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高考已經告一段落,專業選擇與志願填報成為高三學子與家長口中越來越常被提及的話題。專業認知心中有數,志願填報才能心裡有底,為此,清華招生將陸續推出「2020清華招生看點」系列文章,以相關專業學子的親身經歷與體驗為依託,幫助大家深入了解各專業亮點及變化,以做出最符合自身發展方向的選擇。今日為大家帶來的,是姚班學子趙時予的分享。
作者簡介
趙時予
銀川一中2019屆畢業生
交叉信息院姚班計科92班長
姚班從創立之初就因高門檻、高要求而聞名,更是以「培養領跑國際拔尖創新計算機科學人才」為目標,這也是我初進姚班的第一印象。經過在姚班一年的學習,其實作為一個內部視角,發現不少人對於姚班還是存在著理解和觀念的偏差。面對各種擔憂和爭議,雖然在姚班僅生活了一年,但我或許可以勉強回答一二。
弱小可憐又無助?
多元背景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生存問題從來都是同學們津津樂道的問題。姚班的課程難度是毋庸置疑的,對大多數同學來說,學到自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依稀記得一位老師說到過,「姚班課程的難度設置,是在第一遍聽課時可能了解個大概思路和體系,下來自己需要進一步鑽研和理解,在最終運用的時候才能恍然大悟,完全掌握」。這無疑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自己上課還雲裡霧裡時,總有同學已經看透一切,對於上課的知識點心知肚明、滾瓜爛熟、了如指掌、爛熟於心,胸有成竹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令周圍同學壓力山大。這更多的是同學間的知識背景差異造成的,但姚班學生多元化的背景也為高難度的課程給出了一種解法,更為精妙思想的迸濺提供了一種可能。
總體上,姚班呈現數競生、物競生、信競生和高考生「四足鼎立」的格局。
初入校園時,大家都身懷絕技,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而在進入交叉信息院的第一天,我們的宿舍安排就「交叉」了起來。院裡會儘量保證寢室四人背景的差異性,儘可能讓每間寢室都有一個領域的種子選手。就以我的宿舍來講,一開學寢室四人就進行了「桃園結義」,構成了小小的「命運共同體」,微信群名叫「戰傷互助群」。每當遇到無法攻克的難題時,幾乎總有人能挺身而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
「四方匯聚」
日常的交流中,也能明顯感覺到不同背景的同學思維方式的不同,同樣的點放在不同的領域中總能引發不同的解釋與聯想,能切實在生活中體驗一把「學科交叉」。數學、物理、計算機思想的相互融合,有時不禁讓人拍案叫絕。同時由於院內同學的宿舍基本都是相鄰的,一個寢室不夠,兩個寢室來湊。正所謂群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遇到硬骨頭大家當然要一起啃。院裡也非常鼓勵同學間的交流,在每間中廳配備有白板和水筆,硬體設施相當到位。同學們又離得非常近,萬事俱備,只差你隨意走進中廳,或閒來去其他寢室串串門,拉住一位好友,往往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術研討會
此時不得不提到我們院同學樂於助人、積極分享的精神了,從來都不會「各人自掃門前雪」。大家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即使同學在一個方面略顯薄弱,在專長領域卻可能極為耀眼。所有同學都非常謙遜有禮,彼此很是尊重。能力較強的同學會主動總結上課筆記以供大家複習時使用,同時考前也會帶領大家開展複習會等等,受到大家的交口稱讚。班裡負責組織此類活動的學委會成員也總是盡心盡力,一直都好評如潮。私下同學間的交流也非常的令人舒適,有問題時,大家都會竭盡所能地去幫忙解答。院內的學習氛圍相當良好,自由的交流成為創新思想的肥沃土壤,在這裡,1+1從來都大於2。
天賦異稟的天選之子?
那些耀眼的背後,努力從不缺席
即使在姚班,也很少有僅僅憑藉天賦就能名列前茅並且科研優秀的人才,大部分的姚班學子還是和普通人一樣,需要踏踏實實努力奮進。光環並不能帶給大家什麼,褪去光環,我們也不過和普通的學生一樣,會在課上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會對著一道題百思不得其解,會在ddl前挑燈夜戰、通宵刷夜,會在考試時手心冒汗、忐忑不安……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不是所有人都有天才那百分之一的靈感,相比之下,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反而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各有天賦,但遠沒有達到足以吹噓或被吹噓的程度。無論是每天學習到深夜兩三點,還是早晨六點多就爬起床準備投身學習,無論是足不出戶在寢室埋頭苦學,還是「住」在圖書館每天都是失蹤人口,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前進。我們可能會在吃飯時畫風突變,突然就聊起了上課沒有明白的一個點,也會在洗漱偶遇朋友時繼續上午的爭論,還有人在體育課間隙仍在討論題目……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越艱難就越要努力去克服,既是姚班對我們的考驗,或許也是多年後我們收穫的最珍貴的禮物。學長在我的生日寄語中有一句說到「汗水比淚水更有營養,站著比坐著更有力量」,我想他除了啟示我在圖書館學累的時候要多起來走走,防止腰間盤突出和頸椎病以外,更多的是想勉勵我不畏挫折、迎難而上,用汗水去勾勒出自己未來的圖景,同時也不要假裝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我們演戲。
單軌跡的培養方案?
人各有志,自知者明
姚班真的只有學習嗎?並非如此。很大程度上,我們院活動的規模和影響力受限於院系的規模,畢竟曾經每一屆也只有三十多人。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院內的學生組織到各種校級活動,姚班應有盡有,院內也有各種其他活動。學生節、運動會、男女生節、生日會、參觀活動……短短一年內我們就收穫了無數美好的回憶。
生日會
而就未來培養方向而言,鼓勵不等於限制。很多人會擔心姚班偏向學術導向的氛圍是否合適自己。誠然,對於對科研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姚班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是姚班依舊會為多元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或許在後來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不適合科研,走向業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年主持了校友論壇的業界專場,我也有幸和許多在業界非常成功的學長們來了場「雲見面」。唐文斌、何樸蕃、楊菁林、蘇宇晗、李強五位學長分享了許多高屋建瓴的思想和具有前瞻性的觀點,都在業界的各自領域做到了頂尖和專精。可見來自姚班的學長學姐們,除了在學界,在業界也能閃耀著最耀眼的光芒。
校友論壇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自身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通過自身的興趣和能力,合理地為自己的未來趁早規劃。為自己的目標設定好方向,為自己的心靈選好棲息之處,才是最核心、最關鍵的要素。「寧精勿雜,寧專勿多」,當我們確定了所屬的方向,所有的問題便都不再成問題。與老師和輔導員的溝通、來自院系的支持,都會成為在目標確定後的有效助力。畢竟,每個人都至少要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
一日三餐,衣食起居,平常的日子平常地走。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在姚班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困難不會少,捷徑不會多,但擇好道路,有一天早上睜開眼,可能就已經抵達了所希望的彼岸。
圖文 | 趙時予
封圖 | 康帥
編輯 |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