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大建「三團一隊」模式,定點幫扶助貧困縣「摘帽」——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放心,今天你們村的葡萄園應該不會發生霜凍……」凌晨3點,萬籟俱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陽葡萄試驗示範站,張宗勤打著手電,一邊查看溫度、園區土壤,一邊接聽著陝西省合陽縣果農們的諮詢電話、回復他們的微信。

  前兩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讓陝西果農的心揪了起來:眼下正是葡萄萌芽期,萬一發生霜凍怎麼辦?2018年4月初,陝西發生50年一遇的霜凍,給各類果蔬作物生產帶來嚴重影響。張宗勤提出的「一等、二保、三舍、四管」凍害處理措施發揮了很大作用。在這節骨眼兒上,大家只有聽到張宗勤的話心裡才踏實。

  張宗勤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派來合陽縣扶貧的「專家教授助力團」成員。僅2019年,他就在合陽縣舉辦技術講座與培訓70多場次,利用微信公眾號及微信、QQ等推送技術信息200餘條,通過廣播、視頻等平臺開展技術講座直播受眾逾5萬人,培訓果農數十萬人次,示範葡萄園3000餘畝,帶動影響葡萄種植技術提升超30萬畝,被果農們稱為「貼心人」。

  兩年來,像張宗勤這樣活躍在合陽縣扶貧一線的西農專家教授有100多位。作為合陽縣精準脫貧定點幫扶單位,西農針對扶貧中存在的力量分散、校地協同不足、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於2018年起創新性實施「三團一隊」扶貧模式,整合學校和地方資源,組建「書記幫鎮助力團」「專家教授助力團」「研究生助力團」和「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發揮學校優勢,密切校地合作,開創了整縣域推進定點扶貧工作新局面,實現了由「點上做亮」到「面上做好」的重大轉變,合陽縣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13.2%降至2018年的1.41%,2019年5月順利脫貧摘帽。「三團一隊」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好經驗好典型」,被教育部推選為「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西農19個學院黨委和機關黨委書記組成「書記幫鎮助力團」,每個學院組建一支專家團隊,對接一個鄉鎮、支撐一個示範基地、幫扶一個產業、帶動一批貧困戶,為整縣脫貧提供了組織保障。

  依託「書記幫鎮助力團」,西農先後選派168名多學科專家組成「專家教授助力團」,按照「1+14+14+N」工作模式,即建1個產業扶貧示範基地、組建14支科技幫扶團隊、實施14項現代農業園區提升工程、出臺N項具體幫扶措施,開闢了「政府+大學+產業園(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新路徑。

  4批次59名在校優秀博碩士研究生組建「研究生助力團」,每半年輪換一批,在合陽縣12個鎮(街)和涉農部門頂崗副職領導,從事社會實踐鍛鍊,協助制定鎮(街)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落實「專家教授助力團」的技術路線,開展科技培訓和科學普及活動,發揮「三團一隊」的中樞和紐帶作用。2019年還建立了「研究生助力團工作站」,聘請各鎮(街)和相關單位17名業務骨幹擔任校外實踐指導教師,搭建校地聯絡橋梁紐帶,打通了高校科技扶貧的快速通道。

  同時,合陽縣從農業、教育、衛計等部門遴選出148名政治素質高、文化基礎好、業務能力強的本土行業精英,組建「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與「三團」協同,定期開展行業專項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諮詢,傳幫帶培養本地人才,成為校地合作新引擎。

  兩年來,西農通過「三團一隊」在合陽縣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000餘萬元,引進幫扶資金8800萬元。實施科技項目52項,引進大櫻桃、紅薯、葡萄、蘋果、豬、羊等新品種120餘個。2300多人次赴合陽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通過進學校、下村鎮培訓基層幹部365名,培訓貧困人口和專業技術人員12000餘人次。學校共購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000餘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4000萬元以上。

  「三團一隊」發揮人才、科技優勢,圍繞合陽當地主導產業,建立了14個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覆蓋全縣12個鄉鎮,建成紅提葡萄、大櫻桃、矮砧蘋果等示範基地8000多畝,吸納貧困戶2300多戶,帶動貧困人口1萬餘人。合陽縣業已形成1萬畝集中連片櫻桃、2萬畝紅薯、10萬畝紅提葡萄、20萬畝蘋果、30萬畝花椒、30萬頭生豬的優質農產品產業布局。

  「在縣農業農村局半年的頂崗鍛鍊經歷,讓我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畢生難忘。」翻開厚厚的工作日記,「研究生助力團」成員、西農經濟管理學院2017級博士生胡廣銀說,這裡面記錄著他在合陽縣整整150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獲。寒假返校前,胡廣銀專門趕到合陽縣最偏遠的百良鎮段家莊村探望了自己包聯的3戶貧困戶。聾啞人段武剛去年幹活時摔傷了胳膊,一直是他心頭的牽掛。這屆「研究生助力團」任期已滿,胡廣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續留守,他想在這裡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他說:「我的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我想沉下身去深入調研、研究合陽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本報記者 馮麗)

相關焦點

  • 陝西省合陽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鄧寬社:陝西省合陽縣與西北農林科技...
    合陽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是渭南市貧困人口最多的縣,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38%,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966戶、97182人。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目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 合陽縣是農業大縣,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群眾缺理念、缺知識、缺技術。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忘辦學初心 服務國家戰略 - 新聞通氣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校80餘年來,學校一代代師生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堅持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道路,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施「三團一隊」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底定點扶貧陝西省合陽縣。5年來,學校充分發揮高校科技、教育、人才優勢,創新扶貧工作理念,密切校地合作關係,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西農力量。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組建實施了「三團一隊」,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將定點扶貧工作由點上做亮到面上做強,實現了全區域、全方位、全產業、全覆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助力團」為脫貧攻堅插上「科技之翼」 |...
    今天,一起來讀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助力團」的扶貧故事 寒冬臘月時節,正在陝西省鎮巴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掛職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習林傑,心裡美滋滋的。
  • 西北農林科大研支團舉辦父親節感恩教育活動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1日電(記者李彥龍 通訊員緱文彤)2016年6月17日是今年的父親節,為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學生了解父親為自己成長所付出的艱辛,理解父母親對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支團舉辦棣花小學「感悟父愛,學會感恩」 父親節感恩教育活動
  • 西北農林科大把黨建融入實踐教學——
    秦嶺深處黨旗飄 2019-07-03 來源:《中國教育報》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近日,在秦嶺深處陝西寧陝縣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火地塘試驗林場高山草甸上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四川最後一批未摘帽貧困縣的「摘帽...
    四川在線記者 王雲 何勤華 侯衝 王代強 鍾帆 魏馮 蘭珍「我們摘帽啦!」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涼山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是四川最後一批摘帽的貧困縣,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走進廚房,有則色聰的妻子正在準備晚飯,電飯煲、電炒鍋、電磁爐一應俱全,新打的灶臺貼著瓷磚,乾淨漂亮,飯桌上擺著剛出鍋的三菜一湯。
  • 摘帽貧困縣7.1億建中學
    新華社發4層噴泉的「鯉魚跳龍門」水景,削掉真山建的假山瀑布群……這不是大都市的星級酒店,而是陝西摘帽不久的深度貧困縣商洛市鎮安縣的一所新建中學。而這所「豪華中學」背後更有令人質疑之處。穿過學校行政樓巨大的方形拱門,三重簷攢尖頂、以天壇祈年殿為原型的圖書館建於高臺之上。校園內,除隨處可見的石砌欄杆外,每棟建築均有仿唐式建築屋頂。西南角一處長約50米、落差15米左右的多級瀑布群上建有涼亭,四周有假山、水車、棧道、水景、石拱橋等。鎮安中學籌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假山瀑布水景花費200餘萬元,並為此削平部分山體,建設防滑坡擋牆。
  • 西北農林科大構建產學研結合新體制
    西北農林科大構建產學研結合新體制   ●系統規劃14個區域主導產業試驗示範站  ●推動農業科技推廣與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員3萬多人次
  • 新疆特色養殖助力脫貧 12個貧困縣年底摘帽
    央視網消息:新疆南疆的喀什、和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這四地州是深度貧困地區,今年年底,這裡將有12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記者近期深入到幾個即將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了解了當地的脫貧舉措。  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牌坊村水資源豐富,而且周邊縣城對水產品需求大,像小龍蝦、螃蟹等產品都需要從其他地區進貨。
  • 7億多建「豪華中學」?還是剛摘帽的貧困縣?
    4層噴泉的「鯉魚跳龍門」水景,削掉真山建的假山瀑布群……這不是大都市的星級酒店,而是陝西摘帽不久的深度貧困縣商洛市鎮安縣的一所新建中學。而這所「豪華中學」背後更有令人質疑之處。總的來說,學校建漂亮點甚至華麗點一般不會受太大質疑,畢竟「再窮不能窮教育」。
  • 雲南省又有31個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
    通知要求昭陽區等3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後,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個不摘」要求,繼續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保持持續攻堅態勢,一手抓剩餘貧困人口減貧,一手抓已脫貧人口鞏固提升,有效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人口。
  • 小縣城剛摘帽貧困縣卻花7.1億建豪華中學
    4層噴泉的「鯉魚跳龍門」水景,削掉真山建的假山瀑布群……你恐怕難以想像,這不是一家星級酒店,而是一個摘帽深度貧困縣裡的中學校園。一般而言,學校建漂亮點不會受到太大質疑,畢竟「再窮不能窮教育」,但為何這所學校令人困惑?
  • 「摘帽貧困縣7.1億建中學」,調查組已去現場
    涉事鎮安中學所在的鎮安縣不久前才從深度貧困縣「摘帽」。圖片來源:鎮安縣人民政府 據《新華視點》13日報導,作為2019年5月摘帽的深度貧困縣,2019年鎮安縣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78億元,而這所中學總投資高達7.1億元並由此導致債臺高築。
  • 《人民網》組圖:首都大學生記者團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推廣處處長王亞平介紹獼猴桃試驗站情況(北京工商大學 蔚博洋攝)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昆蟲博物館,記者團同學採訪前來觀看展覽的觀眾(中央美術學院宋春雨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蝴蝶園(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 李雪瑩攝)
  • 【三國部落】摘帽貧困縣7.1億元建豪華中學,是否合適?
    文/謝培蓉4層噴泉的「鯉魚跳龍門」水景,削掉真山建的假山瀑布群……這不是大都市的星級酒店,而是陝西摘帽不久的深度貧困縣商洛市鎮安縣的一所新建中學,該中學總投資高達7.1億元用7.1億元來修建一所學校,對一個年財政收入僅1.78億元、剛脫貧摘帽縣級地方政府來說,確實「豪氣」。發展教育事業,確實應該向教育行業傾斜經費,但盲目舉債修建「豪華」學校,除了不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外,也未必就利於當地教育的發展。該縣僅因修建一所學校,就需要連續12年、每年至少償還5000餘萬元貸款。「豪氣」背後,當地政府發展教育事業的浮躁心態暴露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