戲時長、付費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每日22時至次日8時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法定節假日每天不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不超過1.5小時。對8周歲以下用戶,不允許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在同一網路遊戲企業,8-16周歲的未成年人,單次充值最多50元,每月充值累計不超過200元;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單次充值最多100元,每月充值累計不超過400元。
事實上,類似《貓和老鼠》打「擦邊球」遊戲公司不在少數,實名認證宛如一道虛設的「牆」。
人、證不一致,也可認證、可充值
雖然大多數遊戲對未實名認證用戶設置了各項「壁壘」,但「玩家」總能繞開各種限制「爭著搶著」給遊戲公司送錢。
12歲的小施是五年級在讀學生,他給記者分享了他的遊戲經驗:只需要用編造的假名字和假身份證號碼就可以順利跨過實名「攔路虎」,自由充值。至於背後是不是未成年,根本無從判斷。「如果拿不到父母、長輩的信息,就去網上搜,各種社群裡也有,這不難。」
記者印證發現,某些遊戲攻略網站專門確實存在提供成人身份信息的行為。未成年人只要輸入證件信息,即可直接認證進入遊戲。
帳號買賣、租賃,觸手可及
相對於獲取他人信息,直接購買帳號是更多未成年「玩家」選擇的「快捷」方式。記者在淘寶搜索「遊戲帳號」,隨即數千條信息彈出,「租號」「帳號轉移」「代練」等關鍵詞充斥其中,銷量最高一家售出量過萬。記者詢問發現,此類交易,不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至於是否是未成年人並不重要。
小施表示,不少同齡「玩家」也會通過各種方式代購Q幣再去遊戲中充值,家長很難發現。「只要想,沒有找不到的路子。」
破解攻略、教程,竟「手把手」教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遊戲想要玩得溜,要不「熬肝」,要不「氪金,「熬肝」就是花時間,「氪金」就是充值。「氪金」能「改命」,遊戲內充斥了各種「氪金」套路,前有「優惠」禮包後有超值活動,花樣誘導玩家消費。「不說未成年人,成人為了不被『吊打』,也會克制不住充值。」
「實名制」「防沉迷」確實給未成年用戶花時間、花錢帶來一些障礙,但障礙不是破不了。
「隨便搜一下,就可以發現不少防沉迷系統解除教程,視頻、安裝包、攻略應有盡有。」該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玩家「氪金」已經成為國內遊戲公司的主要收入模式,各種攻略的出現,很難說是玩家們琢磨出的方法,還是遊戲公司開放的「後門」。
投訴就退款,遊戲企業不該僥倖
報導期間,上述幾例青少年充值事件正在投訴、辦理退款。
南京市律師協會副秘書長、江蘇法德東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王捷表示,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未成年人充值行為應當經過父母同意或追認,而在投訴人明確表示不予同意並要求退還費用時,該消費民事合同無法成立,經營者理應退還所有充值錢款。
王捷認為,近年來,多數遊戲公司應對此類事件時,均採用家長投訴就退款的方式,但這類事件頻發,不能一退了之。「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缺乏足夠判斷力的未成年人而言,遊戲內的消費有必要在家長的監督和指導下進行。」作為專門經營網路遊戲的企業,具有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應當加大技術投入,設置有效的識別、驗證、阻攔、預警系統。
當然,家長也應該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信息及各類帳戶信息,不輕易將支付密碼等告知孩子。
被遊戲「套住」的孩子,如何拉回?
青少年兒童過度沉迷遊戲,甚至想方設法「氪金」的根源,並非在於遊戲本身,而在遊戲外,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副主任醫師張久平表示。
玩遊戲為何會成癮?張久平分析,重要的一點是目標反饋。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中情緒易受影響,從學習或某個目標中獲得正反饋相對較慢。遊戲則是獲得快感的最快途徑,只要打一個副本就會掉落不少裝備,只要贏一場遊戲就能獲得相應經驗、成就、等級,且無需負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沉迷遊戲也是從中尋求一種釋放和慰藉。
在張醫生接觸的案例中,多數家庭存在肢體或語言暴力、長期缺乏溝通、過度溺愛等問題,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遊戲成癮。要拉回這些孩子,還得從家庭內部出發。
「沉迷不是一天形成的,父母需要多反思自己,找到問題所在,對症下藥才行。」張醫生建議,父母要做好自律的榜樣,如果父母一天到晚都抱著手機玩遊戲,孩子很容易模仿;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同讀一本書,同看一部劇,多溝通;要引導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其多與同齡孩子交流玩耍;對電子產品的使用和遊戲的時間要進行明確約定,有獎有懲,不輕易破壞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