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悲傷的消息震驚世界,巴西國家博物館被一場大火燒毀。這裡曾經是葡萄牙王室和巴西王室的皇宮,博物館超過2000萬件無價之寶在火災過後僅有10%得以倖存,叫人痛心不已。雖火災的原因仍不得而知,但博物館中缺少噴水滅火系統絕對是導致火勢無法控制的主要原因,據巴西當地消防部門稱,博物館消防設施形同虛設,消防員不得不從附近的湖泊中取水。
雖然我們不想從這次災難中去印證「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但我們應該深刻反思以採取防範措施。我國的故宮博物院,也是昔日的王室宮殿,在過去600年中也曾經歷過多次火災,然而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卻奇蹟般地完好無損,這不得不歸功於古人發明的防火術,至今仍有效地保護著故宮博物院,不禁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第一:避雷有方。紫禁城建成於明朝(1420年),在完工的第二年就遭雷擊,導致三座宮殿被大火燒成灰燼,包括太和殿的前身。自那以後,宮中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火災,其中原因大多是雷擊失火。針對這個問題,從明朝起,宮中就安裝了避雷設施,在每座宮殿的屋脊兩端,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向天空吐出曲折的舌頭,而這些舌頭使用金屬製成,有一根鐵絲直通地下,這就是古人發明的抗雷擊設備,被稱為「金鴟」,其避雷原理與多年之後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原理基本吻合。
第二:加強人員管理防範。除了雷擊失火之外,人為的疏忽也是宮中失火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冬天生火和燃放煙花時極易引起火災。儘管清朝佔據紫禁城的時間比明朝要長,但清朝的失火次數明顯少得多,因清朝皇帝懂得吸取前朝教訓,例如康熙皇帝統治的61年期間宮中僅發生過一次火災,這跟他完善各種防火制度、加強宮中上下人員的防火意識不無關係,他甚至還指定專門的防火太監,每日在宮中巡查火事。
第三:滅火神器。紫禁城內幾乎所有建築物附近都放置一個水缸,宮中共有308個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個大缸可容納近3000升水,就像一個小型水庫,被稱為「門海」,顧名思義,是期望宮殿門前就是大海,以水克火,大缸由外務府統一管理,天天派雜役從井內取水,一擔一擔地把缸打滿,還要保證水質潔淨,絕對是古代的防火神器。
第四:千人消防隊。清朝宮中的防火事宜交由火班負責,火班又稱防範火班或激桶處,人數最多時達1000多人,可以說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支消防隊。他們用來滅火的一種名為「激桶」的設備,由兩根銅管套在一起,裡面有活塞裝置,使用時把激桶放在水桶裡,把水抽上來,再用力下壓,將水從另一端噴射出去,達到滅火的目的。清朝雍正年間曾有高麗國世界前來求購激桶,這成為了我國走出國門最早的救火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