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
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家庭,是我們最早接受教育的環境,是傳承家教家風的核心場所,同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戰疫家庭故事」和「家風家訓故事」,以深度挖掘歷史名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抗疫家庭故事,同時,展示昆明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科學教子、勤勞致富、鄰裡互助、熱心公益等優秀有代表家庭的家風家訓,家風故事,共同展現昆明風採。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家風家訓故事
家庭是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每個人最初的起點,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家訓,影響著和幫助著人一生,為幫助青少年兒童、家庭與社會共同學習進步,講好普通家庭的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共同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品質,共同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深入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今天,我們從昆明市嵩明縣楊橋街道白鶴社區居委會畢永蘭家庭的老照片中,一同感受最美家風。
拍攝於1984年
照片:畢永蘭家庭
來源:作者投稿
《幸福的一家》
作者:楊橋街道白鶴社區居委會 畢永蘭
家風是歷代古人的「戒尺」,也是文人墨客的「瑰寶,但它一定會是中華淵源流傳文化的寶貴「財富」。如果問家風是什麼,那麼我想更多的是言傳身教,上行下效的影響。
今年59歲的畢永蘭回憶,她是1990年參加工作,1990年4月至2003年4月任上甸心村婦代組長,歷任統計員、財務、小組支部書記;2003年至今任白鶴社區婦聯主席、報帳員、總會計等職務,已經工作了30個年頭。年輕時一邊工作,還要一邊照管家庭,照顧孩子,做地裡田間的農活。遇上小組上有工作,更多時候是舍小家顧大家,先顧集體事情再忙家裡。工作中有苦有甜,更多時候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讓她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工作中,但對家人的陪伴也少了,心裡難免有一些愧疚。畢永蘭是個孝順的好媳婦,2000年她的婆婆患了二型糖尿病,對於一個70歲高齡的老人,生活起居更加離不開子女。因為丈夫的妹妹出嫁外村,照顧老人的職責更多的是夫妻倆。每天工作結束,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照看婆婆,因為婆婆糖尿病的原因,十四年如一日,每天親手把飯菜送到婆婆手上,還要幫婆婆打針,定期測量吃飯前後血糖情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2014年畢永蘭婆婆因病去世,畢永蘭一家齊心為老人操辦了後事。
受畢永蘭的影響,家裡的兩個孩子也極為孝順、善良,從下到大都是村裡其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因為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兩個孩子的學習基本不讓父母操心,回到家寫完作業就開始幫著做家務。父母還沒下班回來,廚房裡煮飯,洗菜,吃完飯洗碗,就是兄妹倆完成的。田間地裡的農活,兄妹倆也沒少做。父母經常對兄妹倆說的就是:「學生要好好學習,在學校團結同學,聽老師教誨。回到家中要幫助父母照顧生病的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體驗生活的不易,更要懂得珍惜。」兄妹倆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從小懂事,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兒子云南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從一名普通教師,通過不斷學習,考上事業單位,還努力提升自己,現在職就讀於雲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系,是三年級碩士生。女兒畢業於楚雄師範學院,現任中學數學教師。兄妹倆也常說:「我們今天的成績,是父母的成績,是父母身體力行教導我們,用心用情撫育我們的成果,父母才是我們倆的榜樣,我們一家更願為家鄉的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拍攝於2001年
大多數人在畢永蘭的這個年紀,已經含飴弄孫,承歡膝下了,但畢永蘭仍然堅守崗位,無暇照顧她可愛的孫子,對此,她有很多愧疚。但他的兒子理解他、支持她,他知道自己的母親多麼熱愛自己的工作。
在這樣三世同堂的家庭裡,我們能看到的是畢永蘭一家的孝、忠、愛,孝順老人、忠於工作、愛護彼此,這些品質經年累月的沉澱為一種家風。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幸福的家庭離不開好的家風。
你想聆聽更多家庭的故事嗎
「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
帶你感受家庭的力量
來源:昆明市婦聯、雲南兒童網
原標題:《【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一期|畢永蘭:幸福的一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