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壁高谷深,金沙奔流。每至晨昏,氣霧氤氳,縈繞峰巒。古老的造物美景中,一座彰顯現代文明的大型建築——在建世界最大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12月1日,晨陽東現,濃霧未散,左岸千米高坡,有身著赤橙黃綠虹彩的大型設備,隱約其中,頗顯神秘。陳師傅拿起手機,將自己和身後的美景「定格」。這張新照片,是他為自己從事水電工作十周年而留的特別「紀念」。
「你看到雲霧中這些彩色的機械了嗎?這是我們白鶴灘水電站的纜機群,是我們的『七仙女。」
「它是七臺由彩虹顏色標識的纜機組成,尤其是起霧天氣,雲霧環繞著它,充滿了詩情畫意,是白鶴灘工地一道別樣的風景。」
在整個宏大的工地,同排林如湧的混凝土拌和樓體、磅礴橫空的攔河大壩等相較,「七仙女」確顯婀娜。
但這個婀娜的「七仙女」可不簡單。
7臺纜機採用高、低線雙層布置,高線3臺、低線4臺,左岸採用A字型剛性塔架結構+平衡車形式,右岸採用無塔架形式,塔架高度為75米,它不僅是目前世界上塔架最高的纜索式起重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纜索式起重機群。
而且,「七仙女」織雲穿錦的水平,直接決定著白鶴灘這個「大國重器」的成敗。
「它是白鶴灘水電站大壩澆築的唯一運輸手段。」曾擔任纜機安裝運行的負責人焦翔說。
作為電站大壩混凝土、材料吊運的「空中走廊」,81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12.6萬噸的金屬結構都得由「七仙女」來完成,是名副其實的白鶴灘大壩工程「生命線」,更是工程的「榮辱碑」。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操控這條「生命線」的是由36名以女工為主組成的「娘子軍」。
「落、落、落,大鉤兩擋落、落、落……」「小車往主塔方向走……小車到位」「大鉤一擋,落……大鉤到位」在距纜機主塔500米開外的纜機操作室內,四五平米的封閉空間隔絕了室外的嘈雜,在報話機的指揮聲中,操作臺上,48歲一身素淨工裝的王小平沉穩專注,眼盯電腦上數據變動,手在熟練地上下左右移動操作杆……
從黃河李家峽水電站,到尼那水電站,再到瀾滄江小灣水電站,到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而今在白鶴灘水電站,王小平近30年的工作生涯,都從事著機械操作的專業,是這個「娘子軍」團隊中最年長、經驗最豐富的操作手。
能在這條「生命線」上工作,建設在建世界最大工程,王小平說這是一種榮耀,但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作為大型特種起重設備,纜機群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多設備交叉作業,聯合運行,設備安全運行是關鍵。」這些對王小平來說,豐富的經驗可以戰勝,但在這裡還有新的問題,「白鶴灘壩區年均有200多天的7級以上大風天氣,壩面上的大風經常可達到10級,纜機在吊運過程中吊罐擺幅大,穩罐、落罐比較困難,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
為保證纜機群的安全運行,操作班滾動培訓持續不斷,從基本的機械和運行常識、現場實際技術培訓、理論培訓、安全常識,並逐步推進到操作人員相互交流操作心得、險情分析強化間接經驗,推動操作人員的理論素養和實操水平雙加強雙提升。「師帶徒」、不定期理論知識考試和現場技能考核等手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纜機操作還是一項強度大、枯燥乏味的重複性作業,要求操作者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工作期間,必須聚精會神,不得離崗、如廁等。冬天,坐得長了,容易犯困,她們不得不關掉空調,打開窗戶,在寒風中清醒頭腦。夏天,還要忍受最高達40多攝氏度的高溫煎熬,「尤其是在生理期,對女職工來說非常不便……」至今,司機金志燕還能回想起來初到白鶴灘因壓力太大,坐在纜機軌道上崩潰大哭的場景。
克服精準操作的技術難題,承受高度緊張的心理壓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幹著同樣的活,做著同樣的動作,在「枯燥乏味」的日月交替中,這支「娘子軍」在平凡的崗位上交出了不平凡的答卷。
自2017年4月12日白鶴灘水電站大壩首倉澆築以來,在這支「娘子軍」的精心運行下,「七仙女」共完成大壩混凝土吊運786.53萬立方米,設備完好率99.81%。她們開創了大型水電工程「四倉同澆」的施工先河,創造了單月混凝土澆築27.1萬方的世界紀錄,將中國纜機運行水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這份傲人的答卷,為她們贏得了「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巾幗文明崗」兩大殊榮。
「成績是令人驕傲的,但更為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我們的團隊。」從參加工作便秉持「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教育的王小平,在今天選擇多元的社會氛圍中,最擔心的還是操作手後繼無人的問題。
白鶴灘纜機群運行團隊是從新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工程劉家峽水電站誕生,一路走來,身披三峽水利樞紐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擺塔式」纜機,觀音巖水電站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輻射式纜機,向家壩水電站當時亞洲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平移式纜機,小灣水電站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纜機群安裝運行等諸多「光環」,是中國纜機安拆運行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不斷攀登世界高峰的見證者,是「中國電建」水電施工領域的一張「金字招牌」。
「大型機械的製造運行水平,是大國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在纜機安拆運行領域,我們一直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把這個『金字招牌』傳續下去,是我們的責任。」
近些年,通過不斷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提升工作待遇等等手段,很多年輕人開始認識、認可、熱愛纜機操作職業。目前,這支奮戰在金沙江畔的「娘子軍」,平均年齡30歲,生機盎然。
25歲的李竹平,是雲南大理高明村人,身材瘦小,皮膚黝黑,但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愛笑,愛做鬼臉,是個活潑的小姑娘,4年前進入纜機班。
在她二十幾年的歲月裡,李竹平最忘不了的是父親反覆叮囑的話:一定要走出大山。畢業後,家裡欣喜地盼望著她能在城市紮下根來。李竹平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加入了水電四局,選擇從一座山走向了另外一座山。
2016年6月,李竹平從雲南巧家縣轉車,前往白鶴灘水電站。第一次見到「七仙女」,本就是起重機械專業的她,也不免了驚嘆:「想不到世界上有這樣的東西存在!能把這個『大傢伙』操作起來,那一定非常了不起。」。
「記不住東西,就反覆背」「不會的事情,就趕緊問」「碰到熟練工,就抓住機會趕緊請教……」4年時間過去了,這裡少了一個手忙腳亂的學員,多了一個靈活嫻熟的熟練工,少了個寡言內斂的小女孩,多了個活潑愛笑的開心果。
期間,心疼女兒的父親和朋友多次勸她離開「大山」,她始終不為所動。
「這條路,我沒有選錯!」
4年間,李竹平眼看「大國重器」在自己和姐妹的手中一米一米「長高」,心中充滿自豪。
長風朔谷,匹練穿崖。「大國重器」白鶴灘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時代奮鬥浪潮中,正在「七仙女」背後的「娘子軍」和一大群「中國電建」水電人揮戟揚鞭下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