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的工作既神聖又平凡
據《勞動報》報導,從小長在上海的石庫門,參加工作後當過紡織企業的工會主席,寫過多年的文字材料和信息新聞,也曾連續五年從事案件監督管理工作。在張玲玲的個人職業生涯中,曾有過多次轉型,而2013年的那次轉型,則讓他做起了執紀審查工作。
扛責任不能讓黨規黨紀變成「稻草人」
近段時間,在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掀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讓以往不為大眾所熟悉的紀檢監察工作走到了臺前。在張玲玲看來,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工作是好事,「我們所從事的這份職業其實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般神秘,它既是神聖的事業,也是一項平凡的工作。」
1995年,張玲玲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市紀委市監察局機關工作,經歷了從一名國有企業幹部向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轉換。
紀委是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走進這扇大門,便意味著把一份重如泰山的責任意識扛在肩頭。
雖是「半路出家」,隨後又從長期從事的文字工作換崗到案件管理工作,張玲玲卻始終保持著一份淡定:「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不管組織把你安排到什麼崗位,即使是自己原本不熟悉、不擅長的崗位,只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只要潛下心來,甘當學生,不懂就學,就能逐步適應新崗位的要求。」在案件監督管理室工作期間,他和同事們一起,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了一系列執紀審查的制度辦法。
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央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力度空前。2013年底,55歲的張玲玲調入紀檢監察室,開始負責新組建的紀檢監察六室和之後三室的工作。他給自己的第一個要求,是「嚴於律己,自身作風一定要過硬」。他也深知,執行黨的紀律不能有任何含糊,不能讓黨規黨紀成為「紙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應」。
查案子緊盯兩年拔掉「軟釘子」
查辦案件,首先考驗的是紀檢監察幹部敢于堅持原則、敢於較真、敢於迎難而上的政治定力,同時也考驗著他們的調查能力、談話技巧等。
「碰軟釘子」是張玲玲在查案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面對調查,涉案對象多用「打太極」、保持沉默來迴避問題。而要拔掉這些「軟釘子」,必須以足夠的耐心、韌勁和細緻來挖掘線索,找出證據。
有一次,張玲玲在帶領三室同志追蹤一個重要問題線索時,遇到了反調查能力極強的對手,要找到關鍵的突破口難上加難。而張玲玲始終沒有放棄,足足「盯」了兩年後,終於在對象與行賄人之間串過供的陳述中找到了破綻,使調查工作很快取得突破,最終查實了該幹部利用職務便利,收受巨額財物等問題。
去年,市紀委以三室為主體成立專案組,查處了一起領導幹部嚴重違紀案。根據該案時間跨度長、涉案人員多、案情複雜、調查取證難等特點,專案組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制定辦案計劃,明確人員分工和工作節點,建立每日工作例會與重點情況專題會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努力在提高辦案工作效率和質量上下功夫。同時,充分發揮臨時黨支部在專案工作中的作用,最終查實此案並處理了相關涉案人員。
帶隊伍以實踐為「第一跑道」
近年承擔多個重要案件調查工作的第三紀檢監察室,總共只有七名工作人員,且不乏年輕幹部,其工作強度和難度可想而知。眼下,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張玲玲就要到退休年齡了。在不放鬆執紀審查工作的同時,培養人才、帶好隊伍,這是放在他心頭的另一項重要工作。紀檢監察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年輕幹部要在實戰考驗中鍛鍊成長。作為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張玲玲把抓工作與帶隊伍緊密結合起來,帶著大家以實踐為「第一跑道」,在學中幹、在幹中學。「現在的年輕幹部學歷高、理論功底好,思維敏捷,唯獨缺少一些實戰經驗。一定要給年輕人機會,在查辦複雜案件時敢於放手壓擔子,讓年輕幹部擔綱主談。」
此外,張玲玲尤為重視思考貫徹中央精神,轉變思想觀念,改進工作方法。在查辦案件的過程中,他帶領部門成員不斷探索實踐,摸索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實戰經驗,連續多年獲市紀委、市監察局機關年度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