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兩會開幕在即,關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與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兩會代表、委員最希望傳遞哪些聲音?
在3月1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召開的「2016年兩會醫界代表、委員醫學人才培養座談會」上,代表、委員們無一例外地認為,住院醫師規培制度與專科醫師規培制度對於培養高質量醫生、造福中國百姓具有重要意義,勢在必行。
一項好制度,關鍵是如何落實。針對備受爭議的規培待遇、規培質量、規培基地等一系列問題,代表、委員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國家衛計委等與會部門相關負責人亦對代表、委員的建議給出回復。
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副司長金生國發言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發言
【出場嘉賓】
姚樹坤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
李小鷹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柯 楊 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校長
段 濤 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
周景玉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教司副處長
金生國 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副司長
黃寶印 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
王 辰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
張雁靈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
住培與專培 利醫利民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一般而言,醫學生在接受五年醫學院校教育期間,從法律層面上便沒有被賦予「動手」的權利。醫師資格考試之前的實習階段,擔心出現醫療糾紛,醫學生也不能「動手」。也就是說,在接受醫學教育的前六年,醫學生都沒有機會參加臨床實踐。
然而,醫師執業資格考試對於臨床實踐能力的考察相對比較容易,使得進入醫院工作的醫生們的臨床實踐能力較差。住院醫師規培制度與專科醫師規培制度的實施,便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兩項制度對於提高醫療質量、為中國百姓提供好醫生至關重要。
代表、委員諫言住培與專培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
首先,規培待遇需要提高。目前,中央財政補助能夠達到3萬元,我們也正在積極反應。住院醫師規培制度與專科醫師規培制度在中國剛剛起步,需要一步步解決。
其次,規培質量需要提高。此外,我認為中醫同樣需要規培。未來,中國的在校醫學教育與畢業後醫學教育模式將逐漸變為大學本科4年+住院醫師規培3年+專科醫師規培2〜4年的模式,這是一個變化方向。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小鷹:
住培與專培制度本是利國利民的制度,但是為什麼出來之後遭到各種吐槽之聲?就是因為中國相關部門已經習慣於發布文件,而沒有後續聲音。我建議,以後相關部門發布文件之後,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及公眾說明文件「背後的故事」。
專培文件出臺後,醫生應該怎麼辦?我建議,對於學科帶頭人這樣的「老人」醫生,經過考核之後可以直接給予相關證明;對於臨床經驗不足五年的「老人」醫生,經過短期培訓之後,即可發證;對於剛剛工作的醫生,必須經過專培之後才能發證。
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校長柯楊:
首先,規培生與剛剛進入醫學院校的醫學生不同,必須設置針對規培生的準入標準;其次,中國醫學學歷教育必須與畢業後教育接軌;此外,在細節方面,國家衛計委與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工作還不夠協調,缺乏配套舉措。
其實,對規培反應最大的群體是已經通過發論文達到某一崗位,但仍缺乏臨床實踐能力的醫生。如果要求這一群體去參加規培,需要在待遇上予以保障,讓這類醫生能夠安心接受培訓。
其次,規培基地應該給那些無培養醫生能力的機構進行訂單式定向培養,並由政府補貼。此外,需要改變醫療機構評價體系,以引導醫院完成規培任務。從教育系統來說,建議對於有醫學專業學位的學校,多分配名額;對於沒有執行專業學位教育的學校及時督促。
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
現在,很多政策都是在做語文作業,文件中大多用「加大支持力度」等字眼。我建議,應該將語文作業變為數學作業,就是說在文件中多設置一些「投入具體是多少」、「考核指標」等量化內容。接下來,如果能夠做英文作業,與國際接軌,就更好了。
對於接受規培的醫生們,只有保障他們的待遇,才能對他們提要求。在我們醫院,接受住培第一年的補貼為17萬元,第二年是23萬元,第三年是29萬元。同時,我們成立了住院醫師委員會,住院醫師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我們醫院的帶教老師是住院醫生們自己評選出來的。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教司副處長周景玉:
很多人對中醫規培持懷疑態度,但實際上,中醫也需要規培。我們在對中醫進行規範化培訓過程中做了一些規定,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實行通科培訓;
二是在培訓模式上採取2+1模式,進入規培基地後進行24個月的通科培訓,主要目的是加強中醫整體思維的培訓,最後一年對從事專業進行加強培訓;
三是將師承引入規培體系,在考核中,設置師承教育考核環節;
四是強調中醫臨床門診教學,突出辯證能力的培養。
專家、官員回應住培與專培
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副司長金生國:
在規培待遇方面,住院醫師規培的模式是5+3,「5」的身份是醫學生,「3」的身份是醫療行業從業人員。在制度設計上,規培待遇是有保障的。對於單位人,其勞動人事關係不變,由原來醫院照常提供,與規培基地工作人員在工資上的差額由基地補償,其來源是財政補貼,當然,基地醫院也要承擔一定費用。但基地與基地之間的待遇是有差別的,三級醫療機構的待遇比二級醫療機構高。
在規培質量方面,國家制度上對於規培基地的選擇是有標準的,對於培訓內容與培訓標準同樣有要求,例如規培期間所做手術例數、病種等指標都有要求。未來的關鍵是如何落實。
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黃寶印:
目前,國家培養醫學生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培養學術型人才,一方面是培養實踐型人才。根據衛計委等文件,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定位就是雙重身份,其一是醫學生,其二是住院醫師規培生。
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一個「四證合一」的文件,要求建立分流機制,本科醫學生畢業之後接受規培,可以申請研究生專業學位。未來,針對專科醫師培訓,我們將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與專科規培銜接,給北京、上海增加此類名額。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
首先,住培與專培待遇確實是在制度實施過程中不容迴避的問題。目前,規培待遇不僅不高,而且資金來源不明確。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是,住培由國家統一出錢;在中國,規培基地、原來單位、國家財政、地方各級財政等給出的補貼如何確保到位,是關鍵性問題。
第二,規培內容與效率問題。很多醫生反映,規培基地醫院拿規培生當勞動力使用。因此,規培基地的選擇與審核必須嚴格,不合格的必須及時剔除。
第三,人事制度。住院醫師規培生與專科醫師規培生都不再是學生,其身份是走入職場的醫生。目前,接受住院醫師規培的包括了單位人與社會人,但我認為,規培對象應該是社會人的身份,對單位人規培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第四,住院醫師規培制度如何與專業碩士學位銜接?專科醫師規培制度如何與專業博士學位銜接?我認為,對臨床專業醫學生擴大招生是千萬不能做的事情,這樣,會由於教學資源本就不足,易培養出不合格的醫生,醫生也將貶值。
第五,醫改工程應該在方向上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醫生待遇。住培與專培不能全部由國家出錢。目前的執業醫師制度最好變成自由執業制度,讓醫生對自己負責,醫院扮演平臺角色。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
住院醫師規培制度與專科醫師規培制度意義重大。
首先,醫改中,很大的問題是不規範與不均衡,很多基層醫院沒有好醫生。老百姓看病難的背後就是醫生數量、質量、分布的問題。
第二,制度落實上是順利的。住院醫師規培制度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儘管有各種問題,但總體上在平穩進行。
第三,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少。很多人對住培制度的認識不到位,站在局部利益發表一些意見;一些地方在認識上有問題,中央財政補助到位之後,地方財政便不太給予配套;其次是培訓質量有問題,過度看重培訓基地的名聲,不看重培訓質量。
第四,培訓待遇問題。很多學生不報考醫學專業的原因就是醫生待遇的問題。福利待遇、工資太低;身份待遇,醫生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沒有跟上;還存在學歷銜接的問題。總之,我們要對培訓制度的建立與專科規培的推進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