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今天你們村的葡萄園應該不會發生霜凍……」凌晨3點,萬籟俱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陽葡萄試驗示範站,張宗勤打著手電,一邊查看溫度、園區土壤,一邊接聽著陝西省合陽縣果農們的諮詢電話、回復他們的微信。
前兩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讓陝西果農的心揪了起來:眼下正是葡萄萌芽期,萬一發生霜凍怎麼辦?2018年4月初,陝西發生50年一遇的霜凍,給各類果蔬作物生產帶來嚴重影響。張宗勤提出的「一等、二保、三舍、四管」凍害處理措施發揮了很大作用。在這節骨眼兒上,大家只有聽到張宗勤的話心裡才踏實。
張宗勤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派來合陽縣扶貧的「專家教授助力團」成員。僅2019年,他就在合陽縣舉辦技術講座與培訓70多場次,利用微信公眾號及微信、QQ等推送技術信息200餘條,通過廣播、視頻等平臺開展技術講座直播受眾逾5萬人,培訓果農數十萬人次,示範葡萄園3000餘畝,帶動影響葡萄種植技術提升超30萬畝,被果農們稱為「貼心人」。
兩年來,像張宗勤這樣活躍在合陽縣扶貧一線的西農專家教授有100多位。作為合陽縣精準脫貧定點幫扶單位,西農針對扶貧中存在的力量分散、校地協同不足、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於2018年起創新性實施「三團一隊」扶貧模式,整合學校和地方資源,組建「書記幫鎮助力團」「專家教授助力團」「研究生助力團」和「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發揮學校優勢,密切校地合作,開創了整縣域推進定點扶貧工作新局面,實現了由「點上做亮」到「面上做好」的重大轉變,合陽縣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13.2%降至2018年的1.41%,2019年5月順利脫貧摘帽。「三團一隊」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好經驗好典型」,被教育部推選為「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西農19個學院黨委和機關黨委書記組成「書記幫鎮助力團」,每個學院組建一支專家團隊,對接一個鄉鎮、支撐一個示範基地、幫扶一個產業、帶動一批貧困戶,為整縣脫貧提供了組織保障。
依託「書記幫鎮助力團」,西農先後選派168名多學科專家組成「專家教授助力團」,按照「1+14+14+N」工作模式,即建1個產業扶貧示範基地、組建14支科技幫扶團隊、實施14項現代農業園區提升工程、出臺N項具體幫扶措施,開闢了「政府+大學+產業園(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新路徑。
4批次59名在校優秀博碩士研究生組建「研究生助力團」,每半年輪換一批,在合陽縣12個鎮(街)和涉農部門頂崗副職領導,從事社會實踐鍛鍊,協助制定鎮(街)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落實「專家教授助力團」的技術路線,開展科技培訓和科學普及活動,發揮「三團一隊」的中樞和紐帶作用。2019年還建立了「研究生助力團工作站」,聘請各鎮(街)和相關單位17名業務骨幹擔任校外實踐指導教師,搭建校地聯絡橋梁紐帶,打通了高校科技扶貧的快速通道。
同時,合陽縣從農業、教育、衛計等部門遴選出148名政治素質高、文化基礎好、業務能力強的本土行業精英,組建「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與「三團」協同,定期開展行業專項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諮詢,傳幫帶培養本地人才,成為校地合作新引擎。
兩年來,西農通過「三團一隊」在合陽縣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000餘萬元,引進幫扶資金8800萬元。實施科技項目52項,引進大櫻桃、紅薯、葡萄、蘋果、豬、羊等新品種120餘個。2300多人次赴合陽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通過進學校、下村鎮培訓基層幹部365名,培訓貧困人口和專業技術人員12000餘人次。學校共購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000餘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4000萬元以上。
「三團一隊」發揮人才、科技優勢,圍繞合陽當地主導產業,建立了14個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覆蓋全縣12個鄉鎮,建成紅提葡萄、大櫻桃、矮砧蘋果等示範基地8000多畝,吸納貧困戶2300多戶,帶動貧困人口1萬餘人。合陽縣業已形成1萬畝集中連片櫻桃、2萬畝紅薯、10萬畝紅提葡萄、20萬畝蘋果、30萬畝花椒、30萬頭生豬的優質農產品產業布局。
「在縣農業農村局半年的頂崗鍛鍊經歷,讓我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畢生難忘。」翻開厚厚的工作日記,「研究生助力團」成員、西農經濟管理學院2017級博士生胡廣銀說,這裡面記錄著他在合陽縣整整150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獲。寒假返校前,胡廣銀專門趕到合陽縣最偏遠的百良鎮段家莊村探望了自己包聯的3戶貧困戶。聾啞人段武剛去年幹活時摔傷了胳膊,一直是他心頭的牽掛。這屆「研究生助力團」任期已滿,胡廣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續留守,他想在這裡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他說:「我的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我想沉下身去深入調研、研究合陽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本報記者 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