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49年零火災紀錄!故宮消防上熱搜!建築面積約15萬㎡的它是怎麼做到的?》
巴黎聖母院的火災讓全世界震驚又痛心
也為全世界的文物保護敲響了警鐘
專家認為
巴黎聖母院如此易燃的原因
在於其龐大的木質結構屋頂
△巴黎聖母院燒毀前後對比
不僅僅是巴黎聖母院
對於全世界的文物建築來說
最怕的就是「火」
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
巴黎聖母院大火刷屏的同時
故宮消防及文物建築防火也上了熱搜
網友紛紛喊話故宮
「你一定要保護好寄幾!!!」
其實,故宮反應極其迅速
已於4月16日早上召開消防安全緊急會議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朋友圈裡發文:
偉大的美麗瞬間消失
消防安全永遠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
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48年來,故宮未出現過一次重大火情
甚至在今年正月十五
故宮舉辦了建院94年以來的首次「燈會」
故宮怎麼這麼「勇敢」
這一切都得益於它
固若金湯的消防安全措施
▼
要想探尋它的防火秘籍
得先了解下故宮防火的難度
一、故宮防火3大難點
1
木質結構耐火性低,撲救難度大
故宮等中國古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
易燃,材料的耐火性低
根據國家標準《建築設計防火規範》
現代建築要求每平方米的木材用量不宜多於0.03立方米
而我國大多數古代建築每平方米的的木材用量都大於1立方米
遠超現代防火標準
按照標準,它的耐火等級多為四級
除外,故宮裡還懸掛了各種絲綢、帳幔等
更進一步增加了它的火災危險性
2
成組群建築密度大,防火間距小
故宮跟大多數文物古建築一樣
成組群建築,密度大
多採用「」四合院」和「廊院」形式
形成「連體建築模式」
一旦起火,非常容易殃及毗連的其他房屋
短時間內就出現大面積燃燒
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而且這種布局通道狹窄,防火間距不足
消防車也難以進入
3
建築木構件年代久遠,含水量低
由於故宮部分宮殿年久失修
原本表面的漆逐漸剝落
再經過數百年的風吹日曬,含水量非常低
在乾燥的季節中就非常容易起火燃燒
有數據顯示,古建築的含水量一般在12%~8%,甚至達到全乾,極易燃燒。以故宮太和殿為例,雖然經過後期修繕和刷漆,但其火災荷載仍達到了現代建築的62倍,可謂非常危險。
二、故宮怎麼做到了48年零火災記錄
對於「火」,故宮是防到了極致
前任院長單霽翔上任之初
被問到準備燒出什麼樣的三把火
他表示,一把火也沒有
因為故宮的古建築最怕的就是火
禁菸、禁火、禁車
強化安全檢查的規格和流程
……
這可能就是故宮48年連續保持
零火災記錄的原因所在
01
極其強大的消防安全網
故宮內共有上百座消防栓
包括73個市政消防栓
94個高壓消防栓
4866個滅火器
(數據來源:新京報2018年相關報導)
而且大大小小的吉祥缸
在關鍵時刻也是滅火器材
必須時刻保持缸水滿盈
同時根據北京消防2017年的數據
故宮擁有5674個智能感煙點式探測器
113臺吸氣式火災探測器
並且與崗亭、安檢口等重要部位建立聯動
達到極早期報警、實現低誤報率
確保了「一處著火、多點響應」
02
極其嚴苛的消防安全制度
故宮消防將偌大的院區劃分為10個區域
制定了15個大方面106項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採取「日巡、周查、月檢」等方式
對用火用電、消防設施進行
全天候、無縫隙、不間斷巡查
甚至連垃圾桶都不放過
就連宮殿房頂的雜草、落葉時時都要清理
年均清理可燃物達100多噸
溼化面積90餘萬平方米
除外
故宮內從2013年5月開始實施的全面「禁菸」
禁止一切火種
就連消防員們做飯都要使用電熱鍋
03
時刻守護著故宮的消防尖兵
最最重要的是
故宮還有一支擔負著重任的消防尖兵
它是北京消防東城支隊故宮特勤中隊
它於1975年5月25日正式成立
其前身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和批示下
於1970年3月組建的故宮消防隊
隊裡流傳著一句口號
「萬無一失,一失萬無」
新來的消防員要先「跑熟」故宮
背著幾十斤的空氣呼吸氣瓶
爬臺階、折返跑
還要練習穿戴齊裝備拿著消防水帶跑
都是日常訓練內容
跑的速度要精確到秒
在跑的過程中要完成接水帶、接水槍等動作
要求一旦有火情
2-3分鐘就能趕到現場
因為所有人都秉承著一個信念
沒有戰功就是最好的戰功
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
文物保護是全人類的使命
明年,故宮就600歲了
故宮消防有個莊嚴的承諾
「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除外,還有更多高齡的文物需要我們關注
需要我們守護
消防安全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更
多
精
彩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博:@寧德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