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華大扁鍬甲野採經驗分享》👆中,筆者呈現了中扁野採的相關經驗,這次再來說說飼育。我們先從幼蟲談起,除去蟲本身的素質,對於扁鍬類的中扁而言最適合的人工食材是菌瓶,當然很多蟲友會覺得對中扁用菌瓶有點太過「奢侈」故採用發酵木屑飼育。這就存在一個食材比較問題,單從分解效果來看,菌瓶中的真菌在對纖維素進行分解時會持續釋出多種糖類,同時最重要的是菌瓶能夠提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幾丁質的菌絲真菌。而發酵木屑多為細菌分解,因為這樣分解的速度更快,但細菌對纖維素的分解遠不及真菌徹底。換句話說幼蟲吃菌瓶理論上比發酵木屑吸收會更好長得也更大。未走完菌的菌瓶會因菌絲生長造成內部缺氧,因此一定要事先確定菌是否已走完。下菌蟲以頭殼大者為佳(更容易出大個體)。
(菌瓶對於中扁而言的確是一種不錯的食材,圖為吃菌瓶的L2幼蟲)
若採用發酵木屑飼育請提供大的空間,並將木屑充分壓實,這樣出較大個體的概率會高一些。木屑的溼度不要太大且所用容器一定要封口,否則很容易二次發酵。無論是菌瓶還在是木屑建議對L3期幼蟲使用1.5到2升的容器飼育中扁公蟲,因為公蟲所需食材及化蛹空間均大於母蟲。下面列明幼蟲各階段所需空間參考:
L1~L2:500~1000ml(L1期無法區分公母,L2區分對新手有難度)
L3公:1500~2000ml
L3母:1000~1500ml
(若想用發酵木屑飼育出理想成績,大空間以及壓緊木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若使用菌瓶下蟲要注意幼蟲的齡期。L1L2小幼蟲在側面下蟲並將菌瓶倒置,L3期則在中間並將菌瓶橫放,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將菌瓶利用最大化。下菌以後的一周內請時刻關注幼蟲是否下菌,不下菌馬上取出。這裡順便說一句,當你發現食材被幼蟲蛀食了60%至80%那就應該更換了,通常菌瓶的使用周期在2到3個月之間(L1小幼蟲及冬季不加溫可能延長)。在更換食材之前除特殊情況請不要將幼蟲取出來,很多新手下了1個月不到就挖出來查看擔心蟲子的狀態。事實上這樣的擔心實則多餘,頻繁地打擾只會讓幼蟲長不大,我們應該採用遺忘法。這裡筆者糾正一個錯誤的觀點:菌瓶菌絲會纏死小幼蟲。既便是L1初期,鍬幼便可以在硬朽木上開鑿隧道,區區菌絲又奈鍬幼何?至於為何有這種觀點產生,主要是幼蟲或因拒食或因缺氧死亡後被菌絲覆蓋而造成的假象。
(菌瓶一定要定期更換否則飼育效果會適得其反)
解決了食材與空間需求,我們再來說說溫溼度。雖然最適宜的溫度是18到25度,但作為一種廣布的扁鍬亞種,中扁能夠適應10度以下的低溫。在低溫產地,它們的幼蟲不活躍,進食量減少,將能量損耗降到最低。也就是說中扁幼蟲能夠自然越冬,在冬季氣溫5度以上的地區完全可以安全地度過漫漫寒日。食材的溼度也是決定能否養好蟲的關鍵,尤其是對發酵木屑而言。眾所周知,木屑內最佳溼度是40%至50%,判斷方法是緊握時無水流出且能成為團。但很多新手會進入一個誤區:木屑幹了就噴些水。實際上,這麼做只能讓表面溼潤起來很容易引起二次發酵。那麼,木屑幹了我們該怎麼辦?為這裡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木屑為什麼會幹?通常的原因有二:其一,未壓實木屑;其二,通風孔過大。當你在源頭上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木屑溼度維持2至3個月不是問題。
(在有大的通風口環境下,水分散發相當快很容易二次發酵)
在滿足了食材、空間及溫度需求後,我們再說說木蚋,想必每一個用發酵木屑養蟲的蟲粉都對這種雙翅目昆蟲咬牙切齒。極強的繁殖能力、極短的生命周期(從卵到成蟲僅需1個月時間)再加上有傳染黑斑病的風險,使得這些小飛蟲成為幼蟲的頭號殺手。若對木蚋置之不理,木屑中的營養將在短期內被它們的幼蟲耗盡造成鍬幼生長不良。解決木蚋問題的方法實則有很多,筆者常用的方法有兩個:其一,將完成泡製的木屑放入冰箱冷凍,在源頭上消滅木蚋的蟲卵及幼蟲;其二,在飼育容器的通氣孔上貼上透氣膠帶,將木蚋成蟲阻擋在外。
(無論是產房還是餵養幼蟲無孔不入的木蚋都是大問題)
做好了以上幾點,我們需要留意的便是化蛹。像絕大多數完全變態昆蟲一樣,鍬幼在化蛹之前末齡幼蟲需要把消化道中殘留的排洩物清除乾淨(即清腸),這一過程就是前蛹階段。在給L3後期幼蟲換食材時一定要留意是否已做蛹室,由於蛹室是一個空腔,故可採用扣擊聽聲音來確定蛹室的位置。如果不小心弄壞了蛹室,我們就需要用花泥製造一個人工的來代替,因為花泥容易取得、廉價且保溼效果很好。具體做法是:第一,先根據幼蟲原先蛹室大小用小勺挖出大概形狀;第二,將花泥衝水並將蛹室內部的粗糙部分磨平;第三,將花泥浸泡充分吸水,因為蛹期較長蛹室溼度很重要;第四,用吸水紙巾將蛹室內部的水吸走;第五,在花泥周圍蓋上溼紙巾,幹了就適當噴些水(不要將水噴到蛹上)。
下面列明中扁幼蟲及蛹期參考:
卵期:20~30天
幼蟲期:♂:8~12個月
♀:4~6個月
前蛹期:20~40天
蛹期:20~40天
當成蟲剛羽化之時,身體柔軟呈黃白色,後翅伸出,此時不要打擾,讓它們靜待軀體變黑變硬。像大多數甲蟲一樣,中扁羽化後,有一個生理調節期(即蜇服期),此時成蟲不進食,不要做太多打擾。中扁的蟄伏期約2個月左右,判斷成蟲是否度過蟄伏有一個簡單方法:將成蟲放入布丁碗中並在底部鋪上一層溼紙巾,若紙巾被成蟲撕裂破碎得厲害則通常意味著出蟄。出蟄成蟲的飼育所需空間要求為:長度為蟲體長的三倍以上,寬度則為蟲體長的兩倍以上。飼育箱內請鋪好保溼墊材(生木屑即可),放入樹皮、果凍臺、樹葉及攀木(或用樹皮)方便成蟲躲避、活動及進食。
(樹皮的放置對於成蟲躲避及防止長時間翻倒很有幫助)
在成蟲進食一到五周後方可進行配對,這裡強調一點,夏季野採到的母蟲往往都完成了配對可直接放入產房(冬天在朽木中找到的往往是新羽化雌蟲)。在配對期可給成蟲提供黑糖或乳酸味果凍「進補」,通常在滿足了空間、溫度及溼度(成蟲溫溼度可參考幼蟲)要求後「同居」一到兩周即可配上,母蟲方能放入產房。產房的長寬高要在母蟲體長的5倍以上,所需墊材(發酵木屑)則為母蟲體長的3倍以上並充分壓實。考慮到母蟲產卵的擇木性,中扁產卵所需產木軟硬度為中硬級,木材則以楓香木為佳,原則上產木越粗爆產的機會越大。產木在使用前應先充分浸泡24小時並放置於陰涼處12小時,以保證產木的溼度。產木可採用半埋法方便母蟲找到。產房中同樣需要樹皮及樹葉以避免母蟲翻倒後因找不到支撐物翻身而折壽,食物則以乳酸及黑糖味果凍為佳。請將對於的配對過的母蟲放歸原採集地,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中扁產木可採用半埋法)
在母蟲投產1到2個月後方可進行第一輪開挖,此時以卵及L1小幼蟲為主。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先將產木取出再將產房倒扣在平鋪的報紙上,小心地剝開產木仔細地翻動木屑搜尋目標,若是卵則放入孵化盒內靜待孵化。如果擔心會捏壞卵,可等四至五周後開挖,此時則以L2及L3初期為主。無論何時開挖,請在1到2個月後將母蟲取出,防止母蟲捕食幼蟲。當繁殖成功後,重複以上過程即可。最後預祝大家開挖都收穫滿滿。
(母蟲產卵會在木頭上留下非常清晰的咬蛀痕跡)
感謝朱小豆同學這篇超級專業的飼養指南,讀過此文,還用擔心養不好中扁嗎?
Author:朱小豆
Editor:r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