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時代,為了拿到一個較好的成績,你做過什麼?
體育中考長跑前,猛喝一兩罐紅牛?即使知道效率低下,臨考前一晚還是會徹夜複習?每天寢室即使熄了燈斷了電,仍然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刷著《五三》《十年》?
還記得高中時期,班上只要有一個人泡了咖啡,那股子濃鬱的香味能讓整個教室的人都精神一震。
那時聽到有人說起美國的教育,總會羨慕他們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輕鬆。
然而美國上映的,由Alison Klayman導演拍攝的一部社會紀錄片《take your pills》(《藥癮》),記錄了美國中學生靠吃「聰明藥」來提高學習效率的現象。
Netflix紀錄片《藥癮》揭露,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取勝,學生們去服用本來用於治療多動症的「聰明藥」,阿得拉——ADDERALL(mixed salts of a single-entity amphetamine product),而這種藥,被很多學生稱為「大學古柯鹼」。
2.
「聰明藥」是什麼?
美國研究人員調查認為的「聰明藥」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用來治療多動症的阿得拉、利他林等,一類是針對睡眠障礙的,如莫達非尼、 安帕金等。
其中利他林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和阿得拉的主要成分苯丙胺amphetamine是常見的興奮劑。
由此可知,影片中被反覆提及,學生們喜歡服用的阿得拉,就是以苯丙胺amphetamine為主要成分,用來治療多動症的一種精神興奮性藥物。
3.
有多少人吃「聰明藥」?
影片中提到:帕洛阿爾(美國加州的一個城市)半數的孩子都服用。
而其中一位中學生更是表示,她周圍的同學都在服用阿得拉。
——Everybody takes Adderall, everyone.
早前BBC報導過英國1/4的學生服用「聰明藥」。
一項研究表明:歐美地區15個國家中,靠服用「聰明藥」來增強認知表現的人數正呈上升趨勢。
《藥癮》中指出:The number of children on stimulants has risen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1990 600,000 children were on stimulants. By 2011 it grew to 3.5 million.
過去幾十年,服用興奮劑的兒童數量急劇攀升。1990年60萬兒童服用,2011年增加到350萬。
4.
學生:「聰明藥」的效果
《藥癮》中採訪到的學生,多用「My body feel alive」、「can concentrate on my study」、「completely ignore something」來描述「嗑藥」的效果
更有說法表示:高中時吃阿得拉,會多出兩倍半的時間按來備戰高考。
影片中的一女中學生表示:阿得拉和instagram是完美學生的標配。你想要又瘦又美,你想拿高分,你還想出去玩,阿得拉可以滿足你這一切。
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認為:服用「聰明藥」可以追上那些有家教輔導的富裕家庭孩子。
而富裕家庭孩子認為:自己有充足的金錢和資源去負擔服用「聰明藥」的成本和代價。
5.
「聰明藥」阿得拉真的如此神奇?
研究者對此作了一項調查:讓沒有任何注意力缺乏多動症症狀的大學生,服用興奮劑或安慰劑,每周進行測量,測試學習情況。經過一系列不同的任務測試後,發現阿得拉和安慰劑之間,並無明顯區別,除了一個問題——
Do you feel the pill you toke today enhance your cognition?
(你有沒有覺得今天服用的藥增強了你的認知?)
興奮劑非常有利於增強虛假的自信心,自以為學習良好(false self-confidence)。
換種方式來講,阿得拉只是增強了學生虛假的自信心,讓他們感覺自己表現好。
而且沒有多動症的人長期服用阿得拉會有很大的風險。
有學生表示:有一些朋友已經到了不服用阿得拉就沒法工作的地步,會習慣它,然後不吃藥就沒法工作,會變得沒有效率。
研究者也發現:心血管風險、精神病發作風險、成癮性等都是「聰明藥」的副作用。
更嚴重的是阿得拉會引發的身份危機,它的效果給人帶來一種自己能更聰明,更有效率的錯覺,造成了一種美好而誘人的假象。而一旦停止服藥,就如同夜晚十二點的鐘聲敲響,美好的幻影破滅,沒了水晶鞋,灰姑娘只是灰姑娘。
一個是服了藥的我,一個是沒服藥的我,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非常不同的人。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我?我又更希望哪一個是真實的自我?
總之,不論是從身體還是心理方面來分析,都能得到一個結論——興奮劑會先幫助人,然後再傷害人。
6.
難道這些學生不知道阿得拉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後果嗎?
其實不然,紀錄片中有學生表示,周圍的同學有許多已經離不開藥。網絡上也有許多討論,有人表示吃過後偶爾會出現心悸的症狀。
而即便是清楚這些潛在的風險,還是有不少人選擇服用阿得拉。
昨天,「美國中學生濫用聰明藥」登上了微博熱搜。
熱搜內容包含了《藥癮》紀錄片的部分內容,其中教授們解釋阿得拉等聰明藥的副作用和危害佔了視頻的很大一部分。而就在這一條微博熱搜下,有不少網友如此評論:
《藥癮》一片,似乎讓更多人認識了這樣一種「聰明藥」,而顯然,不少人都在知道其潛在危害後,還想要買來試一試。
這就像一場豪賭,賭得是眼前短期的收益會不會大於未來的風險損失,哪怕賭注是健康,也會有不少人參與,一時的甜頭讓人無法自拔。
就像儘管知道醉酒無法消除心裡的種種情緒,卻還是選擇大醉一場。就像儘管知道抽菸有害健康,卻還是一次次點燃香菸。
而學生們「嗑藥」,卻也和抽菸喝酒有區別,「嗑藥」是為了更好的未來。
7.
當有害健康且不利於長期發展的「嗑藥」,變成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時,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而這悲哀的源頭,是越來越重的競爭壓力。
正如片中所說——
「The problem today isn’t the jobs are less, or the position in school are fewer.
It’s that we live in higher competitive
All the competition is not just for arriving, but the competition is never ending.
Every human being is now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 little bit human capital.」
——今天的問題不失工作越來越少,或者學校的崗位越來越少,而是我們生活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這種競爭不是針對新來的人而是無止境的。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把自己視為人力資本。
片中還提到: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就非常擔心他們的孩子會有怎樣的人力資本價值,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從懷孕期間給胎兒聽莫扎特,到爭取幼兒園的位置,到接觸特定的體育運動,上各種課程。父母對孩子們能夠培養出多少人力資本價值的焦慮,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孩子一上高中或大學,就會服用阿得拉。
讓孩子們不得不去服用阿得拉的焦慮,要麼是父母給的,要麼是同齡人給的。
作為一名學生,當你身邊所有的同學都服用阿得拉時,即使你知道這樣不好,你會選擇用藥嗎?
作為一名家長,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會因為不服用「聰明藥」,而與其他孩子產生巨大差距時,即使你知道「聰明藥」有風險,你會讓你的孩子「嗑藥」嗎?
如果對於中國的學生家長這樣的假設太過遙遠的話,不妨把吃「聰明藥」換成上補習班,再做這樣的假設,應當不難得到答案。
8.
《Take your pill》中一位女學生談到未來的大學生活——
有茫然,無措,一點點厭惡以及無可奈何。
影片中也提出疑問——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中人們感覺被迫,要超越自己的可能性去進步,代價是什麼?是我們願意付出的代價嗎?
9.
People did drugs to check out. Now people do drugs to check in.
Dr Anjan Chatterjee神經系主任,開玩笑說:當他讀大學的時候,人們為了逃避現實而嗑藥,而現在人們卻是為了專注於現實在嗑藥。而這反映了我們現在的文化中的某些東西
在這些「聰明藥」在中國流行之前,我們也應該對此思考。
又或許「聰明藥」阿得拉根本不會在中國流行。
就像一位網友表示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