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的大埔可能是粵東地區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被譽為「客家香格裡拉」,傳統建築、文化、民俗活動,以及美食和方言等等都具有非常鮮明的客家風格。我們此行的百侯古鎮就是一處非常典型的客家風情文化聚落。問起一同去百侯古鎮旅遊的當地朋友 「百侯」名字的來歷,對方一笑,打趣地說:「可能是這裡人才輩出,出過上百位諸侯才這麼叫的吧」。這話自然沒有任何根據,如果國內哪個地方出過100位諸侯王,估計早就吵翻了天!
從後來我找到的答案裡終於發現了百侯古鎮的來歷,這座歷史古鎮最早形成於宋代,而並不是分封制時期的諸侯時代。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百侯還是用的舊稱「白堠」、「白候」。當時有當地進士楊之徐倡議將地名改為「百侯」,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後到了民國初年才正式改為「百侯」。
據說,歷史上的百侯確實人才輩出,一向有「秀才家家有,進士到處走」之美稱,除了「一腹三翰院」,舊時總共出過100多位舉人和23位進士,可以說是著名的人才之鄉。如今回過頭去看,百侯之名,名不虛傳。2010年12月,百侯古鎮還被評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原來當地是有詩書世家的背景打底的緣故。
除了人才輩出之外,百侯古鎮其實還是客家人的一個重要流轉集散地。歷史上的北方中原人曾因戰亂、饑荒等原因,有多次向南遷徙的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秦徵嶺南融百越的2000多年前,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均有出現,到了清末民初時期達到了最後一個高峰期。那些從中原遷徙到閩(福建)、粵(廣東)等地和南洋地區的中原人被歷史學家統稱為「客家人」。
20世紀初,大批廣東梅州一帶的客家人紛紛下南洋討生活,他們去到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經商打拼,吃苦耐勞、聰明能幹、團結協作的品格特質為他們帶來了極為豐厚的經商利潤,其中一些賺到大錢的客家人便將金錢帶回了家鄉周濟鄉裡,或大興土木修建祖宅,特別是廣東大埔地區的客家人尤甚此風。我們所在的大埔縣百侯古鎮裡就有多處清末民初時期有著下南洋經商背景的客家人所建的豪宅:肇慶堂、海源樓、通議第、素謙公祠、百忍樓、繼志堂……
從大埔縣城到百侯古鎮只不過20多分鐘的車程,但縣城和古鎮卻完全兩個模樣。我們站在鎮口的停車場,就能看到肇慶堂華麗的洋樓房頂。這間中西合璧式的百年大宅,曾經讓我對著畫冊圖片心馳神往了好久。據說,大宅主人楊蔭坦為建造此宅,花了不少的心思和資金,他不僅從江浙、福建、潮州等地專門請回建築、雕刻、彩繪等各種能工巧匠,甚至在建造西式洋樓時還專門從外國聘請了洋人監工。
更誇張地是,為了使用最獨特的磚瓦彩瓷,大宅主人還專門開設了窯廠(附近的雙隆石牛坑窯廠),用以燒制瓷器!據說,當時他家人用的餐具都有「肇慶堂自製」的款。
我們站在「肇慶堂」的院落裡,感受著這整座由花崗石起腳、青磚到頂的氣派大屋,仰頭看屋簷的彩繪與雕花,看屋頂那些水仙、鳳凰的立體瓷雕,忍不住再一次深深讚嘆,舊時的生活,比如今的我們真不知要精緻多少倍!
景點的人說,肇慶堂最大的看點是「四雕一畫」,即瓷雕、木雕、石雕、灰雕和梁畫。走進下堂屋,她指著一塊「仁登壽域」的木匾說,這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陳炯明為「肇慶堂」主人母親七十大壽時題寫的。
再比如中堂那幾扇彩色提花玻璃,廣東人稱「滿洲玻璃」,是嶺南建築裡最典型的標誌之一;這紅綠黃藍的四扇彩玻,意味著四季平安豐衣足食,這可是楊家主人當年專門從義大利進口而來的,當年這玩意兒比金子還要珍貴……
旁邊的那棟雅致的西式洋樓,到現在仍是空置著,等待著主人更好的維修。牆面上的那些精細生動的雕花仍然栩栩如生。院裡的遊客都因為喜歡這種「民國風」而紛紛與洋樓合影拍照,我們只能耐心地等待所有人拍照後再走近仔細欣賞。
在百侯古鎮的遊客中心左側,是一棟中西合璧的「海源樓」,它與「肇慶堂」有著不同風情的「中西合璧」的洋派大宅,建於1917年。據說,是當年海源樓的主人楊潮南下南洋在馬來西亞經商兼做「水客」,後來發了大財而建,這也是大埔第一座嚴格意義上「中西合璧」風格的老建築。
如今的海源樓主人已經打算把它改成一間民宿客棧,真真是合了不少遊客想要住進百年老建築裡的想像。嗯,下次再來百侯古鎮,我們也應該考慮在海源樓住一晚,感受一下水客商人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