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醫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初中男孩,家庭很優渥。從小,他的爸爸媽媽就給他買很多高品質的衣服和玩具。男孩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挑剔。現在,他只穿品牌。
他的媽媽特別擔憂,擔心他拜金主義傾向太極端。因為他的拜金意識已經逐漸泛化到各個方面,從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他言必談品牌和價格,只要稍微便宜東西就一概排斥。甚至還會「以貌取人」,看見穿名牌的人,他積極熱情;看見穿衣著普通的人,他就不屑一顧。在他的眼裡,品牌和價格就是一個人的名片。
想起希臘學者朗加納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對金錢的貪求和對享樂的貪求,會促使我們成為他的奴隸,或者說把我們整個身心投入深淵。
小時候,五毛錢的冰棍可以讓我喜滋滋地樂上一整天;免費的露天電影,可以讓我興奮地期待大半個月;過年穿的新衣服,讓我一整個春節都在快樂中度過。可現在,35塊錢的哈根達斯,我女兒吃了兩口就不吃了;我花好幾天做的旅遊攻略,比不上一部手機帶給她的快樂;看到漂亮的衣服,好的玩具就買給她,也只能得到淡淡的一句:「謝謝媽媽」。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現在的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太差了。」確實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喪失飢餓感的同時,也讓孩子喪失了幸福的原動力。孩子輕而易舉地享受了太多的舒適,高級,哪裡還知道自己已經多幸福?
給孩子名牌,不如給孩子見識。正如哈佛女校長所說:「一個人的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的優秀程度。」我們給孩子吃得再好,穿得再好,都無法豐盈一個孩子的內心。孩子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感受過的世間百態,都會凝結成孩子精神的內核,成為他們行走人生的指路明燈。
杭州男孩辛巴,從3歲起就開始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去北極看過熊,去南極看過企鵝。吃過全球各地的美食,見過最酷炫的極光,星空和閃電。釣過食人魚,捉過凱門鱷,體驗過世界最高的鞦韆,感受過無與倫比的刺激與心跳。一路上的驚喜和震撼,困難和疼痛,讓那個曾經打針都哭鼻子的小男孩,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勇敢。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句臺詞:你連世界都沒見過,哪來的時間觀?是啊,沒見過天地之大,怎能做到心有乾坤?最好的教育,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一個見過星辰大海的孩子,不會拘泥於腳下的三寸土地。
一個見過人生百態的孩子,不會為眼前的世俗而彎腰。
一個見過大千世界的孩子,更知道自己是誰,要成為誰。
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未來不會虧待他,世界也不敢敷衍他。因為他們真正擁有,所以他們無需害怕。