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巴西國家博物館在被燒毀的博物館外舉行開放日活動,遊客可以在搭建的帳篷裡參加古生物工坊的活動,也可以在弓箭和劍術比賽中大顯身手。活動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展品,就是鎮館之寶——美洲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盧茜婭的複製品。
作者:沈允熬
盧茜婭是1975年由法國女考古學家安內特· 拉明-昂珀雷爾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貝洛奧裡藏特市東北37公裡處的聖湖地區4號赤色洞穴中發現的,它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年齡20-25歲的女性遺骸,距今約11500年。有學者認為,這位年輕女性可能是第一波到南美洲的移民中的一員。
若問盧茜婭的命運如何, 現在還不好說。9月2日巴西國家發生大火,90%的藏品被毀,據現場消防隊員說,在廢墟中發現了一個頭顱的碎片,但需等專家鑑定後才能確定其身份是否是盧茜婭。
筆者在擔任中國前駐巴西大使期間,曾數次參觀巴西博物館」,這和身為殖民地的地位是相符的。1818年6月6日,「王家,深為其展館之精緻大氣和展品之獨到豐富所震撼。這座巴西用兩百年時間、多代人的心血建立起來的的國,一夜之間竟遭此浩劫,令人痛心疾首,黯然長嘆!
1 館址是原皇家宮殿
先不論毀於火災的眾多展品,單就巴西博物館的館址——聖克裡斯託馮宮來說,也有相當大的歷史價值。三層樓高的聖克裡斯託馮宮典雅端莊,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這座位於裡約熱內盧市中心瓜那巴拉灣畔的美景莊園,是整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原是葡萄牙和巴西三代君主居住了81年的宮殿,見證了巴西近代史中的許多重大事件。
聖克裡斯託馮宮的建設,和拿破崙還有關係。1807年10月,拿破崙下令法軍進攻」由時任。1808年,王室為躲避拿破崙軍隊的入侵,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分乘15艘船從裡斯本抵達巴西,駐蹕裡約熱內盧,於是,裡約熱內盧就成了葡萄牙的首都!因王室成員眾多, 一時找不到足夠的合適住房安置。家產萬貫的葡萄牙商人埃利雅斯·安託尼奧·洛佩斯把自己1801年建在好景莊園的豪宅贈送給葡萄牙攝政王若奧·德·勃拉甘薩。攝政王(後於1816年至1826年、巴西和阿爾加爾維聯合王國國王)委託英國建築師對這棟豪宅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並整治了周邊的灘涂和道路,把它打造成葡萄牙國王的行宮。在王宮的外牆,還加裝了一座英國貴族休·珀西從英國送過來的大門若奧六世駐蹕巴西時創立,目的是鼓勵在當時還相當荒蕪的巴西傳播科學、文化和教育。「王家博物館」的館址最初設在裡約市桑塔納曠野中一棟名為「自然史之家」的房子裡。它於1784年由巴西總督路易斯·瓦斯康塞洛斯創建,以收集動植物特別是鳥類的標本為主, 故被俗稱為「鳥類之家」。
「王家博物館」正式建立前一年,亦即1817年,巴西佩德羅王子與奧地利女大公結婚後,繼續住在聖克裡斯託馮宮。他們的女兒、未來的葡萄牙女王瑪麗婭二世是在聖克裡斯託馮宮誕生的。 未來的巴西皇帝佩德羅二世也在那裡誕生和接受教育。
不過,1820年8月,葡萄牙發生了自由黨人的革命,新政府的頭項措施是請流亡到巴西的國王若昂六世回國。若昂六世歸國後,葡萄牙議會意圖使巴西重新成為殖民地。巴西在1822年宣布獨立,若昂六世的兒子佩德羅成為巴西帝國的首位皇帝,而聖克裡斯託馮宮也隨之成為巴西的皇宮。葡萄牙建築師曼努埃爾·達·科斯塔和法國建築師彼得·何塞·佩澤拉先後對它進行了改建和擴建,使聖克裡斯託馮宮最終具有新古典主義的風格,並新增添了三層樓。佩德羅一世的髮妻瑪麗婭·萊奧坡爾於1825年在這個宮裡逝世。
在這座皇宮出生的佩德羅二世於1841年繼承帝位。1843年,他與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國王的女兒特蕾薩·克麗絲蒂娜成婚後,繼續居住在聖克裡斯託馮宮。他的幾個子女均在聖克裡斯託馮宮出生,其中包括在1888年臨時攝政期間因廢除奴隸制而聞名的伊薩貝爾公主。
獨立後的巴西很快發生變革,1889年,巴西宣布成為共和國,皇帝佩德羅二世被廢黜並返回葡萄牙,作為皇權象徵的皇宮——聖克裡斯託馮宮曾被暫時遺棄,一部分原有裝飾被破壞或出售。稍後,它被用作巴西共和國制憲會議的會址。巴西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就是在那裡制定的。
1892年,聖克裡斯託馮宮成為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館址。原皇宮裡的花園在被遺忘20年後,到1909年由尼洛·佩卡尼亞總統下令修復原貌。這棟昔日氣派的帝皇宮殿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2 博物館最初被稱為「鳥類之家」
到巴西與佩德羅王子成婚時,就有一批歐洲當時最重要的的自然科學家隨同她來到巴西,其中包括德國動植物家和植物學家、法國探險家和普魯士自然學家等。他們在巴西多地開展長達數年的大範圍探險考察與科學研究,收集整理了成千上萬種動植物和礦石標本。他們的考察研究成果,豐富了「王家博物館」的館藏。
巴西獨立成為帝國後,已建立四年的「王家博物館」就成為皇家博物館。巴西首位皇帝佩德羅一世執政8年半後,於1831年4月跑去葡萄牙繼承王位,把巴西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時年僅五歲四個月的佩德羅二世。少年皇帝由大臣攝政輔佐了十年。到18341年4月,時年15歲的佩德羅二世正式登基,成為巴西帝國的第二位皇帝,當然也是末代皇帝。佩德羅二世名義上在位58年,實際在位48年。
佩德羅二世喜歡讀書,崇尚知識、文化和科技,欽佩達爾文、雨果、尼採等文人學者,對多門學科情有獨鍾。他很重視皇家博物館的收藏,親自向博物館捐贈了他在訪問外國時收集的埃及等國的化石、藝術品和植物標本等。由於他的推動,也由於公眾對科學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皇家博物館增添了人類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等收藏。
1889年佩德羅二世被廢黜後,皇家博物館改名為國家博物館。1892年,國家博物館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全部館藏從「鳥類之家」搬移到聖克裡斯託馮宮。
巴西國家博物館是巴西歷史最悠久的科學博物館。它佔地面積53.3公頃,是南美洲地區最大和最重要的自然史、人類學和考古學博物館。其下轄的巴西最大的科學圖書館擁有藏書47萬餘冊,包括2400冊珍本。
早在1938年,聖克裡斯託馮宮就被巴西國家歷史與藝術遺產委員會列為國家遺產。不過,自1946年起,國家博物館劃歸巴西大學管轄,後巴西大學改名為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全名也隨之改為「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國家博物館」, 簡稱國家博物館。為紀念佩德羅二世對博物館的貢獻,在國家博物館新址的正前方置放著他高大的銅像。
3 館藏不少古埃及和地中海文物
經過兩百多年的探險、挖掘、收集、整理分類和研究,並通過收購、接受饋贈與交換等方式增加收藏,在巴西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中,有幾件堪稱鎮館之寶。比如馬薩卡利神龍、本德戈隕石在失火前已經積累了兩千多萬件館藏自然、人類歷史和考古文物,另有150萬件文物存放在其他建築物裡。其館藏文物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巴西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動物、植物、礦物、昆蟲、蝴蝶、貝殼、珊瑚的標本,也有木乃伊、隕石、化石、出土文物、骸骨化石盧茜婭。
馬薩卡利神龍(馬薩卡利是部落名)是在巴西境內發現的最大的蜥蜴類恐龍。馬薩卡利神龍是一種已滅絕的白堊紀晚期蜥蜴類恐龍,生活在約8000萬年前。馬薩卡利神龍的化石是由的用物等等,主要涉及地質學、古生、植、動物學家亞歷山大·克爾納等人於1998年至2002年間的四次挖掘中發現的。
陳列在國家博物館的馬薩卡利神龍標本長約13米(更大的個體可長達約20米),估計重9噸。它有一個長長的脖子和尾巴,外廓有骨板,沿脊柱有垂直板,具有明顯的防禦性狀。牙齒呈脊狀,這在蜥蜴類恐龍中並不常見。可能是由於蜥蜴類恐龍在南美洲地區的生存條件不同,遭遇的競爭較少,它們在此演化得更具多樣性,其進化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目前尚不清楚這條馬薩卡利神龍的標本是否已被9月2日的火災損毀。
幸運的是,本德戈隕石在火災中安然無恙。想想也是,像隕石和彗星這種從太空墜落至地球的石頭大都是地外天體的一部分,它們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從摩擦產生的高溫中倖存下來,對火災自然有免疫力。
本德戈隕石重達5.36噸,它是1784年由一個名叫多明戈斯的男孩在巴伊亞州聖託斯山鎮附近放羊時發現的,當時是全世界第二大隕石。發現大隕石的消息傳開後,當地州長曾想用馬車把它運到州府,但因隕石太重,搬運困難,馬車失控,本德戈隕石重新滾落到離發現原址180米處一條乾涸枯了的河床上。直到1888年,才由佩德羅二世下令將其運送到國家博物館陳列。
本德戈隕石是一塊金屬隕石,主要成分是鐵,含鎳6.6%,含鈷0.47%,磷0.22%,以及微量的硫和碳。隕石的表面有多個圓孔,這是它從太空墜落至地球穿過大氣層時摩擦產生高溫,硫化物的燃燒熔點低於隕石其他部分的緣故。從隕石表面四英寸厚的氧化層及其下部深陷地面的程度來看,估計它已經墜落在地球數千年了。截止目前,它是我們唯一已經確知博物館火災後倖存的鎮館之寶。
另一件鎮館之寶盧茜婭則沒有這種幸運。盧茜婭是美洲大陸迄今出土的最古老的人類骸骨化石,1975年由法國女考古學家安內特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貝洛奧裡藏特市東北37公裡處的聖湖地區4號赤色洞穴中發現。它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年齡20至25歲的女性遺骸,距今約11500年。
巴西館藏未開館的木乃伊
若問「盧茜婭」火災後的命運如何, 現在還不好說。巴西國家歷史和藝術遺產研究所負責人卡蒂婭·博熱亞說,盧茜婭已經葬身火海之中。不過,據現場消防隊員說,在博物館廢墟中發現了一個頭顱的碎片,是否是盧茜婭的一部分還不得而知。
在等待盧茜婭的命運揭曉之際,不妨再補充一點情況,可能有助於大家理解盧茜婭 骸骨化石的重要性。當年發現盧茜婭後,曾再次引發學術界關於美洲土著人起源的激烈爭論。不少、生物人類學、考古學和人種學等七大門類專家學者認為,古代人類是從東北亞越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洲,然後又從北向南遷移的。而另一批收藏的考古文物達十萬多件,涵蓋了自舊石器時代至19世紀在學家,包括盧茜婭的發現者安內特的丈夫約瑟夫·昂珀雷爾在內,認為古代人類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出現的不同文明。考古文物分為四個主要部分陳列:古埃及、地中海古文明、哥倫布美洲前的考古、葡萄牙航海家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1500年抵達北美洲之前,先從南亞抵達南美洲。他們提出的新論據是,盧茜婭狹窄的橢圓形顱骨和突出的頦骨與大多數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土著西伯利亞祖先截然不同,而更類似於土著澳巴西前的考古。有關埃及的考古收藏品超過700件,數量之多和文物年代之久遠均名列拉美前茅,其中包括公元前13世紀的墓碑、公元前10世紀司祭霍裡的石棺等。大部分藏品於1826年就被博物館收藏。這批埃及文物原屬著名的義大利探險家齊奧瓦尼·巴蒂斯塔所有,後被佩德羅一世以500萬葡幣買斷, 並將其捐贈給博物館亞人、美拉尼西亞人和東南亞人,因此她的祖先應該是從東南亞來到美洲大陸的。
佩德羅二世是業餘的埃及古物學家,也是文物收藏家。他捐贈給一場大火,把這麼多珍貴藏品中,有一件是他1876年訪問埃及時總督伊思馬伊爾·帕夏送給他的稀世珍寶:公元前750年的埃及彩色木質化石棺,內含至今尚未打開過的木乃伊。這種未打開過的化石棺現今存世非常罕見。
8000萬年前的馬薩卡利恐龍化石
館藏中的地中海古文明部分匯集了750件,大部分來自古希臘、古羅馬、伊特魯裡亞(義大利中西部古國)和義大利南部古希臘移民城邦,數量之多在拉美地區獨佔鰲頭。這部分文物付之一炬,舉世震驚。根據筆者了解,巴西警方仍不覺在調查失火原因。不過大多原是佩德羅二世的妻子特蕾薩·克麗絲蒂娜皇后的個人收藏。她來自義大利南部,年輕時就對考古很感興趣。1843年她來裡約熱內盧與佩德羅皇帝完婚時,就帶來了一批從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所掩埋的羅馬古城龐貝和赫庫蘭尼姆挖掘出來的文物,從中可以窺見古城被埋前的生活零星片段。
另一些藏品則原屬那不勒斯國王喬阿欽·穆拉特的妻子(拿破倫·波那巴的妹妹)卡洛麗娜·穆拉特。克麗絲蒂娜皇后為擴大巴西巴西報刊披露的情況看,不難揣摩個中緣由。由於經濟增長乏力,巴西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連年削減維護博古希臘羅馬文物館藏,利用王朝間的聯姻關係,與那不勒斯國建立正式的文物交換關係,以巴西的印第安人文物與之交換。克麗絲蒂娜本人也曾資助羅馬北部維約斯地區的挖掘,從那裡運來不少出土文物。所以在火災之前,的撥款。 2013年巴西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來自龐貝古城的出土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一套四幅描繪海龍、海馬與海豚的壁畫,用於裝飾伊希斯神廟的牆體,製作於公元1世紀左右的預算為53.1萬巴幣雷亞爾,2017年降到34.6萬雷亞爾,今年至4月份僅收到5.4萬雷亞爾,按目前比價,約相當於8.9萬元人民幣!
博物館人員經常抱怨經費不足,以至設備年久失修,「牆壁剝落,電線外露」,建築物「多處出現漏雨和滲水現象」,有時甚至連收藏的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土著人的文物約1800件,向世人展現了拉美地區當時的日常生活、生產、宗教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在19世紀收集的這批文物,以巴西皇室的藏品為基礎,其中有幾件來自佩德羅二世皇帝的私人藏品。 後來通過收購、接受捐贈、交流和挖掘進一步擴大規模,到19世紀末,保潔費用也沒有保證。所以有些人認為這場大火其實是一場「必然的悲劇」已成為南美考古收藏領域頗有聲望的大家。
那裡收藏的美洲土著人文物主要來自安地斯地區,小部分藏品來自亞馬孫地區和中美洲地區。安地斯地區的文物涵蓋秘魯南部沿海的納斯卡文化(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8世紀),秘魯北部沿海的莫切文化(公元初期至公元8世紀),秘魯中部沿海的昌凱文化(約公元1000年至1470年),以及秘魯印加帝國(公元1438-1533年,是哥倫布抵達美洲前最大的印地安人帝國)。藏品內容包括陶瓷品、石器、服裝等日常用品,以及武器、樂器、雕塑等歷史悠久的收藏的安第斯木乃伊有的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自然形成,有的則出於宗教儀式目的人為地製成。有一具三千多年前智利北部沙漠的男性木乃伊,保持坐姿,頭戴羊毛帽。這是當地阿塔卡曼部族通常的睡姿,也是他們安葬時的姿勢。還有一具經過厄瓜多–秘魯邊境的希瓦羅人縮頭術處理的男童木乃伊。他們能用特殊的方式把頭顱縮小,在移除頭骨的同時,能保持皮膚和毛髮完好無損。
既然稱為,館內藏品最豐富的自然是來自巴西國家博物館建築內部多為木質結構,又有大量本土的文物。來自巴西全境的有9萬多件文件檔案等紙質易燃物,從1萬多年前巴西最古老的居民用以生活、狩獵、採集和種植的燧石、石器、石斧、骨器、武器,到當代土著居民令人嘆為觀止的羽毛製品、陶瓷器皿、裝飾品、樂器、人物和動物雕像、船隻、禮儀用品和陪葬甕等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存在較大火災隱患,但消防措施不到位。據當地消防人員介紹,大火是在閉館後當地時間晚七點半左右從博物館一層開始燒起來的。館內的煙霧探測器當時沒有處於工作狀態。由於館內易燃物品多,火勢迅猛蔓延。當消防隊員趕到現場救火時,卻發現離博物館最近的兩個消防栓竟然都不能用,不得不去附近的湖裡取水,耽誤了寶貴的滅火時間。大火足足燒了5個小時,到次日凌晨才全部撲滅。
巴西國家博物館被毀不僅是巴西文化事業難以估量的災難,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無法彌補的損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此深表關切,並表示將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盡力減輕火災帶來的後果。博物館中原有不少古埃及文物,埃及外交和文物部門對這部分藏品情況表達關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這場人類文化的災難永不再現!
(原標題:巴西國博之殤)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