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陪伴自殺者的你:「他想結束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

2020-12-16 時尚信息

當身邊親愛的人想自殺時,我們總措手不及,不懂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替他找回對這世界的希望。親愛的你要知道,他想結束的是痛苦,不是渴望離你而去。

「你不要過來,你再過來我就全部吃下去!」她手中拿著一整罐安眠藥,我那時候竟然還在努力回想安眠藥的致死劑量是多少。

「把刀還給我!我再說一次:還、給、我!沒關係,不還我是不是?我去拿一把更利的!」她正想打開抽屜的時候,我一把把她抱住。她大聲咆哮,連樓下的鄰居都聽得見。

「嘿,我跟你說。我明天就會死了噢,我連遺書都寫好了,一份給你、一份給爸爸,一份給奶奶,還有一份給筱晶、一份給阿東。汪汪看不懂字,不過我有替它買了一箱罐頭放在儲藏室,我過世那天,記得拆給它吃。」都已經到這個節骨眼了,她還是一樣很在乎別人,連我們的狗她都沒忘記。可是每當她說這些話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好像說什麼都對、說什麼也都錯

老婆罹患憂鬱症的那一年,鄭宇*花了很多時間上網找資料,卻發現網路上雖然有很多陪伴憂鬱者的資料,但是「關於自殺」的因應方式卻相當有限,不外乎——送醫住院、找諮詢師、請家人和朋友幫忙——卻沒有任何一篇文章教他,當你最愛的人拿著一把刀在你面前,信誓旦旦地說要去死的時候,你可以做點什麼

自殺者迷思:他並不是真的想死,而是想結束痛苦

如果你有類似的朋友,我想一開始一定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他會把死一直掛在嘴邊?難到有沒有別的方法了嗎?其實,正因為他已經想到沒有辦法可以想了,才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可以想像它就像是一道很困難的數學題,你是寫對的人,當然知道這題有其他的解法,但他深陷其中良久,不知道該怎麼解,只想把考卷撕爛!

另外,很多人會習慣問憂鬱症患者:「你為什麼心情不好?是什麼事情影響到你嗎?可以說出來啊?」然後當對方說不知道的時候,陪伴的人會覺得很挫折,心想:「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心情不好不是都有原因嗎?」

其實,這個假設是錯的。如果我們繼續用前面數學題的例子,當你一題的答案解不出來、怎麼寫都錯的時候,旁邊答對的人跟你說:「你知道哪裡錯了嗎?」你的感覺是什麼呢?是不是有一種:「我要是知道,我就不會算不出來了啊!」的感覺呢?

憂鬱症的情緒是很複雜的,根據素質-壓力理論 ( diathesis-stress theory ) ( Monroe & Simons, 1991 ),一個人想要自殺可能受到遠因與近因的影響,例如牽涉到當事人小時候的一些負面經驗、長期以來對自己的負向語言、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不足、一個人的強韌性 ( Robustness/ Resilienz ) ( Berndt, 2015; 蘇逸人, 2011 ),甚至最近的失落事件,例如失戀或者是重要他人死亡等等在這麼多繁雜的原因之下,你要他如何確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推薦閱讀:憂鬱症男人:自傲又自卑,是不是我還不夠好的輪迴)

當然,有些時候他們說話的方式很像在情緒勒索 ( Emotional blackmail ) ( Forward & Frazier, 2004; 周慕姿, 2017 ),故意要引起你注意、以死威脅你達成他的需求,有時你甚至會被激怒,心想:「如果你真的想死的話就去死好了,不要在那邊假鬼假怪!」

如果你真的這樣脫口而出,那就陷入他們的圈套了(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是有意識地這麼做)。當你說:「去呀去呀!管你是要上吊還是割腕,如果你這麼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去吧!」他聽到以後,可能就會更確定:自己「果然」是沒有人愛的、沒有人要的。

其實,你可以把他的行為想像成一種演化的機制,當一個人不斷地釋放出他想要死的訊息時,真正想要講的只有一件事情:我現在很脆弱,我需要人家關心我——當然,他有可能嘴巴上說不需要你關心、甚至把你推開。所以你能夠做的,就只是陪伴,但光是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了,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在這樣的時刻,讓自己和黑暗的人相處這麼久,有些時候他負面的話語,也會讓你開始動搖。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有多痛苦?難道我連自己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陪伴的過程並不容易,尤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接。

做決定的並不是他

你相信一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嗎?這是一個很難的哲學問題,不過我的想法是,即使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也必須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但很多時候,憂鬱症患者正在執行「自殺」這個行為的時候,他們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的。

Psychological today曾經回顧了一篇研究,心理學家請那些從金門大橋上面跳下去自殺(但沒死成)的人,回想並描述「剛跳下來那一刻」的感覺。許多自殺者的反應是:第一秒是覺得真爽、解脫了,但再來就是後悔。

下面再舉 2 個企圖自殺者的例子:

「我那天一個人坐在客廳,聽到有一個聲音一直叫我去廚房拿刀來刺自己的心臟。等到回過神來的時候,刀子已經抵在我胸口了,皮膚上面還微微滲出血」憂鬱症患者霍民說。

「星期一晚上我剛回到家,就看到她一直拿頭去撞牆壁。我趕快過去抱她,發現她手腕又有新的痕跡,而且還是一直持續不斷拿頭去撞牆壁,然後嘴巴裡面念念有詞說不想活了。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 3 分多鐘,她突然停下來,問我:我剛剛在做什麼?我怎麼在這裡?」鄭宇說。

憂鬱症是一種腦部血清素 ( Serotonin ) 含量異常的疾病,有些人的症狀會伴隨著知覺的改變,例如走路容易撞到東西、容易忘東忘西、很難做決定(這點也有些時候會惹怒身邊的人),有些人會有幻聽、幻覺出現,甚至會有輕微的解離情形(也就是上面例子當中談到的,一段時間沒有記憶、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他們也會變得無法控制衝動的行為,例如不斷地上網瘋狂買東西,或者無法控制自己把刀子插進心臟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願意相信,他想結束生命是出於「自由意志」的決定嗎?

愛他的你,可以做點什麼?

說了這麼多,那我們可以做什麼呢?如果他拿著刀正想要傷害自己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1.不要離開現場,持續的陪伴。

我要去搶他的刀嗎?還是放著讓他在那裡割自己的手?老實說,沒有什麼一定對或不對的答案,聽起來就像廢話,但實際上你做什麼事情都不一定有幫助,唯一有幫助的就是待在他身邊,陪伴他,這就是他最需要的。

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暫時分散他的注意力,一般來說,自殺的企圖既然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衝動」,表示這個衝動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如前面舉的例子一樣,過了那個「很想自殺的高峰點」,他的情緒就會稍微緩和下來了。

你可以做的是,陪他度過這個衝動的時間,唯一的目標就是不要讓他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如果你覺得情況已經有點失控,請務必打電話請求協助(給親人/醫療人員)。

2.尋求協助,必要時安排住院。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他會不會恨我?你心裡會很煎熬,覺得自己很像抓耙子,通報醫院來「抓」他去住院,不過,如果這樣可以保住他的生命,或許仍是值得的一個嘗試。

你可以思考看看這個比喻:當你的家人感冒的時候,他不願意去看醫生,說自己休息一陣子就會好了,你當然可以尊重他的決定。但當他已經肺炎、生命瀕臨危險的時候,仍堅持不去看醫生,這時候你會打電話叫救護車嗎?當我們感到憂鬱、情緒不好的時候,的確是可以自我調整,但當它已經嚴重的影響到生活,有生命危險的時候,由於已經牽涉到腦部血清素的病變,就不是靠自己有辦法可以「看開」的!

3.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分擔風險。

或許你會問:住院真的有用嗎?其實住院主要的幫助有 2 個:

降低死亡風險按時服藥調整血清素

有些比較嚴重的病人,會使用單側電氣痙攣治療 (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效果有點像大腦重新開機,緩和當事人的負面思考。

另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他的朋友、男女朋友、或者是「沒有親屬關係」的人,請一定要讓他身邊的親人知道他的狀況,讓他們了解嚴重的程度——儘管當事人可能不想讓家人擔心、或者是他與家人的關係很糟糕。你可能會說:「他的壓力源就是來自於家裡呀!」、「他已經跟爸媽好多年沒有聯絡了」、「他家人知道,不但幫不上忙,可能會小事化大、大事爆炸。」

我當然可以理解你心裡有很多的擔心,但你可以思考下面 2 個問題:

當他無法自行決定,需要進行一些手術、或者是籤署住院同意書的時候,你有那個籤名的資格嗎?如果他的家人有很多的情緒,卻從頭到尾被蒙在鼓裡,到最後不得不知道的時候才透露給他們知道,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沒有可能你會無辜地被牽連、責怪?

4.建立排班表,好好照顧自己

事實上,照顧有自殺企圖的人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你自己扛在身上,一方面你無法 24 小時都陪在他身邊,另一方面如果真的發生萬一,那個罪惡感是無以復加的。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聯絡他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等資源,有點像是輪流到醫院照顧危險期病人的感覺,輪班陪伴——因為他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最後,你自己的情緒和身心狀態也是重要的。我一個朋友長期照顧憂鬱的太太,因為晚上回到家都要陪在她身邊,不能夠做自己的事,只好等到太太服安眠藥睡著之後,才爬起來趕工作。一大早又得到公司去上班,兩個月之後,他也病倒了,因為身體和心理上的折磨,讓他變得疲憊不堪。

所以,在照顧對方的同時,也要懂得照顧自己,在「不是你輪班」的時候,可以去運動、放鬆,你自己也可以找諮詢師,當你可以更穩一點,你的照顧也會更有品質。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相信

陪伴憂鬱和有自殺意念的人,最煎熬的地方在於自我內心的掙扎。有些時候你甚至會被他的負面思考說服,你開始懷疑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這些都是常見的狀況,這時請給自己多一點的彈性和空間。

最後,我想送辛苦的陪伴者一段話:「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前方的路還沒有明朗的時候,我們要容忍『不確定性』;當你覺得好像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請相信,這只是個路口。不要急,慢慢走,或許在桃花樹的後面,你會看見下一個村落。」

心理師叮噹貓的 5 個叮嚀

1.留心憂鬱的感染能力

請記得:你也是肉做的(而且在這個情況下你身上的肉可能比他還要多), 長期陪伴憂鬱症、企圖自殺的人除了身心都會面臨極大的壓力之外,他的世界下的雨,往往也會淋到你。下面這三小點可以避免被感染:

界線:對於習慣當「拯救者」來說,界線大概是一輩子都要磨練的課題。這些人往往都有「需要被別人需要」的需求,可是往往也因為這樣,不小心耗竭了自己。你並不需要每天去陪伴他,有些時候陪伴的品質比陪伴的次數還要來得重要,承諾出你可以陪伴的時間,然後就在那個時間一定要出現。有時候拒絕,反而是讓關係可以長期維繫的方法。

自我覺察:你要知道自己的感覺、情緒、以及目前的狀態是什麼。如果你自己都快沒電了,還要去幫別人充電,可能要小心不但沒有辦法衝到對方,你自己還有可能會有「替代性創傷」或是「複雜性悲傷」。

社會支持:這大概是所有的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了。其實就是陪伴者的陪伴(一個後設陪伴的概念),當你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你可以找人來聽聽你的辛苦、甚至給你一些專業的建議。孤軍奮戰下副本是很辛苦的,請務必找隊友,推王才可以事半功倍,也能省下不少紅藥水。

2.不要放棄希望,但不要說出期望

陪伴自殺的人是件很弔詭的事情,一方面你不可以放棄對他的希望,另外方面你又不可以把你的希望說出嘴巴來。因為說出口的,就不值錢了(餵~才不是咧),而是當你跟他說「你會好起來的。」、「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變好,你再多努力一下就好。」這些話看起來好像是給憂鬱的人希望,但實際上,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罪惡感(於是他們自責自己的罪名又+1條:我果然是很糟糕的人,不斷地讓在乎我的人失望)

3.靜靜的就很好

很多人以為陪伴自殺的人,總是要講很多話來開導他,但奇怪的是當你講越多,事情不但不會好轉,還有可能會言多必失。實際上,你光是在場陪在他身邊、讓他覺得不孤單,這樣就已經很重要了。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受用分享給大家:你想說這句話,是真的感受他的情緒,還是只是為了減緩你自己的焦慮?

其實,如果你沒有受過專業的諮商技巧訓練,只要做到「認真聽」這件事情,就已經是幫他超級大的忙了,甚至有時候,因為你跟他的關係很深厚,這個「聆聽」本身,甚至可能比一般專業人員還有效(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在節目上和藝人來賓對話,就算是講得再深刻,他們都不會被打動,但常常他們身旁朋友一句「我會默默支持你」,就讓來賓整個淚崩。)

4.不要批評自殺行為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些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習慣:用責罵代替關心。你感冒了,家人會問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著涼;分手了朋友會說,就跟你講過了對方是個爛人;考試考差了,他不一定會同理你的沮喪,還連帶責備你不認真讀書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想要自殺的時候,你可能也會不由自主地說「為什麼不往正面想呢?」

當你腦袋裡面冒出這種想法的時候,可以思考看看這個比喻——如果有個病患因為肺部的疾病沒有辦法自主的呼吸,你會不會把他從床上搖醒、拔掉呼吸器問他:你為什麼不自己呼吸?

對於企圖自殺後嘗試自殺的人來說,有時候他們的行為並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是大腦的血清素以及其他的激素交互作用異常所致——換言之,你可以想像某種程度上在他進行自殺行為的時候,他是被「靈魂附體」了。當你越接納他,他才越能夠冷靜下來。

5.如果被自殺者情緒勒索怎麼辦?

「你不要過來,你再過來我就死給你看!」「你知道我在做什麼嗎?我在吞安眠藥喔,或許在三個小時我就會不省人事了」

一般的情緒勒索都已經很難克服了,但如果對方拿生死來威脅,而且他又是你重要的人,我們其實很難不被影響。除了停、看、應之外,這個時候其實有三種可能的做法:

電:先確認自己還有多少電。同樣的,如果你都已經快沒電了,請先安頓好自己。嘗試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想平穩下來,再來看看現在在演哪一出。

報:如果那個狀況是你沒有辦法停止或逃離的,例如他已經一隻腳跨在窗臺外面了而你就在現場,請務必請求支援。如果他是透過電話跟你求救,請確認他身邊有人,或者是請其他人幫忙。

定:倘若當下你真的沒有辦法提供協助,請真誠地跟他說出你的難處,並且訂定你可以去陪伴他的時間。

面對重要的人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身體和心理的壓力不亞於想要自殺的當事人。雖然很難,但在陪伴的時候還是要提醒自己:你很在乎他,但不論是他的情緒或是他的生命,都不是你的責任,而是他自己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四位日本明星相繼離世:選擇自殺的人,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4●想自殺卻沒勇氣結束生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膽怯,罪惡感,信仰或牽掛都會讓人產生「我想自殺,但我知道自己做不到」的挫折感。有些人會轉而採用殘害健康的方式求死,例如有病不治,大量喝酒等。這些行為也是極度通苦的表現,但目的不一定是結束生命,可能是宣洩情緒。然而,曾經自殘過的人往後自殺的機率將大為提高。此外,有些自傷行為也是一種溝通手段,是為了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痛苦,或改變對方的想法。02.
  • 聖嚴法師:自殺者果報慘烈 死時死後將受無量痛苦
    鳳凰佛教《般若講堂》今日奉上一篇臺灣聖嚴法師對自殺問題的詳盡開示,請諸君深讀細思,並奉勸一句,生命的困境有許多解決之道,自殺絕不是正確抉擇。並且,與一般人想像的大有不同,自殺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更多麻煩的開始。
  • 男子用輸氧管勒死病友:看他眼神痛苦,想「幫」他結束生命
    流浪漢陳某正在醫院躺著,因肺結核入院治療的範某成了他的新病友,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兩人甚至都不知道對方姓名的情況下,一個將另外一個勒死了。看他表情痛苦就幫他結束了生命40歲左右的受害者陳某是一名流浪人員,因患有肺結核住院,因找不到他的家人和戶籍信息,陳某在該醫院入住時間加起來有4年之久。2018年11月21日15時許,範某也因患有肺結核被送往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在感染科接受治療。
  • Qing聽|救助自殺者親友:在這裡你說的我都懂
    親友小組心理諮詢老師告訴這位媽媽,奪走兒子生命的是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而不是她的行為,自責和內疚心情可以理解,「您已經在當時做的足夠好了,兒子的離開,不是您的錯,誰也不能24小時的去關照他,因為誰也不知道抑鬱症何時會奪走他的生命。」
  • 陳兵:佛教反對自焚 為洩憤自殺者更是犯殺生重罪
    自殺,乃人對現實絕望時所採取的唯一的、最後的自我保護手段,大多數自殺者並非真的想結束生命,而是企圖用自殺行為影響他人。幾乎所有的正規宗教都反對自殺。基督教認為生命屬於上帝,自殺表示對上帝的蔑視,自殺者死後永遠不能進入天堂,要在地獄遭受酷刑。印度教說自殺者的靈魂不能入神道、祖道,將成為能加害於人的惡靈。黑格爾稱自殺為「卑賤的勇敢」。反對自殺,是佛教的重要教義。
  • 被沒收手機,孩子跳樓:不是他不珍惜生命,而是他一直離死亡就很近
    把痛苦掩藏和深埋,不痛苦,所以就無所謂打罵了。 這樣的孩子就像是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抑鬱質很嚴重,死寂沉沉的。不對抗,但也沒有活力。 而且,掩藏和深埋,也不意味痛苦和傷害不起作用,它們也會一直積累,直到爆發,所以這不是健康的方式。
  • 救助自殺者是需要能力的,非逼著救人者把生命置之度外嗎?
    警察的命就不是命了嗎?救助自殺者是需要能力的,非逼著救人者把生命置之度外嗎?施救的第一原則,就是不能讓施救者處於極大的危險當中,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專門的救生員。美國警察在救助自殺者的過程當中,經常搞這種烏龍,就是持槍自殺的人,有人報警,警察過去,結果把持槍自殺的人給擊斃了。
  • 生命中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麼,而是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漫漫人生路,兜兜轉轉、一路火花帶閃電,有喜悅、有憂愁,但總會遇到溫暖你的人,他們真心牽掛你、關懷你,陪你把平平淡淡的日子活出精彩來。人生之路說奇妙也很奇妙,有時候看似對你不好的人,等到回頭看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也教會你了一些東西。
  • 一生中陪伴你時間最長的人,不是父母,不是愛人,而是……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如是寫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指向分離。而愛人呢?
  • 痛心:許昌2花季女孩選擇跳河自殺,多麼痛苦才選擇結束生命!
    有人要問什麼最重要,我們總會說生命最重要,的確,生命對我們來說只有一次,沒有重播,但是人生總有些不如意的時候,面對問題,有些人卻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告別人世。近日,河南許昌兩個15歲女孩就選擇跳河自殺結束生命,兩個花季女孩離開了美好的世界,令人無比痛惜。
  • 陪伴,不是關於我們對別人做了什麼,而是……
    高質量的陪伴,不是花時間和精力在別人(比如說孩子)身上,不是關於做什麼;而是用自己的狀態,創造出一個無形的空間,一個有影響力的範疇。可以讓彼此在這份鮮活的感受裡,連接與共鳴。如果我們沒有活成一個高質量的自己,自然無法創造高質量的陪伴,不論我們做什麼;我們無形的生命態度會決定基礎色調,我們自己的生命氣息會充滿那個陪伴的過程。我跟一個焦慮的媽媽說,如果你都沒有活成孩子嚮往或者欣賞的樣子,又憑什麼要孩子相信你那些道理、跟隨你那些教導呢?
  • 痛苦的根源不是因為忙碌,而是因為盲目
    痛苦的根源不是因為忙碌,而是因為盲目1:這世界上比我美的姑娘很多,比我有才情的姑娘也很多,比我賢惠的姑娘還是很多,可這並不令我沮喪,因為我比從前的自己好了很多。2:人生沒有所有權,你只有生命使用權。你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想那麼多了,前進,放手,忘了它,過後想想其實也就那麼回事。3:其實誰都不想發脾氣,賭氣不過是為了看看對方會為自己退讓多少空間。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習慣,鬧矛盾時喜歡說話帶刺,喜歡不理不睬4: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不是強烈的動心,而是永久的安心。
  • 一個心理諮詢師聊「自殺」:他們渴望被理解痛苦,而不是否認痛苦存在
    隨著時間情緒被衝淡就忘了,這樣比起當事人在生要面對的痛苦差了多少?2.社會影響,大家看到了新聞,好傷心喔,好可憐,怎麼這麼傻,好害怕,過了5分鐘,哈哈哈這個藝人說了無腦的話,也是一下子就忘記了。我在想其實自殺,也何嘗不是一種方式?
  • 如果你想孩子未來痛苦,就不要嚴格要求他 |生命的靈變(19)
    家長請家教,請人保護他,把一切最好的東西都給他,認為這樣是愛護孩子,其實絕對不是。我兒子在吃東西的時候,我給他倒水的時候會給他倒一點點開水,一歲多的時候就給他開水,給他的時候告訴他「燙」,他用手摸一摸,他也想喝,一碰燙一下,我說「燙」,他也「燙!」這就是刺激了他。現在吃飯的時候自己拿著勺子,吃完嘴巴也擦乾淨,訓練他自主。
  • 痛苦的中國式家庭陪伴
    嬰兒若沒有照料著的陪伴,無法存活;成年人若沒有朋友或伴侶,生命暗淡無光;老年人若沒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們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義,那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呢?丈夫一聽就上火:「我在家工作,一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卻總是不滿足,你這是心理有問題!」妻子非常委屈,卻說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裡。詳細了解這個丈夫的成長史,他從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沒有分離過,父母幾乎不吵架,更不打罵他,他一直很懂事,成績優異,長大後工作體面,孝順家人,家庭關心看上去「非常和諧」。當問這個丈夫:「你童年有什麼和家人在一起很快樂的記憶嗎?」
  • 安徽望江:高二女生投河,民警束手無策——教娃珍愛生命,任何時候不自殺
    為什麼自殺者會結束生命? 這種追問,往往就帶來劇烈的內疚,痛苦,自我攻擊。臺灣著名主持人吳淡如的家族就是如此。吳淡如,是臺大法律系畢業,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家喻戶曉的電視臺、電臺節目主持人。她在書裡說:外祖母死於自殺。後來,親弟弟自殺身亡。
  • 快樂的人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才快樂,而是他懂得知足,所以常樂
    人生路上,很多的昨天,已經容進了骨血,成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珍惜擁有,會讓生活中充滿了開心和幸福。當你還在感懷昨天的逝去的時候,今天已經慢慢流逝了;當你在痛恨昨天沒有賺到更多的錢的時候,今天的機會已經在你的痛恨之中悄然離去。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缺少了幸福,是因為我們不曾懂得珍惜擁有的幸福。
  • 最好的教育不是陪著,而是這樣陪伴!
    人生的關鍵階段,非常需要家長的陪伴,這是我們所公認的常識。但是,我們對教育的這種陪伴真的已經到了需要家長放棄工作的程度了嗎?為了孩子學習,我認為不一定要全身心陪伴,適時高效陪伴就可以。所以她們糾結:放棄工作全身心陪伴,還是繼續工作?「做自己的工作」和「陪伴孩子成長」之間並不矛盾,全職媽媽的陪伴也並不一定是孩子成長的靈藥。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全職媽媽不間斷的陪伴也可能只是徒勞;甚至會給孩子增添壓力。而真正的陪伴,是能夠給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帶來喜悅的。而且有自己工作的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是他的榜樣。
  • 最寶貴的東西不是你擁有的物質,而是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最寶貴的東西不是你擁有的物質,而是陪伴在你身邊的人1:後來才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喜歡都會有結果,終究要明白,遇見就已經很難得2:不要愛上一個根本不愛你的人,那你就不會失望。因為有些失望是無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因你高估了自己;放棄的背後,是期限到了,執著累了,主動夠了,心傷透了3:我的願望是,現在當個快樂的女孩,中年當個快樂的阿姨,老年時當個快樂的老太婆,總之,擁有快樂的一生。4:任何時候,抱怨只是證明你的能力不行,並不代表困難和問題不可以存在。抱怨其實是世上最不值錢的廢話。
  • 女孩放學後跳樓,她心裡的傷很多孩子都有:別讓想自殺,成為孩子藏得最深的秘密
    在我看來,陪伴,真的不需要搞得太隆重。不是說全家人一起遠足就是陪伴,也不是說大家一起參加個公益活動就算陪伴。陪伴很簡單,陪孩子一起看會書,說會話,一起運動一下,全心全意地陪孩子,給孩子的心裡,留下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一件小事的回憶,這就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